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經(jīng)》是老子與孔子的合著
《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它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和后世華夏文化潮流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而且還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
《易》的版本有很多種,比如司馬遷自序“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就為今本所無。這個“易”,一說非出自《易經(jīng)》而乃《易緯》,一說或出自失傳的“三易”之《連山易》或《歸藏易》。
但《易經(jīng)》的真實作者,幾千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流行的說法是《周易》為周文王所作,《易傳》(十翼)為孔子所著,是為《易經(jīng)》。這個說法,除了周文王演《周易》為后世基本肯定之外,孔子作《易傳》則幾乎沒有人相信了(除了孔門傳人和新儒家流派)。
孔子一生刪詩書修禮樂,大量的整理典籍,但就是沒有自己的著作,沒有通過著書立說來創(chuàng)立自己的思想體系,這于儒家學派來說是很尷尬的事情。因為他們要抗衡道家,抗衡道家領袖老子的著作《道德經(jīng)》,就必須要證明孔子是有著作的,而且不止五千言,那就是《易傳》。易傳不止一篇,而是十篇。這下就可以證明孔子的治學本領在老子之上,孔子的思想價值在老子之上。
但否定孔子作《易經(jīng)》的大學問家大有人在,例如歐陽修、龔自珍,就堅決地說孔子根本與《易經(jīng)》無關。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jù)后認為“孔丘無刪或制作‘六經(jīng)’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圣亦憑臆之說”。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甚至認為孔子根本連《易經(jīng)》也沒讀過,更不要說編撰了。
當然,崇尚儒家學說的學者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jīng)”,康有為康圣人更是斬釘截鐵地說:“凡‘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今人金景芳也完全肯定《易傳》為孔子所撰。也不知他們的底氣和依據(jù)從何而來。
為什么會有人認定《易經(jīng)》與孔子無關呢?原因就在于《論語》中孔子自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還在于《十翼》中很多篇章中提到“子曰”??鬃?#8220;述而不作”是儒家典籍中記載的,如果孔子竟然有作,豈不是自打耳光不能自圓其說么?“子曰”也只能是他人記錄或轉(zhuǎn)述,豈有自己稱自己為子的么?
其實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人都走向了極端?!兑捉?jīng)》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之首,足以證明孔子與《周易》是發(fā)生了關聯(lián)的。他“述而不作”是早期的一種治學方法,這與他晚年接觸到《周易》后愛不釋手韋編三絕,于此發(fā)生了親自著述的可能,完全是兩回事。他的著述依舊不是創(chuàng)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而是仍然以整理古籍的態(tài)度來闡發(fā)自己的心得體會。只是,孔子并沒有作“十翼”,只作了“六翼”,另外“四翼”是老子所作。
老子竟然也作《易傳》?這一定會讓飽學之士們大為驚訝。兩千年來無數(shù)的學者專家,考證過去研究過來,猜測或推理了很多人是《易經(jīng)》的作者,都得不到學界的一致肯定。這就便宜了孔門傳人和儒家學派,依然信誓旦旦地認定《易經(jīng)》的作者為文王與孔子。這么多學者專家就是沒有想到過老子與《周易》的關系。流傳的說法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這沒錯,但文王至多只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作為殷商的諸侯之長,不過是當時的一部落老板,其文化程度還不足以能演繹出卦辭和爻辭,這個事情就落在了后來在周朝掌管國家重要秘笈和典籍的老子身上。只有老子的智慧和思想,才能把一部簡單的古讖占卜冊子升華為具有哲學宇宙觀的大智慧經(jīng)典。
