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用愛心“摧殘”孩子 --轉自博友1987年我在上海買了一本極其普通的書,《幼兒才能開發(fā)》,僅有6萬字,6角錢,作者是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
書的第一段話就使我的心靈受到了難以置信的震撼。作者寫道:“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心中。盡管在他們雙親無限愛心的摧殘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請注意作者用“摧殘”兩個發(fā)人深省的字。聯(lián)想到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仿佛是農(nóng)民在鹽堿地上種莊稼,盡管鹽堿地的條件非常惡劣,但仍然有些莊稼不屈不撓地長出來了。不是鹽堿地好,而是長出來的莊稼生命力強,命硬,就是死不掉!悲劇在于糊涂的家長還愚昧地站在家庭教育的鹽堿地邊,面對孩子抱怨:別人是人,你也是人,別人都長出來,你為什么長不出來!家長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tài)扭曲了,各種拔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于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亮麗的眼睛變得暗淡無光。
書中還寫道:“假如我們拋棄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人情味的方法(好比農(nóng)民都知道改變土壤,把鹽堿地改良為肥沃的土地,莊稼都能茁壯成長),那么,所有孩子都能成為棟梁之材。”
最后的結論:“所以說,孩子能力的幼芽正是被他們的爸爸媽媽親手掐掉的。”書上的每一句話、每個字撞擊著我的心靈。一股新鮮、清爽的氣息沁入了我的心扉,我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看來孩子教育出了問題,做家長的上不要怪天,下不要怪地,既不要怪老師,也不要怪孩子,應該眼光向內(nèi),想想自己出了什么問題。
◎教育家傅雷對兒子的懺悔
著名文學家和翻譯家傅雷在學術上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他的家教方法也被無數(shù)中國家庭仿效。
可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卻深受悔恨的折磨。60年代,他在給已經(jīng)留學蘇聯(lián)的傅聰?shù)男胖袑懙溃?/font>
“兒子,昨晚一上床,我又把你的童年重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你的童年怎么跟我那么相似?”傅雷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厲,他在樓上翻譯作品,孩子在樓下練琴,中間稍有停頓,他下來抓著兒子的頭就往墻上撞。他的做法不僅使孩子受到摧殘,也使傅聰?shù)哪赣H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我也知道,從小受些挫折對你的將來多少有些幫助。然而,爸爸畢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錯誤,自問人生對朋友無愧,惟獨對你和你母親感到有愧良心,這是我近年來的心病。這些天它一直像噩夢一樣在我腦海里徘徊,可憐我過了45年,父性才真正覺醒。伴隨著你痛苦的童年,度過的是我不懂做父親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何打擊也摧毀不了你!”我們現(xiàn)在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這種“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
可你想過沒有,你有傅雷那樣的學識和嚴謹?shù)膶W風嗎?你有傅雷那種身教重于言教的品質(zhì)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傅雷接著寫道:“孩子,盡管我能夠埋葬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我的內(nèi)疚和悔恨。孩子啊,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達我的悔恨和熱愛?!”傅聰收到父親的信后,立即回信表示已經(jīng)原諒了父親的過失,于是傅雷又激動地在第二封信中寫道:
“我感到難以置信的高興,兒子終于和我成了朋友,天下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我為我的兒子感到驕傲和自豪!”傅雷和傅聰?shù)募視o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yǎng)了十幾年,卻等于沒有孩子,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于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一位美國父親的懺悔
