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我們的生命里,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不是你可以放心傾吐心事的人,但關鍵時候卻是你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他們總是在互相攀比,總是在背后說長道短,總是在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勾心斗角,但他們也互相扶持,互相守望,在對方生病時守候病床邊,在對方出事時第一時間趕到,出錢出力,出謀劃策;他們盡管有時互相嫌棄,互相指責,互相防備,但在葬禮上也會為對方嚎啕大哭……他們是歡喜冤家,是麻煩制造者,但也正是他們,構筑著我們對這世界最初的眷戀,結成了我們和這世界最天然的親緣——他們是我們的親戚,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然而,一個令人惋惜又傷感的現(xiàn)實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親戚越來越少,關系越來越疏遠,曾經(jīng)讓我們覺得溫暖的親戚,慢慢地沒那么親了。
也許是因為你的朋友太多了,已經(jīng)不那么需要親戚,也許是你的生活太忙節(jié)奏太快,所以顧不上了親戚,也許因為相隔的距離太遠了,你慢慢地淡忘了親戚,也許因為你已經(jīng)很“高大上”了,于是有點瞧不上親戚……可是,別忘了,親戚那里,有我們的血脈,我們的根,親戚是我們的來處。誰也不能無所依傍飄飄蕩蕩地活著,我們需要和這世界建立親密關系,以活得有情,有味,有安全感,而親戚,是我們和這世界之間最強韌的紐帶。(執(zhí)筆/黃菲)
□本刊立場
讓親戚親下去,讓親情生生不息
□黃 菲
當我們懷念親戚時我們在懷念什么
一定有這樣的時候:當你想到親戚這個詞,思緒悠然,心頭和暖,臉上的神情也不知不覺地柔和了許多,你在心里輕輕地嘆息一聲。這嘆息里,有對回憶的感動,有對舊時光的感懷,也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淡淡感傷。
是的,盡管親戚這個詞,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于我們越來越淡漠了,但總有這樣的時候,我們會懷念“親戚”。
年輕一輩最懷念的,是“走親戚”的熱鬧和快樂。70后的許多和妻子在杭州工作,老家是安徽的一個小縣城。工作后,他只有春節(jié)才回老家,結婚后,則連春節(jié)都不能保證年年回老家了——有時也要去丈母娘家。提起親戚,許多說:“學生時代,最盼的是過年走親戚。除了去外公外婆家,還要去叔叔伯伯姑姑姨媽家,父親的姨媽和姑媽家,母親的姨媽家。輪到我姑媽家請客那天,我們家和三個叔叔家總是一起去,可熱鬧了。雖然當時大家生活都清苦,但請客那天會做很多好吃的菜。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一起玩耍,大人們邊喝老酒邊聊天,別提多美了。”
80后的陳曦和許多有著相似的依戀。他說,小時候,我在姥姥家待的時間最多。姥爺?shù)苄謳讉€,所以我的叔輩舅舅也多,他們的孩子更多,我就有了十來個表哥。一放暑假我就去姥姥家,表哥們領著我河邊捉魚,樹上捉知了,帶我偷西瓜,每次快開學的時候我都舍不得離開。后來,隨著姥姥姥爺?shù)南嗬^過世,親戚們慢慢疏遠了,只有過年時陳曦才會隨父母一起去拜訪一下那些舅舅姨媽叔爺爺舅奶奶,至于那些曾經(jīng)親密的表哥們,由于各自已經(jīng)天南海北,相聚就更難了。
父輩們最難忘的,是親戚們互相扶持的情分。60后的老易說,“我家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是親戚幫助我們。我兒子考大學那年,我摔斷了腿,半年多沒有去做工,孩子媽媽又不巧生了場大病,收到錄取通知單本來是高興的事,但一家人愁得不知怎么辦才好。親戚們自己手頭也不寬裕,我們也不好開口借。第二天一早,兒子的兩個舅舅和兩個姨媽來了,說他們已經(jīng)湊齊了學費,還給兒子準備了一個新皮箱,一套新衣服,一雙新皮鞋,說去省城上大學不能太寒酸。”
50后的林阿姨一直對親戚們的幫助念念不忘?!?000年,我老公突發(fā)腦溢血,之前,他身體一直很好,脾氣也好,對兩家的親戚都很和善大方。出了意外之后,幸虧有親戚們幫忙,找到熟人,在救護車到醫(yī)院之前,就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了醫(yī)生,一入院就做了最及時的處理。老公的病需要陪床,我一個人又要帶孩子又要上班忙不過來,老公的妹妹把我女兒接到她家,說這段時間孩子歸她管。我哥哥和老公的哥哥則輪流來醫(yī)院陪護。雖然他們都有工作,都不年輕了,身體也有小病小痛,都有一家子事情,但還是都騰出手來幫忙。”