老子在世時就很有名氣,這名氣從哪里來?自然是他的智慧和博學。不然同是智者的孔子也不會數(shù)次去拜見。
孔子“竊比我于老彭”,但老彭是誰?迄無定論。據(jù)有資料認為老彭或者就是老子。但老子并非“述而不作”,一部《道德經(jīng)》足可證明。不過孔子在世時并未讀到《道德經(jīng)》。如果讀到,他會真正拜老子為師的。他幾次去見老子,其實主要是想索取典籍資料,因為老子管理著周朝守藏室,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什么樣的書籍和文物沒有見過?孔子帶點家鄉(xiāng)的臘肉干給老子,老子送幾捆竹編給孔子,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我在這里明確地認為,老子不僅寫了《易傳》中的“四翼”,甚至連《周易》本經(jīng)即卦辭和爻辭也是老子親自所撰寫??鬃幼詈笠淮伟菀娎献訒r,老子就把自己蟄伏周守藏室?guī)资隄撔姆治鲅芯孔珜懙?#8220;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及注釋、引申卦爻意義的“上下彖”、“大小象”交給了他。老子很低調(diào),對孔子只說這是先王周文王演繹的六十四卦占卜書,但卻是比《連山易》、《歸藏易》更適宜“道”理的“易”。老子已熟知孔子愛好“先王的陳跡”。
孔子是第一次接觸到《易》,老子告訴他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占卜之書,他就以為整個《卦辭》和《爻辭》,包括詮釋卦爻的《彖傳》和《象傳》,也是周文王所著。于是欽佩、感慨,認為周禮周儀周文化,就是牛逼,就是精妙。老子當時也沒在意署名這些事,也許那個時候并無這種風氣或?qū)@庾R,寫文章只是解惑求道,并無圖名圖利。
孔子不知道《周易》其實就是老子所著??鬃右簧m“述而不作”,但那是早年講學階段,現(xiàn)在對于《周易》癡迷到忘形的地步,便懷著對周文王和周朝禮制的崇敬心情開始努力對《周易》作闡釋工作,于是歸納整理出《易傳》中的幾個篇章??鬃幼珜懙钠聻楹髞淼娜寮议T徒們改竄來修訂去,就造成與孔子語境不大相符的狀況,比如“子曰”的自述方法,與古文修辭脫節(jié),但與《論語》對話體類似。而其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卻保存下來,我傾向于這“十翼”中的幾個篇章大體上仍為孔子的筆風。
綜合其來,《易經(jīng)》的體系為:八卦為伏羲所創(chuàng),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并卦畫符號與卦題而成“易”的初始結(jié)構(gòu);老子作“本經(jīng)”的《卦辭》和《爻辭》,“十翼”中的《彖傳》(上、下)和《象傳》(大、小);孔子作“十翼”中的《文言》、《系辭傳》(上、下)、《序卦傳》、《說卦傳》和《雜卦傳》。一部《易經(jīng)》,老子與孔子各寫了六大部分。
故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周易》本經(jīng)和《易傳》十翼為老子與孔子合著,即《易經(jīng)》。
但這種合著不是兩人的共同愿望而所為,因為老子不知道孔子會醉心于古讖占卜并撰寫心得體會,孔子也不知道老子送給他的典籍為老子本人所撰。于是歷史就在這美麗的附會中誕生了一本奇書。兩個偉大的智者和哲人不經(jīng)意間共同完成了一部指導中國歷史、社會、思想、文化、科教的煌煌巨著。
二、《道德經(jīng)》是《易經(jīng)》的對應文章
與《易經(jīng)》并世而立的千古文章是大智慧寶典《道德經(jīng)》。這個大智慧體現(xiàn)在五千言中論宇宙、論政治、論社會、論自然、論人生。這五論囊括了人文與自然的一切。
老子為什么沒有將自己寫的《道德經(jīng)》五千言交給孔子呢?后人編撰了一個老子出關將《道德經(jīng)》交給關伊的典故。其實老子雖然后來出關,但絕無將《道德經(jīng)》交予關伊之事。《道德經(jīng)》也絕不會是在現(xiàn)場當場一揮而就的產(chǎn)品。那是老子早就寫好了的,因為他自己比較鐘愛《道德經(jīng)》,絕不輕易示人。老子的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起了很深刻的變化?!兜赖陆?jīng)》和他早年擺弄六十四卦所寫的卦爻辭、彖象傳,其基本觀念就有所變化?!吨芤住烦珀栆株帲兜赖陆?jīng)》對陰陽各取褒貶,但基本上主陰次陽。這和他立意要歸隱的思想開始扣合。
《周易》的“周”,并非指周朝,而是周而復始的意思,與“易”之變易之意合起來就是宇宙與自然輪回變化的意思。元亨利貞開宗明義已經(jīng)點明了主題。