孩子,在你睡著的時候,我要和你說一些話。我剛才悄悄地走進你的房間。幾分鐘前,我在書房看報紙時,一陣懊悔的浪潮淹沒了我,使我喘不過氣來。帶著愧疚的心,我來到你的身旁。我想到的事太多了。 孩子,我對你太粗暴了。在你穿衣服上學的時候我責罵你,因為你洗臉時只在臉上抹了一把;你沒有擦干凈你的鞋子時我又對你大發(fā)脾氣;你把東西不小心掉在地上時我又對你大聲怒吼。 吃早飯的時候,我又找到了你的錯處:你把東西潑在地上,你吃東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在面包上涂的奶油太厚… 在你上學我去趕汽車上班時,你深情地向我高呼:“爸爸再見!”我卻蹙著眉頭對你嚷道:“怎么又駝背了,把胸挺起來。”晚上,一切又重新開始。我在下班路上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彈子,襪子破了好幾個洞,禁不住又大發(fā)雷霆:“襪子是花錢買的,你怎么一點也不知道心疼……”并在你朋友面前押著你回家,使你當眾受辱。
孩子,你還記得嗎?晚飯后,我在書房看報,你怯怯地走了過來,眼睛里帶著委屈的目光。我對你的打擾極不耐煩。你在房門口猶豫著,我終于忍不住地吼了起來:“你又來干什么?”這時你沒有說話,卻突然跑了過來,抱著我的頸吻我,眼里含滿了淚,簡直不敢相信我如此粗暴也萎縮不了你對父親的愛。接著,你用你的小手臂又緊抱了我一下,就走開了,腳步輕輕地走開了。
孩子,你知道嗎?你剛離開書房,報紙就從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陣強烈的內(nèi)疚和恐懼涌上心頭。習慣真是害我不淺。吹毛求疵和訓斥的習慣幾乎成了我父愛的象征。孩子,爸爸不是不愛你,而是對你的期望值太高。我是用成人的尺度衡量你,而且拿很多成年人也難以做到的標準來要求你。細想起來,多么可笑。
而你本性中卻有那么多的真善美,你小小的心猶如照亮群山的晨曦――你跑進來吻我的自發(fā)性沖動顯示了這一切。今晚,一切都顯得不重要了。孩子,我在黑暗中來到你床邊,跪在這兒,心里充滿著愧疚。
這也許是個沒有多大效用的贖罪。等你醒來后告訴你這一切,你也不會明白,但是從明天起,我要做一個真正的爸爸――做你最要好的朋友,你受苦難的時候我也受苦難,你歡笑的時候我也歡笑,我定會把不耐煩的話忍住。我會像在一個典禮中不停地莊嚴地說:“你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小孩子。”我以前總是把你當作大人來看,但是孩子,我現(xiàn)在看你,蜷縮著熟睡在小床上,仍然是一名嬰兒,你在你母親的懷里,頭靠在她的肩上,仿佛只是昨天的事。我以前對你要求得太多了,太多了。
再也不愿訓斥、指責和抱怨你的父親這封信,曾讓多少國家的父母動容。我把它再一次放在這里,讓中國的父母再仔細地看一遍,用心去看,然后在午夜,來到你孩子的床邊,凝視著孩子熟睡的小臉,望著望著,也許你能悟出許多許多……
◎與眾不同的父親
鈴木上小學時,日本的升學競爭很激烈,所有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但鈴木的爸爸對他的成績要求卻不高,每門功課只要考60分就行了。
“60分怎么行?”兒子不解地問。分數(shù)像座大山一樣壓得他有點喘不過氣。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問道。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廠的產(chǎn)品合格就出廠了。既然你已經(jīng)合格了,兒子,你沒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費在爭名奪利上??嫉诙且獱幍谝幻?,考九十多分非要爭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夠,非要次次一百分。兒子啊,兒子啊,求知是人世間最大的歡樂,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試分數(shù),那么,求知不就變成一種無盡的苦難嗎?”鈴木父親一語道破了求學的最高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求知欲。
兒子陡然覺得身輕如燕,興奮起來了。但轉念一想,不對,忍不住問道:
“爸爸,這樣學習就太輕松了,空閑時間做什么?”“你永遠記住爸爸的話,其他時間用來博覽群書,把求知的歡樂還給自己。”老爸的話深深地印在鈴木的腦海里,鈴木使勁地點了點頭。
從此,鈴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導,在功課上花的時間不多,學習成績中等。而讀過的課外書是全班同學的十幾倍。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愉悅。他在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后,感覺到應該還要讀天理:讀每個生命――這本無字的天書,讀大自然――這本無字的百科全書。(待續(xù))
拒絕暴力
