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運美
1
版式:洛兒
2
朝圣的腳步(一)
"晚風(fēng)輕拂澎湖灣,白沙逐沙灘……”多么動人的旋律!想起外婆,我的眼睛就濕潤了。
去外婆家,在小小的我,那種神圣的向往,無異于朝圣者的虔誠。
在外婆家可以看到另一種風(fēng)景:滔滔河水,千帆競渡,懸崖上的古塔,草坪上的牛群,夕陽下的鸕鶿,帶著腥味的晚風(fēng)……對于一個閉塞山村的孩子來說,這可是充滿了誘惑的風(fēng)景。我喜歡這樣廣闊,空靈的環(huán)境。
但最吸引我的是外婆大人。她像大海一樣寬廣,隨時準備接納我們這些孩子,每一次去,她都笑得像一朵燦爛的花兒,把我們招待得舒舒服服的。第一是考慮填飽我們的肚子,她要買魚買肉,為我們加餐。如果連續(xù)住幾天,我們臉上就會變得有"水色"了,眼睛有神氣了。父母生了六個孩子,我們這些人正是嗷嗷待哺的時候,因為貧窮,吃不飽,穿不暖,在饑寒中掙扎,我常因營養(yǎng)不良而上課頭暈。上了高中,還是自帶咸菜,躲在旁邊偷偷地吃。小學(xué)時,母親把姐姐一條褲子給我穿,我躲在房間里不出來,怕同學(xué)們看了會笑話,我已懂得害羞了。
外婆對此心知肚明。她千方百計地幫助我們。家里舊衣服整理出來給我們。我記得有一件舊棉襖,是對襟布扣子的,樣式很古老,外婆找出來給我穿,樣子很難看,可我還是穿了好幾年。
每年開學(xué)季,是父母最痛苦的時候,五六塊的學(xué)費也拿不出來,孩子們面臨著失學(xué)。大姐就是犧牲品,很早就回家勞動了,事實上大姐十分聰明,連老師都到家里做工作:讓這個妹仂念書吧?她肯定有出息的。我在姊妹中天資是最愚笨的,但幸運的是,我一路堅持了下來。每逢交學(xué)費時,我就厚著臉皮踏上了去外婆家的路。
外婆明察秋亳,知道來意,她不露聲色,先讓我吃飽喝好再說。我有空爬爬古塔,看看漁船,曰子過得十分滋潤,簡直樂不思蜀,但時間長了,會使外婆為難的,必須走了。走出村口,就是一段圩壩,再過去就是山口,那山上樹木叢生,亂墳遍地。外婆不放心,她總是親自送到山口,再走一段路。那圩壩下面是博士湖,十分空闊,大風(fēng)無遮擋地吹來,我瘦弱的身子幾乎站立不穩(wěn)。外婆牽著我的手,走在圩壩下背風(fēng)的地方。一路上外婆教我要好好讀書,改變命運。要分手了,外婆停下來,摸出一個小布袋,放在我身上,沉甸甸的全部是硬幣,一分兩分五分……我又驚又喜,把它放好,帶回家交給父母,一個學(xué)期學(xué)費解決了,還有余錢買點布。幾乎年年如此。外婆關(guān)健時出手,解了我家燃眉之急。這一切做得無聲無息,外公姨媽舅舅都不知道。外婆就是"天",她悲天憫人,"損有余以補不足"。
那時候,外公在蓮湖渡口擺渡,經(jīng)濟相對寬裕。古話說"日不可不進一文",外公擺渡雖收費低,但處咽喉要地,人來人往,積少成多,一天至少二三十元收入,而一般人一天才一兩塊錢收入呢。三四十年前的二三十塊錢,至少相當今天二三百元吧。外公把錢如數(shù)交給外婆保管,而外婆則偷偷地救濟"難民",我是最大受益者。
也許外公隱隱約約地知道一點,但不說破吧!他自己也幫過我們。有一回,母親去渡口看他,他看到自已的大女兒又黑又瘦,破衣爛衫,穿著破鞋,十分心痛。外公個子小,但一看屬那種精明能干的類型。他的眼里射出了怒火,嘴里發(fā)出了"吼"聲,他罵我爺爺奶奶把他女兒不當人。掏出一包零碎錢,囑咐女兒回去買點衣服,鞋子。那時我們家沒牛,到了耕種時又去外公家借牛。外公很不情愿,心里十分不滿。他對我爺爺頗有微詞:你家年年老樣子啊,破門倒壁,一無所有,人家都說窮則思變呢。爺爺與外公仿佛兩個世界的人。一個天性瀟灑,一有空就上街會朋見友,看看贛劇,逛逛賭場。