但是,雖然《道德經(jīng)》有不同的闡述方向,卻在認識論上和《易經(jīng)》有相通的地方。道為天道,德為地德。天之道為陽,古圣人言:“萬物已循因緣,恒大者則為天道”,地之德為陰,《管子·問》曰:“理國之道,地德為首。”民間俗語天之道為陽道,地之德為陰德。所謂道德亦即陰陽之理,這跟《易經(jīng)》的乾為陽坤為陰的陰陽之理基本一致。且“易”古義就是日月,也即陰陽之和。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此來看,老子的宇宙論就是宇宙天地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舉一反三的?!兑讉飨缔o》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等于是講萬物生成始于太極。整個“太極”觀與“道”在本質(zhì)上其實沒有區(qū)別。只有儒家學者說有區(qū)別,這是怕儒家的終極思想來源被認為是出自于道家思想觀念。
為什么有這些共通的地方呢?原因在于《道德經(jīng)》其實是對《歸藏易》的義理闡述?!稓w藏易》是三“易”之一,《周易》的寫作就是在《歸藏易》的影響之下參照完成的,或者說是對《歸藏易》的整理改編發(fā)展,也未可知。但老子并不滿意自己寫的《周易》,反復揣摩研究《歸藏易》,要以微言大義給《歸藏易》做最高總結(jié)。《道德經(jīng)》就是在這種情緒下寫就的。它和《周易》有交叉點,也有不同點。老子認為自己對六十四卦作的卦辭和爻辭,以及彖傳、象傳,僅僅是尊重周文王,是對他的遺作的闡釋和發(fā)揮,但并不能真正代表自己的思想。真正代表自己思想的是對《歸藏易》的解釋、論述,即《道德經(jīng)》。
《歸藏易》作為早期“易”之一種,也有六十四卦,只是演繹的方法與《周易》并不一致。這或許也證明《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拘羑里無聊之際模仿《歸藏易》或《連山易》而自定的卦題和卦符次序。老子是在《歸藏易》的影響下為《周易》補充卦辭和爻辭,換言之,《歸藏易》應該有簡單的卦辭和爻辭,但絕無《周易》那么豐富和深奧。然而就是這簡單的《歸藏易》卦辭爻辭文本,也讓老子覺得言猶未盡,干脆補寫一篇大義綱要,這一寫就是五千言,這一寫就是八十一章。
有人說一部《道德經(jīng)》就是《易經(jīng)》的注文,非也,《道德經(jīng)》是《歸藏易》的注文。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經(jīng)》是《易經(jīng)》具有對應關系的文章。
老子雖然沒有將《道德經(jīng)》書簡送給孔子,也沒有交給關伊,但是卻是留給了自己的老師常樅的后人保管。老子是否騎著青牛出走函谷關,那是傳說,但是他潛隱而尋道去了倒是真的。老子知道天道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敬畏天道!
《道德經(jīng)》是后人所見個人著述最早的經(jīng)典,與孔學著作《論語》由后學積萃相比,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儒家的《論語》和《孟子》都是后人記錄或集體創(chuàng)作,道家的《道德經(jīng)》與《莊子》都是個人創(chuàng)作,這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屬性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這個民族,因為儒家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主流,自此整個社會重視集體性的行為,而對個人創(chuàng)造、個人發(fā)明基本采取輕視和壓制的態(tài)度。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單獨分章節(jié)提老莊(《老子》、《莊子》)不提孔孟(《論語》、《孟子》),就是對個人原創(chuàng)著作的尊重,而對那種述而不作或集體創(chuàng)作的著述多少有些不屑。
與魯迅對孔孟不屑態(tài)度有所不同的是胡適。胡適早年勇猛異常的打倒孔家店,晚年卻老老實實尊孔,回到了原點。一生研究先秦哲學的胡適,卻忽視《易經(jīng)》,認為“不足道”,也對道家的臧否持曖昧態(tài)度。
但魯迅、胡適二人雖然都很輕視《易經(jīng)》,卻不約而同的重視《道德經(jīng)》。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這里就隱約出現(xiàn)一個課題,到底是《易經(jīng)》的文化蘊意高于《道德經(jīng)》,還是《道德經(jīng)》的文化蘊意高于《易經(jīng)》?在儒道兩家都在爭《易經(jīng)》是自己學派的宗源時,魯迅和胡適的態(tài)度起到反襯的作用。
那么問題來了,《易經(jīng)》到底是儒家的境界,還是道家的境界?而《道德經(jīng)》與《易經(jīng)》到底是什么樣的對應關系?
如果當年老子送給孔子的不是《周易》而是《道德經(jīng)》,那么儒家學說的真諦是否會有所變易?道家與儒家是否還會分庭抗禮?