更老一輩的,最懷念逢年過節(jié)一大家子的大團圓。周爺爺排行老大,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周爺爺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女們給他帶來了9個孫輩。端午和中秋,女兒女婿外孫們來拜節(jié),周爺爺準備一大桌子菜。春節(jié)是周爺爺最開心的日子。有一年,周爺爺最小的女兒生了小孩,大年初二,女兒抱著牙牙學語的孩子挨個給親戚拜年:這是舅外公,這是姨外婆,這是叔外公,這是姑外公,這是表舅舅,這是表姨媽……親戚們哎哎地應著,一邊逗孩子,一邊往孩子身上塞紅包。孩子媽媽婉辭幾句,也并不堅決,親戚之間人情往來是正常的嘛。后來,先是周爺爺?shù)拇髢鹤右患野岬教m州去做貨運生意了,然后是小女婿工作調動去了廣州,全家都搬走了,然后,幾個孫子孫女大學畢業(yè)后,一個去了香港,一個在成都安了家,一個嫁到了重慶。周爺爺?shù)膸讉€兄弟家情況也差不多。端午中秋,后輩們都趕不回來,只剩了幾個老人相聚,就連春節(jié),也很難聚齊了。孫輩們總是各有各的事,即便回一趟家,也是匆匆忙忙的。
關于親戚我們、各有故事,各有心思,但有一種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懷念。我們懷念的,是歡樂親昵的群居生活——叔叔伯伯姨媽舅舅都住得很近,逢年過節(jié)的團聚是那么的熱鬧,和同輩的表哥表姐堂兄堂妹們一起玩樂的時光是那么歡快;我們懷念的,是溫暖醇厚的人情味——雖然相互之間也難免有點小磕小碰,但只要哪家遇上了困難,親戚們一定會及時趕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互相救助,閑的時候互相走動,幾個罐頭幾斤雞蛋也是人情;我們懷念的,是溫良和美樸實親厚的“過去的日子”——大家長幼有序,禮節(jié)周全,守信重諾,知恩圖報,有借有還,顧全體面。
親戚沒有變,是時代變了
木心曾經(jīng)寫過一首優(yōu)美的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皬那啊北挥洃涐劤纱枷愕木疲敲篮枚衷娨獾?。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走了“從前”,那田園牧歌般的“過去的日子”成了我們共同的鄉(xiāng)愁,親戚,是鄉(xiāng)愁中一道雋永的風景——親戚雖然還在,但是那份親密已經(jīng)在慢慢消失了。
有熱心人制作了一張親戚關系圖,每年春節(jié)前都會成為熱點話題,很多人大呼有用有用,要帶著這張圖回家過春節(jié)見親戚——因為他們真的已經(jīng)不知道怎么稱呼那各種各樣的親戚了。叔叔伯伯姑姑姨媽還好,輪到表叔堂叔表舅表姨夫舅外公,就真的暈了。親戚關系圖的走紅,說明大部分的親戚已經(jīng)因為疏于聯(lián)系而正在淡出生活。無怪乎許多人感嘆,現(xiàn)在生活好了,人情淡了。
人情淡了,不是親戚變了,不是我們的心變硬了,而是時代變了。木心的那首詩,叫做《從前慢》。是的,從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慢時代,而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的時代。這快的時代改變了很多事物,包括我們和親戚的關系。
城市化進程加快了,人口的遷徙變快了,導致大量由宗親血脈形成的關系網(wǎng)逐漸疏離,建筑在小農經(jīng)濟基礎上的、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受到了巨大沖擊。大量人口的流動,加劇了家族觀念的衰落,特別是對鄉(xiāng)村和小城鎮(zhèn)來說。長期漂泊在外的流動人口,與家鄉(xiāng)親戚們的接觸自然少了,與親戚間的關系必然日漸淡漠。“我們這代獨生子女,父輩大多有兄弟姐妹,幼時過年聚會二三十口,長大堂表兄妹各奔東西,幾年難見,就漸漸疏遠了?!痹陂L沙工作的黃斌,老家在山東,現(xiàn)在一個叔叔在上海,一個姑媽在青島,一個姨媽去了新加坡,表兄弟堂兄弟全都相隔甚遠?!八自捳f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大概是有道理的?!秉S斌遺憾地說。
社會發(fā)展的速度變快了,這同時也意味著,親戚之間會出現(xiàn)發(fā)展的不平衡。發(fā)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會階層,發(fā)展得慢的,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階層,甚至可能因為不可知的變故淪入更低的階層。當親戚之間的差異變成了階層與階層的差異,疏離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以前的情分固然還在,但真的相處起來,可能雙方都會覺得不夠舒坦自在。50多歲的小學教師袁冬來說,親戚中經(jīng)濟條件、社會地位差不多的來往就多些,差距較大的,基本不相往來了,他有一個表兄,少時很親密,后來表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方富豪,雖然每次見到他還是很親熱,但他已經(jīng)極少主動聯(lián)系表兄了。
