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既然是技能就可以習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工作生活中使用。
記得初中時經(jīng)歷一次丟書事件。
當時去隔壁班級同學那里借了一本輔導書,過了一天找不到了,問了周圍同學都說沒有看,又問了書主人也沒有拿回去。
這真是奇怪的事情,當時很著急,“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是最樸素的認知,現(xiàn)在可好,把人家書本給弄丟了。那時候沒有專業(yè)書店,也沒有現(xiàn)在的網(wǎng)購,甚至輔導資料很少,這是很寶貴的書籍,可以說丟了就損失太大了。
著急了一天時間,四處打探,甚至在班上集體詢問,最后也是沒轍。到了晚自習,終于平靜下來,想只能等待幾天,看看有無奇跡出現(xiàn),最糟糕的情形考慮如何賠償唄。
就這樣不再焦慮,心無二事般,又過了一天,事情柳暗花明,班里有同學告訴我,隔壁班一個學生從我書桌上拿走這本書,中午時候沒遇到我忘記告訴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還給原書主人了。
我趕緊跑過去核實,的確如此。此事讓我第一次清晰意識到,凡事皆有解決辦法,著急焦慮是無用的,只會搞砸事情。
用老祖宗的話說,這就是“盡人事,聽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如此而已。
這件丟書的事情持續(xù)大約三天時間,這就是神奇的“延遲三天效應”在生活中使用,緩解負性情緒,促進理性回歸。
再比如,昨天接到一個調(diào)研報告的征求專家意見通知,當時看完就覺得可以直接回復,又看了通知上時間要求,從發(fā)出日期到截止正好是三天時間,也就是說三天內(nèi)回復就可以。
這里,安排三天時間顯然很有趣,比如我可能正好沒事,看完就可以回復建議,還有人呢正在忙碌,需要安排時間閱讀,還有就是查詢資料數(shù)據(jù)需要時間。這樣算來,今天收到,明天查詢,后天回復,時間較為充足,留出余地。
事實上,我第二天又核實新資料,花費時間獲得有關數(shù)據(jù)資料,整理后給了回復,這個過程就需要時間。
我把這類主動允許延遲完成的活動稱為“延遲三天效應”,也是之前給出的“情緒穩(wěn)定”心理學操作性定義,有了這個認識模式,利于穩(wěn)定我們遇到意外事情的負性感受。
生活中有人嘲笑別人遇事只會說“考慮考慮”,上級主管習慣說“研究研究”,還有人愛說“商量商量”,其實換個角度這就是“延遲三天效應”使用。也許,經(jīng)過人家這個延遲,你會覺得此事已經(jīng)無關緊要,也就降低對別人期待。
再舉個例子,股市股票每天都在波動,也許賣出后感覺不妥賣飛了,有了懊悔之意,不過有了這個“延遲三天效應”,你會發(fā)現(xiàn)一天結果不重要,要看之后三天價格走勢,賣出過程正確就好,結果不是人力可控制。
“延遲三天效應”讓我們不在意一時得失,給出容錯修正機會,也給了事情調(diào)整時間,本質(zhì)就是讓我們意識到“唯一不變就是變化”,三天時間足以調(diào)整心態(tài),更好應對遇到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