主流學術(shù)界認為,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積極入世,倡導只有個體為社會和他人作出奉獻,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實際并非如此,儒家的中庸與和諧,恰是對社會的逆流對時代的反動,是對歷史的進步發(fā)展有所阻礙。
在對孔子的看法上我不怎么同意思想狂人黎明老先生的觀點,但在對老子的看法上,我卻毫無異議的完全贊同。道家的人格力量是無為,是自然本性,是在超越于世俗的利益得失中發(fā)現(xiàn)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境界。道家的思想是個人自由主義的先導,也是尊崇自然與社會規(guī)律的人本價值觀。
我雖然對孔子很是崇敬,但是對儒家給后來的中國文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不以為然,甚至深惡痛絕。自孟子以降,經(jīng)董仲舒、朱熹之流把孔子學說糟蹋得不成樣子,讓儒學變異變質(zhì),整個國民精神與社會元素,無不打上儒家的烙印,摧殘和阻塞了一個曾經(jīng)富有朝氣噴薄橫溢的中華文明源流。
參考文獻:
1.《周易正義》孔穎達
2.《帛書周易》馬王堆漢墓文物影印本
3.《周易大全》華文出版社
4.《帛書老子》馬王堆漢墓文物影印本
5.《老子本義》魏源
6.《廣雅疏證》王念孫
7.《諸子通考》蔣伯潛
8.《老子章句》河上公
9.《老子哲學》梁啟超
10.《周易全解》金景芳
11.《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
12.《周易之制作年代》郭沫若
——選自我的《智慧之光·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四十講之序
(為《百家講壇》選題篇目講稿)
一、老子的史跡與生平
二、“易”和“道”,宇宙觀的進化與升華
三、老子化胡的傳說與真相
四、老子與孔子的關系
五、老子與孔子對先王、對君主不同的態(tài)度
六、老子解惑人生,看相卜命的本領
七、《易經(jīng)》是儒道共同遵從的真經(jīng)嗎?
八、《易經(jīng)》與《易緯》的從屬關系
九、《道德經(jīng)》與《德道經(jīng)》的異同
十、《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的對應密碼
……
一、《易經(jīng)》是老子與孔子的合著
《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它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和后世華夏文化潮流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而且還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
《易》的版本有很多種,比如司馬遷自序“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就為今本所無。這個“易”,一說非出自《易經(jīng)》而乃《易緯》,一說或出自失傳的“三易”之《連山易》或《歸藏易》。
但《易經(jīng)》的真實作者,幾千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流行的說法是《周易》為周文王所作,《易傳》(十翼)為孔子所著,是為《易經(jīng)》。這個說法,除了周文王演《周易》為后世基本肯定之外,孔子作《易傳》則幾乎沒有人相信了(除了孔門傳人和新儒家流派)。
孔子一生刪詩書修禮樂,大量的整理典籍,但就是沒有自己的著作,沒有通過著書立說來創(chuàng)立自己的思想體系,這于儒家學派來說是很尷尬的事情。因為他們要抗衡道家,抗衡道家領袖老子的著作《道德經(jīng)》,就必須要證明孔子是有著作的,而且不止五千言,那就是《易傳》。易傳不止一篇,而是十篇。這下就可以證明孔子的治學本領在老子之上,孔子的思想價值在老子之上。
但否定孔子作《易經(jīng)》的大學問家大有人在,例如歐陽修、龔自珍,就堅決地說孔子根本與《易經(jīng)》無關。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jù)后認為“孔丘無刪或制作‘六經(jīng)’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圣亦憑臆之說”。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甚至認為孔子根本連《易經(jīng)》也沒讀過,更不要說編撰了。
當然,崇尚儒家學說的學者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jīng)”,康有為康圣人更是斬釘截鐵地說:“凡‘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今人金景芳也完全肯定《易傳》為孔子所撰。也不知他們的底氣和依據(jù)從何而來。
為什么會有人認定《易經(jīng)》與孔子無關呢?原因就在于《論語》中孔子自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還在于《十翼》中很多篇章中提到“子曰”??鬃?#8220;述而不作”是儒家典籍中記載的,如果孔子竟然有作,豈不是自打耳光不能自圓其說么?“子曰”也只能是他人記錄或轉(zhuǎn)述,豈有自己稱自己為子的么?