父母對子女嚴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對子女個性的健康成長,對培養(yǎng)子女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zhì),對子女自覺地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都是必要的,但是嚴格不等于嚴厲,嚴格不等于挨罵,嚴格不等于諷刺挖苦。在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中,“拔苗助長”和“放任不管”都是有害的。比這兩種方式更有害的則是懲罰和粗暴。
由于有些家長自身不良的性格,性格暴躁,經(jīng)常斥責孩子。有的家長由于工作繁忙或工作不順心,心情煩躁,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經(jīng)常打罵孩子,有的家長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tǒng)觀念,動不動就打罵孩子。
懲罰和粗暴常常被認為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后一招。在一些涉及道德、倫理的問題上,父母用這種方法并不是完全沒有必要,但智力上則恰恰相反。父母或老師正嚴厲地質(zhì)問孩子:“難道連這樣簡單的問題你也不會嗎?你怎么這么笨?……”父母的憤怒使空氣顫抖,激烈得足以振聾發(fā)聵,而孩子除了緊張地木然地瞪著書本,什么也不知道。激憤的言詞會使孩子內(nèi)心產(chǎn)生恐懼,這種恐懼和傷心會迅速蔓延開來,占據(jù)他整個的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的印象的空隙,頭腦一片空白,對自己和別人所說的茫然不知。心里紊亂、慌張,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是不可能真正注意書本知識的。頻繁的訓斥和懲罰,會使你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個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印象。就像一個信號一樣,你一出現(xiàn)孩子就緊張,任何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達到。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造成孩子的膽怯、懦弱、退縮、自卑的不良行為。父母的嚴厲懲罰也往往使孩子養(yǎng)成粗暴、野蠻、敵對、蠻橫無理、說謊的不良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嚴厲懲罰只能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厭學心里,孩子對學習提不起精神。
其實,漫不經(jīng)心,疏忽健忘,見異思遷,都是孩子在兒童時期的自然表現(xiàn),有時他們會“有意”這樣表現(xiàn),有時則完全是自然的。“有意”的行為,表明他的反抗情緒,一般情況下,只要你說出他的情緒來源,他會自動放棄這種情緒.畢竟從天性上,孩子并不希望長時間與成人對抗。對于“無意”的表現(xiàn),應該溫和地提醒,給他慢慢調(diào)整的時間。在對孩子進行智力培養(yǎng)時,你應經(jīng)常流露出親切和善意,這種親切與善意的情感可以激勵孩子,使他樂于聽從來自父母或者老師的指導。只有在自在、安適的情緒下,心靈才能接受新的知識,才能容納新的印象。
明白教育應該什么時候停止和明白它在什么時候開始同樣重要。讓孩子在安閑、自在、鼓勵和愛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吧。
減壓
無數(shù)的事實和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都表明:在影響一個人成才、成功的諸多因素中,打擊最大的莫過于“失敗”二字了。失敗,意味著暗淡了人生,沒有了歡樂;意味著惶恐失措,人生夫落。 然而,最近南京市小學生心理信息采集與分析中心對1200余名實驗學校的小學生調(diào)查顯示,有失敗感受的學生達到28.6%。 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么多的孩子有了如此沉重的失敗感?我以為答案只是兩個字:壓力。即來自學校的壓力和家長的壓力。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一些學校還沒有全面地實施素質(zhì)教育。 應試教育的色彩仍然很濃。學校的使命好像不是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與成長,而是要將所有的學生一定要比出一個高低,排出一個名次來。教學也似乎異化為專門甄別學生優(yōu)劣的一個手段。在這樣的學習觀的指導下,部分學生有失敗感也就不足為奇和不難理解了。而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們給予孩子的壓力,同樣讓他們絲毫輕松不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心態(tài),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自身價值、欲望的心態(tài),無時無刻不在家長的心理裝著,嘴上說著,行動上體現(xiàn)著。總之,今天孩子們的身上承載著學校和家長們太多的希望,太多的企盼。 