在河南最西部的靈寶市,豫靈鎮(zhèn)楊家村一段黃河沖積出的綿長沙岸上,一座祠堂斂縮簡樸、默然無語,這就是著名的楊震“校書堂”,又名“三鱔書堂”。楊震是東漢著名學者,同時也是當時有名的清官。而“三鱔書堂”,就是人稱“關西夫子”的楊震校書、講學20余年的地方。
楊震,生于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據(jù)史書記載,楊震的始祖伯僑在秦始皇焚書時,把家傳的“六籍”藏在湖縣董社塬(今豫靈鎮(zhèn)楊家村)的一個山洞里,并在要求代代相傳這一秘密時立下一個規(guī)矩———非到子孫成為名儒不得擅取。于是,這批竹簡便在山洞中寂寞地等待著楊氏子孫中出現(xiàn)大儒的時刻。這一等就是300 年。
楊震從小勤奮好學,曾跟隨太常樞郁學習《歐陽尚書》。他通達博覽,尤其對古文造詣頗深。不到20歲,他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才子。楊震的父親楊寶臨終之時,夢見自己的父親對他說:“始祖伯僑藏書于董社之塬,今汝子震已為名儒,啟而行之,此其時矣。”楊震前去搜求,得到藏書,藏書用“蝌蚪文字”書寫,一般人很難辨認,因此楊震定居當?shù)兀ㄌ眯?,直?span lang="EN-US">50歲出仕。出仕前楊震課徒3000,“關西夫子”之名廣為流傳。
校書堂又名“三鱔書堂”,起因是楊震在此講書時,鸛雀銜三條鱔魚落于講堂之前,眾人都以為是吉兆。有記載說:“鱔魚黃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數(shù)三者,象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天降吉象,楊震從此出山入仕。他走后,他的學生把兩間草房的“校書堂”,更名為“三鱔書堂”。
現(xiàn)在的祠堂是1994年楊家村在接受海外楊氏捐款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祠堂一座,塑像一尊,石碑一通,整個建筑樸實無華。祠堂為仿漢代建筑,房頂上覆蓋著仿漢筒瓦。校書堂后是洗筆池,從皇天塬上流下的泉水在此匯成一方池塘。池塘中一年四季清泉汩汩,水草青青。
故事到此并沒有結束。仿佛為了證實“三鱔書堂”的來歷不虛,一千九百年后這里再度上演了鸛鳥銜鱔魚的奇觀。
1999年5月3日,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多位楊氏后裔,組成弘農楊氏尋根拜祖團,在楊家村拜謁楊公祠,并舉行祭祖儀式。當天上午,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群白鸛從楊氏宗祠上空飛過,送來一條鱔魚,正掉在祭祖現(xiàn)場。祭祖團成員頂禮膜拜,口稱顯靈。據(jù)稱這條鱔魚被楊家村中學副校長楊成民放池飼養(yǎng)。(本文主要參考《大河報》“關西孔子”楊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