其實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人都走向了極端?!兑捉?jīng)》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之首,足以證明孔子與《周易》是發(fā)生了關聯(lián)的。他“述而不作”是早期的一種治學方法,這與他晚年接觸到《周易》后愛不釋手韋編三絕,于此發(fā)生了親自著述的可能,完全是兩回事。他的著述依舊不是創(chuàng)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而是仍然以整理古籍的態(tài)度來闡發(fā)自己的心得體會。只是,孔子并沒有作“十翼”,只作了“六翼”,另外“四翼”是老子所作。
老子竟然也作《易傳》?這一定會讓飽學之士們大為驚訝。兩千年來無數(shù)的學者專家,考證過去研究過來,猜測或推理了很多人是《易經(jīng)》的作者,都得不到學界的一致肯定。這就便宜了孔門傳人和儒家學派,依然信誓旦旦地認定《易經(jīng)》的作者為文王與孔子。這么多學者專家就是沒有想到過老子與《周易》的關系。流傳的說法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這沒錯,但文王至多只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作為殷商的諸侯之長,不過是當時的一部落老板,其文化程度還不足以能演繹出卦辭和爻辭,這個事情就落在了后來在周朝掌管國家重要秘笈和典籍的老子身上。只有老子的智慧和思想,才能把一部簡單的古讖占卜冊子升華為具有哲學宇宙觀的大智慧經(jīng)典。
老子在世時就很有名氣,這名氣從哪里來?自然是他的智慧和博學。不然同是智者的孔子也不會數(shù)次去拜見。
孔子“竊比我于老彭”,但老彭是誰?迄無定論。據(jù)有資料認為老彭或者就是老子。但老子并非“述而不作”,一部《道德經(jīng)》足可證明。不過孔子在世時并未讀到《道德經(jīng)》。如果讀到,他會真正拜老子為師的。他幾次去見老子,其實主要是想索取典籍資料,因為老子管理著周朝守藏室,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什么樣的書籍和文物沒有見過?孔子帶點家鄉(xiāng)的臘肉干給老子,老子送幾捆竹編給孔子,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我在這里明確地認為,老子不僅寫了《易傳》中的“四翼”,甚至連《周易》本經(jīng)即卦辭和爻辭也是老子親自所撰寫。孔子最后一次拜見老子時,老子就把自己蟄伏周守藏室?guī)资隄撔姆治鲅芯孔珜懙?#8220;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及注釋、引申卦爻意義的“上下彖”、“大小象”交給了他。老子很低調(diào),對孔子只說這是先王周文王演繹的六十四卦占卜書,但卻是比《連山易》、《歸藏易》更適宜“道”理的“易”。老子已熟知孔子愛好“先王的陳跡”。
孔子是第一次接觸到《易》,老子告訴他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占卜之書,他就以為整個《卦辭》和《爻辭》,包括詮釋卦爻的《彖傳》和《象傳》,也是周文王所著。于是欽佩、感慨,認為周禮周儀周文化,就是牛逼,就是精妙。老子當時也沒在意署名這些事,也許那個時候并無這種風氣或?qū)@庾R,寫文章只是解惑求道,并無圖名圖利。
孔子不知道《周易》其實就是老子所著。孔子一生雖“述而不作”,但那是早年講學階段,現(xiàn)在對于《周易》癡迷到忘形的地步,便懷著對周文王和周朝禮制的崇敬心情開始努力對《周易》作闡釋工作,于是歸納整理出《易傳》中的幾個篇章??鬃幼珜懙钠聻楹髞淼娜寮议T徒們改竄來修訂去,就造成與孔子語境不大相符的狀況,比如“子曰”的自述方法,與古文修辭脫節(jié),但與《論語》對話體類似。而其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卻保存下來,我傾向于這“十翼”中的幾個篇章大體上仍為孔子的筆風。
綜合其來,《易經(jīng)》的體系為:八卦為伏羲所創(chuàng),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并卦畫符號與卦題而成“易”的初始結(jié)構(gòu);老子作“本經(jīng)”的《卦辭》和《爻辭》,“十翼”中的《彖傳》(上、下)和《象傳》(大、?。?;孔子作“十翼”中的《文言》、《系辭傳》(上、下)、《序卦傳》、《說卦傳》和《雜卦傳》。一部《易經(jīng)》,老子與孔子各寫了六大部分。