我們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親戚這種最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親緣上的,然而隨著社會變遷,這種社會關系在城市里已經(jīng)開始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業(yè)緣、利益緣——所以我們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同事、領導、客戶、合作伙伴,而鮮少有親戚。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最熱衷的一種交往更多的建立在趣緣,即趣味一致上——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雖然互不相識,但三觀相似,意趣相投。我們的交往圈開始慢慢變成一個“價值圈”,圈里的人要么是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要么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實用價值的,親戚們漸漸淡出了這個圈。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也加速了代際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令親情變得不那么可愛了。年輕一輩從鄉(xiāng)村、小城鎮(zhèn)、小縣城等熟人社會走出,來到更注重個體感受與隱私權利的陌生人社會,與故鄉(xiāng)地理距離拉大的同時,與家人的親情、心理距離也不可避免地拉伸。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注重人情、私情的表達,相互了解、打聽各自的情況,常成為典型話語;另一方面,已經(jīng)習慣生活在陌生人社會中的年輕人,則更注重自身的隱私和個體感受,熟人社會中常見的噓寒問暖、問候打聽,往往會讓他們產(chǎn)生被窺伺感,感到不適。
有好事者制作了《親戚聚會發(fā)言大綱列表》。親戚們的問題常常從“結婚了嗎?”開始,如果說結了,那就交代另一半的情況;接下來會問:“生孩子了嗎?”如果說“生了”,就會要求把小孩子叫來表演唱歌跳舞;如果說“沒生”,就會勸你快生。如果“沒結婚”,就會給你各種“忠告”,殷殷勸你快抓緊結婚?!傲斜怼蔽?0多萬網(wǎng)友討論,熱議的背后不難看出一代人對親戚的抗拒和無奈。
親戚仍然是我們在這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
毋庸置疑,中國必將會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所以,宗族、親戚觀念的式微是一種必然。然而,不管時代的變化怎樣改變著我們和親戚之間的關系,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親戚”的背后,是一脈相傳的親緣關系和倫理秩序,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親情和倫理的國度。
所以,不管時代怎樣變化,親戚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來處,是我們和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關系,我們如何能輕易漠視流淌在自己血脈中的親緣?
是的,親戚有時是麻煩的,總向你提出各種麻煩的委托,可是,他們也同意接受你各種麻煩的委托,在資源緊張又分得不夠均勻的世界,親戚仍是最“有用”的關系。在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的階段,你心懷戒備,處處提防,擔心掉進各種各樣形形色色層出不窮的陷阱,而親戚,仍是最可信的關系。為什么對親戚“殺熟”會引起眾怒?為什么詐騙親戚會令人不齒?為什么一個人若坑害了一個親戚,其他親戚也會憤然和他斷了來往?因為不管時代怎樣變,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的“基因”中打上的烙印難以改變,在中國人心中,親戚仍然是最重要的關系,傷害親戚的行為是在犯中國人的大忌,在挑戰(zhàn)中國人道德和情感的底線——一個人連親戚都能傷害,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若連親戚都靠不住,那這世界上還有什么人是可信的?