生產(chǎn)隊交給他兩條大牛想系住他的手腳,結(jié)果那兩條牛轉(zhuǎn)移到了我和姐姐身上。他照樣"云游四海"。姐姐因此過早失學(xué)。外公是一個對生活十分嚴肅的人,充滿了憂患意識,他只要一醒來就為生活而操心。想方設(shè)法賺錢,一天也不敢虛度。若是老天連續(xù)下雨,外公就六神無主,坐立不安,唉聲嘆氣:"這個日子怎么過得下去?"仿佛天要塌下來似的。半夜三更也坐起來,走出去,看看天,恨不得馬上天晴,他就去駕渡或到地里刨兩下。外婆倒像個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什么都不怕,她總是狠狠地罵外公:"吵死人!前世造了惡!天塌了下來也不是你一家倒霉。"外公啞口無言,只好又睡下來。
現(xiàn)在我想起來,大概一個人的行為總和他的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吧。外公幼年,可以說苦到不能再苦了。
據(jù)說外公本姓楊,母親是聾啞人,帶他過著流浪生活,走過四鄉(xiāng)八寨,常常忍饑挨餓。后被一家姓趙的無兒無女的人收留,他在這家辛苦勞累,做牛做馬。結(jié)婚生子后,妻子不幸早逝,養(yǎng)母又把他趕出家門,最傷心的事是某年大年三十,外公到外地打工,挑了一擔米粑回來,卻被養(yǎng)母扔在門口,他默默地撿起這些血汗換來的成果,孤獨地找個破屋容身。他飽受人間冷暖,時刻想著改變命運,因此每日如挑千鈞之重,不敢懈怠。爺爺相比之下,幸運多了。曾祖是堯山六社(村)保長,爺爺讀書識字,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后來改朝換代,爺爺因曾祖牽連,備受打擊,他因此日益消沉,在"云游"中逃避現(xiàn)實。
外婆其實也是我的姑婆,她和爺爺是親兄妹。不幸的是,很小被送到某村當童養(yǎng)媳。到了十五六歲,要結(jié)婚了,男人又小又丑,她不喜歡,從他家逃了出來。這在從前需要莫大的勇氣,而娘家以為她敗壞門風(fēng),拒之千里。一切要靠自己。外公外婆可謂白手起家,他們在遠離村子的山腳下搭個茅屋,開墾荒地,早出晚歸。七個孩子相繼出生,穿衣吃飯是頭等大事。外公有些生意頭腦,閑時賣油,賣魚,賣黃煙,掙些小錢。外婆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雞,全家齊心勞作。我母親和阿姨們沒有讀書,專供舅舅上學(xué),好吃好喝都供了他,后來舅舅學(xué)手藝,外公又是送禮,又是親自去幫師傅做事,低聲下氣,為的是舅舅能學(xué)到真本事。
外婆作為繼母來到趙家,等待她的是貧窮和欺凌。外公前妻的兒子兒媳無緣無故地就要欺負外婆,那個舅母常常揪著外婆的頭發(fā)往死里打,母親當時很小,哀求她的大嫂:"嫂子,別打了,別打了……"跪在地上請求。現(xiàn)在這個舅母也七八十歲了,行動十分不便,我見了她也打招呼,但外婆已去世近二十年了。
這一路風(fēng)雨走來,外婆的肩背依然是筆直的。她正如她的名字:"冬梅",雪壓不垮,風(fēng)摧不斷。她給我的永遠是一張燦爛的笑臉。
她不顧外公強烈反對,把大女兒嫁到娘家,為的是娘家后繼有人。但這并沒有改變她在娘家的地位。她從小是被父母拋棄的女兒,這個娘家虧欠了她,她卻是"兒不嫌母丑",一次次無私奉獻。每次回娘家都十分高興,想多住幾天感受娘家溫暖,看望她的表姐(表姐嫁在我村),有說不完的話。又抽空去她的養(yǎng)父母家,(原來在這里做童養(yǎng)媳),看望這里的弟弟妹妹。對所有的傷害好像十分健忘,而她只記著別人的好,總是想著報答。
