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竹城之戰(zhàn)、方城之戰(zhàn)?,F(xiàn)代麻將牌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國江、浙一代流行,19世紀(jì)20年代初被作為“巨額商品”向外輸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將牌是由明代的一種娛樂品??馬吊牌名稱變化而來的,麻將牌最早的文字記載寫為馬將牌,可見麻將牌名稱的來源與馬吊牌的名稱有聯(lián)系?!肚灏揞愨n》中記載:“麻雀牌是馬吊牌一音之轉(zhuǎn)。”麻、馬二字同音,江浙一帶的鄉(xiāng)音稱鳥為刁,刁讀去音就是吊。于是,馬吊就讀了麻將,麻將牌由此得名。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shí),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制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斗紙牌時(shí),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在玩麻將時(shí)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bǔ)這個(gè)缺憾,于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fā)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fā)展為有繪圖的麻將牌。
但由于紙牌的數(shù)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shí)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fā),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