故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周易》本經(jīng)和《易傳》十翼為老子與孔子合著,即《易經(jīng)》。
但這種合著不是兩人的共同愿望而所為,因為老子不知道孔子會醉心于古讖占卜并撰寫心得體會,孔子也不知道老子送給他的典籍為老子本人所撰。于是歷史就在這美麗的附會中誕生了一本奇書。兩個偉大的智者和哲人不經(jīng)意間共同完成了一部指導中國歷史、社會、思想、文化、科教的煌煌巨著。
二、《道德經(jīng)》是《易經(jīng)》的對應文章
與《易經(jīng)》并世而立的千古文章是大智慧寶典《道德經(jīng)》。這個大智慧體現(xiàn)在五千言中論宇宙、論政治、論社會、論自然、論人生。這五論囊括了人文與自然的一切。
老子為什么沒有將自己寫的《道德經(jīng)》五千言交給孔子呢?后人編撰了一個老子出關將《道德經(jīng)》交給關伊的典故。其實老子雖然后來出關,但絕無將《道德經(jīng)》交予關伊之事?!兜赖陆?jīng)》也絕不會是在現(xiàn)場當場一揮而就的產(chǎn)品。那是老子早就寫好了的,因為他自己比較鐘愛《道德經(jīng)》,絕不輕易示人。老子的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起了很深刻的變化?!兜赖陆?jīng)》和他早年擺弄六十四卦所寫的卦爻辭、彖象傳,其基本觀念就有所變化?!吨芤住烦珀栆株?,而《道德經(jīng)》對陰陽各取褒貶,但基本上主陰次陽。這和他立意要歸隱的思想開始扣合。
《周易》的“周”,并非指周朝,而是周而復始的意思,與“易”之變易之意合起來就是宇宙與自然輪回變化的意思。元亨利貞開宗明義已經(jīng)點明了主題。
但是,雖然《道德經(jīng)》有不同的闡述方向,卻在認識論上和《易經(jīng)》有相通的地方。道為天道,德為地德。天之道為陽,古圣人言:“萬物已循因緣,恒大者則為天道”,地之德為陰,《管子·問》曰:“理國之道,地德為首。”民間俗語天之道為陽道,地之德為陰德。所謂道德亦即陰陽之理,這跟《易經(jīng)》的乾為陽坤為陰的陰陽之理基本一致。且“易”古義就是日月,也即陰陽之和。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此來看,老子的宇宙論就是宇宙天地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舉一反三的?!兑讉飨缔o》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等于是講萬物生成始于太極。整個“太極”觀與“道”在本質(zhì)上其實沒有區(qū)別。只有儒家學者說有區(qū)別,這是怕儒家的終極思想來源被認為是出自于道家思想觀念。
為什么有這些共通的地方呢?原因在于《道德經(jīng)》其實是對《歸藏易》的義理闡述?!稓w藏易》是三“易”之一,《周易》的寫作就是在《歸藏易》的影響之下參照完成的,或者說是對《歸藏易》的整理改編發(fā)展,也未可知。但老子并不滿意自己寫的《周易》,反復揣摩研究《歸藏易》,要以微言大義給《歸藏易》做最高總結(jié)?!兜赖陆?jīng)》就是在這種情緒下寫就的。它和《周易》有交叉點,也有不同點。老子認為自己對六十四卦作的卦辭和爻辭,以及彖傳、象傳,僅僅是尊重周文王,是對他的遺作的闡釋和發(fā)揮,但并不能真正代表自己的思想。真正代表自己思想的是對《歸藏易》的解釋、論述,即《道德經(jīng)》。
《歸藏易》作為早期“易”之一種,也有六十四卦,只是演繹的方法與《周易》并不一致。這或許也證明《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拘羑里無聊之際模仿《歸藏易》或《連山易》而自定的卦題和卦符次序。老子是在《歸藏易》的影響下為《周易》補充卦辭和爻辭,換言之,《歸藏易》應該有簡單的卦辭和爻辭,但絕無《周易》那么豐富和深奧。然而就是這簡單的《歸藏易》卦辭爻辭文本,也讓老子覺得言猶未盡,干脆補寫一篇大義綱要,這一寫就是五千言,這一寫就是八十一章。
有人說一部《道德經(jīng)》就是《易經(jīng)》的注文,非也,《道德經(jīng)》是《歸藏易》的注文。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經(jīng)》是《易經(jīng)》具有對應關系的文章。
老子雖然沒有將《道德經(jīng)》書簡送給孔子,也沒有交給關伊,但是卻是留給了自己的老師常樅的后人保管。老子是否騎著青牛出走函谷關,那是傳說,但是他潛隱而尋道去了倒是真的。老子知道天道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敬畏天道!