孩子整天在失敗的陰影中生活與學習,又怎么能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呢,而無生活的信心,就必定找不到前進的目標,找不到人生的指向,一旦失去對生活的信念與求知的欲望,當然就不會有學習的滿腔熱情和持續(xù)不斷的動力??纯次覀兩磉吥且皇聼o成者,少年犯罪者,無一不是學習上的失敗者。不僅如此,在失敗感伴隨下成長,還會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品行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孤獨不安、考試焦慮、過分自責、行為退縮已成為當今青少年學生的常見心理障礙。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要毀掉一個人,就讓他有“失敗感”吧。 四分之一多的小學生有失敗感,應該說是一個非常令人驚心的數(shù)學,必須引起我們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重視。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孩子們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個心智健全、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勇于創(chuàng)新的有用人才,為此,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自由成長的環(huán)境,徹底減掉那些壓在孩子們心靈上的重負,還他們以童年的歡樂,應成為學校和家長的當務之急 |
同情心 如果一個同事的頭不小心被撞了一條口子,人們會說,這是怎么回事,一定很疼,快去包扎。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踢足球或者做其他事時腳受了傷,父母首先會尖叫著責罵一番,好一點的會趕云醫(yī)治,差一點的則會把這看做是對孩子“犯錯誤”的懲罰:“誰讓你去踢球的,這么不小心”。
當一個同事工作出了差錯,受到主管訓斥,工資被扣,職位被降時,一般人會安慰他:沒關系,下次注意點就好了??扇绻⒆訌膶W校拿回來的考評成績是差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的話,他可能得到的是一陣怒罵或一頓暴打。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父母真的對孩子缺乏同情心呢?
是的,確實如此。很多父母對孩子是缺少同情心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這個“我的”既包含著不容置疑的意思,也包含著因為是“我的”,所以用不著去同情的意思。
誰又在生活中沒有過挫折和失敗呢,成人對這一點體會最深,但很少對孩子有這樣的同情心。然而正是這種不同情,會深深傷害孩子的感情和自信心。
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對孩子要有同情心。同情也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的最寶貴的品質(zhì)。同情可以讓我們云了解孩子,認識孩子,才能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同情心是孩子在受到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時的一道神奇的陽光。
孩子,所有的孩子,相對于他們所面對的成人世界和自然世界來說,都是弱小的,但每一個孩子又都從肉體到精神上充滿了希望。
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經(jīng)過我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越小,心理自助調(diào)節(jié)能力越差:0~3歲的孩子幾乎沒有自助能力,3~7歲的孩子有很少的心理自助能力,7~12歲的孩子一般也較少,但明顯有了。在這種階段,環(huán)境就像是做陶瓷的陶坯,如果長期處于一種不快樂的畸形的環(huán)境,孩子的階段性心理會成為他(她)以后性格的原型。很少時間與母親在身體和感情上交流的孩子,會天生對女性有強烈的羞怯感,嚴重的會變態(tài)為對女性報復,或者相反,對女性缺乏正確的判斷。經(jīng)常受到父親毒打、呵斥、教訓的孩子會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判性格,與社會不合作,很難溶入團隊中,對合理的規(guī)則也會有天然的反感。
看一看自然界的例子吧,幼鳥總是因為身體和感知能力的弱小而被其父母照顧。人類也應該如此。
我認為應該時常以同情之心去體會孩子在各種境遇中的不快樂。一旦你知道了是什么原因?qū)е滤?她)不快樂。要想幫助他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這絲毫不等于說不去對孩子的一些錯誤、過失進行指導和管教,只是在這些所有的活動中應有同情心。(lai zi賈氏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