外婆在趙家灣村有著十分好的人緣。后來條件改善,外公在村里做了新房,外婆與左鄰右舍關(guān)糸十分融洽。我若是突然去外婆家,鄰居們打了魚,就送過來招待我這個外甥子。若是討飯的,賣唱的來了,她又是給錢米,又是給飯吃。有時留他們住宿。這一切外公是堅決反對的。她施舍別人經(jīng)常要瞞著外公。外婆信菩薩,有一個和尚師傅經(jīng)常得到外婆的施舍,給他香油,錢等物。她相信因果報應(yīng),總是說人要多做好事,善有善報。
朝圣的腳步(二)
當我漸漸讀懂外婆時,她正飛速老去,臉上全是皺紋,頭發(fā)已是花白。外婆年青時我當然不知道,聽人說我姐很像她,而姐姐在家時,據(jù)說是周邊幾村頭等的女子。我不明白,曾祖他們?yōu)槭裁匆獟仐壦?。而正是這個被拋棄的女兒,關(guān)健時又把自己女兒送過來,生兒育女,延續(xù)娘家香火。
她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背后又承受了多少壓力啊。記得外公的臉總是黑的,我小小年級就看得懂。記得有一次到橋下看戲,我和姐姐弟弟在外婆家住了幾天,外公的臉越來越不好看了,晚上能聽到他的長嘆。他是個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人,照這樣吃下去,這伙人要把他家吃窮呀。姐姐也更懂事,她帶著我們這伙"災(zāi)民"趕快回家。外婆十分不舍,萬般無奈讓我們回去。我們剛走到外婆家的拐角,就聽到外公外婆大吵大鬧,幾乎要打起來了。隱約聽到外公說:"留這些人吃飯,再‘有’也要吃窮了"!幾十年過去了,這件童年往事仍像惡夢一樣揮之不去。我當時就臉紅了,流淚了。人窮活在世上,混口飯吃是要付出代價的。我不怪外公,他也太不容易。我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導(dǎo)致我最怕看人臉色,寧愿餓死也不愿求人。
在我讀高二時因營養(yǎng)差,身體弱打過退堂鼓。是外婆給我的鼓勵,讓我走了下去。
確實,她對我們的關(guān)愛從末褪色。
至我高考時,外婆用她的方式在我背后默默支持。她點香,拿油,一次次跪在神的面前祈求,許愿,說神要她做什么都可以。討來一塊紅布,要我?guī)?。后來聽說我考取了學(xué)校,她認真地還了愿,又暗暗送我錢,又賣一只小豬充我學(xué)費。我結(jié)婚兩年沒有小孩,她十分著急,一再叮囑要想辦法。"手里無兒身不貴",她用這樣的古老的格言教育我。
路啊路,人生走過許多的路,最難忘的還是外婆牽手走過的那段路。她替我撐傘,幫我擋雨,她緊握我手,怕我摔倒。她送過亂墳堆,目送我的背影,給我往前走的信心。而她到了晚年,腿腳無力,我用車子接她回娘家,她總是無比驚喜,一個曾經(jīng)的父母的棄兒,卻是比誰都熱愛父母之邦。
每一次重走那段圩壩,都是一次朝圣。在我心里,外婆就是一位圣人。
她忍辱負重,養(yǎng)大七個兒女,幫他們成家立業(yè),從茅草屋到磚瓦房,生活一點點緊跟時代,背后是無數(shù)的汗水與高超的智慧。
她悲天憫人,無私地幫助一個個孤苦的乞丐,僧人,寧愿自己節(jié)省。
作者簡介
王運美,中學(xué)教師。愛山水,讀書,寫作。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名譽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驥亮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玉麗 路人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fēng)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