《道德經(jīng)》是后人所見個人著述最早的經(jīng)典,與孔學著作《論語》由后學積萃相比,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儒家的《論語》和《孟子》都是后人記錄或集體創(chuàng)作,道家的《道德經(jīng)》與《莊子》都是個人創(chuàng)作,這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屬性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這個民族,因為儒家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主流,自此整個社會重視集體性的行為,而對個人創(chuàng)造、個人發(fā)明基本采取輕視和壓制的態(tài)度。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單獨分章節(jié)提老莊(《老子》、《莊子》)不提孔孟(《論語》、《孟子》),就是對個人原創(chuàng)著作的尊重,而對那種述而不作或集體創(chuàng)作的著述多少有些不屑。
與魯迅對孔孟不屑態(tài)度有所不同的是胡適。胡適早年勇猛異常的打倒孔家店,晚年卻老老實實尊孔,回到了原點。一生研究先秦哲學的胡適,卻忽視《易經(jīng)》,認為“不足道”,也對道家的臧否持曖昧態(tài)度。
但魯迅、胡適二人雖然都很輕視《易經(jīng)》,卻不約而同的重視《道德經(jīng)》。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這里就隱約出現(xiàn)一個課題,到底是《易經(jīng)》的文化蘊意高于《道德經(jīng)》,還是《道德經(jīng)》的文化蘊意高于《易經(jīng)》?在儒道兩家都在爭《易經(jīng)》是自己學派的宗源時,魯迅和胡適的態(tài)度起到反襯的作用。
那么問題來了,《易經(jīng)》到底是儒家的境界,還是道家的境界?而《道德經(jīng)》與《易經(jīng)》到底是什么樣的對應關系?
如果當年老子送給孔子的不是《周易》而是《道德經(jīng)》,那么儒家學說的真諦是否會有所變易?道家與儒家是否還會分庭抗禮?
主流學術(shù)界認為,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積極入世,倡導只有個體為社會和他人作出奉獻,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實際并非如此,儒家的中庸與和諧,恰是對社會的逆流對時代的反動,是對歷史的進步發(fā)展有所阻礙。
在對孔子的看法上我不怎么同意思想狂人黎明老先生的觀點,但在對老子的看法上,我卻毫無異議的完全贊同。道家的人格力量是無為,是自然本性,是在超越于世俗的利益得失中發(fā)現(xiàn)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境界。道家的思想是個人自由主義的先導,也是尊崇自然與社會規(guī)律的人本價值觀。
我雖然對孔子很是崇敬,但是對儒家給后來的中國文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不以為然,甚至深惡痛絕。自孟子以降,經(jīng)董仲舒、朱熹之流把孔子學說糟蹋得不成樣子,讓儒學變異變質(zhì),整個國民精神與社會元素,無不打上儒家的烙印,摧殘和阻塞了一個曾經(jīng)富有朝氣噴薄橫溢的中華文明源流。
參考文獻:
1.《周易正義》孔穎達
2.《帛書周易》馬王堆漢墓文物影印本
3.《周易大全》華文出版社
4.《帛書老子》馬王堆漢墓文物影印本
5.《老子本義》魏源
6.《廣雅疏證》王念孫
7.《諸子通考》蔣伯潛
8.《老子章句》河上公
9.《老子哲學》梁啟超
10.《周易全解》金景芳
11.《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
12.《周易之制作年代》郭沫若
——選自我的《智慧之光·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四十講之序
(為《百家講壇》選題篇目講稿)
一、老子的史跡與生平
二、“易”和“道”,宇宙觀的進化與升華
三、老子化胡的傳說與真相
四、老子與孔子的關系
五、老子與孔子對先王、對君主不同的態(tài)度
六、老子解惑人生,看相卜命的本領
七、《易經(jīng)》是儒道共同遵從的真經(jīng)嗎?
八、《易經(jīng)》與《易緯》的從屬關系
九、《道德經(jīng)》與《德道經(jīng)》的異同
十、《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的對應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