是的,在網(wǎng)絡上,你有了許許多多的“親愛的”和“親”,你和陌生人情投意合,無論對一則八卦還是對一個笑話都有著會心的默契,但是,親戚仍然是不可取代的。親戚能滿足你對親密關系的需要,對熱情與關懷的需要,對安全感與信任感的需要。我們和親戚的關系因為摻雜了太多的“俗務”而顯得不那么純凈和高雅,但這樣的關系因為浸潤了人氣而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更加接地氣。你和朋友也許因為一點誤會或者話不投機便有了芥蒂,斷了來往,成了茫茫人海中互不相干的路人,可是親戚,因為和你有著太深的淵源太多的羈絆,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甚至各有各的小算計,但你們的情誼仍在,并伴隨你們一生,不管經(jīng)歷多少風雨滄桑,這一生,他們將永遠是你的姨媽,你的舅舅,你的伯伯,你的姑姑,你的堂弟,你的妹夫,你的侄子,你的外甥……
我們無法回到從前。而且,在享受到了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巨大便利之后,不管農耕文明之下的群居生活民風多么溫情和淳樸,我們也只愿意遠遠地致敬和懷念,并不想真的回到從前。可是,總有些什么,是我們應該做,值得做,也能夠做的,那就是,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樣,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古典的、美好的、堅貞的、厚重的部分,以自身為載體,傳承下去。這看起來像一個宏大而遙遠的課題,但落到實處,其實人人可為,處處可為。比如,重溫單純的親戚關系,令親戚重新親起來,令一個家族重新凝聚起來,令家族觀念在下一代心里不至于一片空白。
拿出你的誠意來。你在異地工作,春節(jié)不想擠火車回家,不能在過年時去拜訪親戚,但至少,逢年過節(jié)可以打個問候的電話,這不止是你應盡的禮節(jié),也是一份令人溫暖的關心;你是“小清新”,年假要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旅行而不是約上親戚一起去,但至少,每個月能拿出一個周末,約親戚吃上一頓飯,親戚親戚,越走越親,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你因為祖輩過世和親戚的感情變淡,以致親戚的名字在通訊錄中越來越少,但至少,在親戚家有紅白喜事時,你應該到場,送上你的祝福和慰藉,證明你并沒有忘記你是那個大家族中的一分子;你有了更豐富的朋友圈,更相投的朋友,親戚不再是你交往的重點對象,但至少,在親戚有難處時,你不能袖手旁觀,要適時施以援手,幫上一點力所能及的忙。
拿出你的真心來。你和親戚之間有著不同的際遇,所以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徑,過的是不同的生活,看的是不同的風景,于是,你們的眼界不同了,趣味不同了,甚至價值觀不同了。你愛看美劇,親戚愛看的是泰劇,你用的是華為,親戚用的是蘋果6,你在擠地鐵,親戚在開寶馬,你在朋友圈談運動健身,親戚的朋友圈里全都是養(yǎng)生……可是,只要你拿出真心來,這些“不同”,并不是障礙。不管你們之間差距有多大,對親密情感的渴求是一樣的,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需要是一樣的。不要擔心會“高攀”了那些風光顯赫的親戚,再成功的人也需要溫情;不要嫌棄那些愛盤問打聽的親戚,那只是他們表達關心的方式,雖然有點八卦,但也是一種親情流露;不要害怕打擾那些忙碌的親戚,一份久違的問候也會令他覺得驚喜和感動。熱忱地拿出你的真心來,因為真心一定會被感覺,被呼應,被傳遞,會讓你成為親戚這條親情鏈上最結實強韌的一環(huán),一環(huán)一環(huán)鏈接下去,親情才會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背景·盤點
那些割舍不下的親戚
相聚越來越難的親戚
在我們這一輩人看來,親戚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我有親兄弟姐妹5個,我老公家有6個,如今多是當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人,多是一個人又有了一大家子。但人越多聚在一起的機會反而越少。
原來爸媽在世的時候,雖然各有小家,但都會隔三差五地去看望父母,有時候遇上了,兄弟姐妹之間也順便聊聊。那時候,我們的下一代也都還小,他們之間經(jīng)常在一起玩,暑假還會輪流到各家去住。過年是一定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一般,除夕那天中午在我父母家吃,晚上就在我公公婆婆家吃,然后從初一到初七,一家一家挨著來。爸媽過世之后,兄弟姐妹間走動就少多了,過年就聚在一起吃一頓,平時各家情況差不太多,談不上誰幫誰。
近些年,有兩件事讓我對親戚間的關系頗有感慨:一是,在我大姐60歲生日那年,她一個人出錢,請我們兄弟姐妹5個人去了一趟云南。近親之中,確實算她的經(jīng)濟條件最好,但我更感謝她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兄弟姐妹得以如此親密地相處,對于我們這一代人,這很不容易。那一次,大姐特別強調,不帶家屬,盡管都是五六十歲的人,沒了老公(老婆)孩子跟著,我們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相依為命過苦日子的小時候。那一次,我們玩得特別開心,還計劃幾年后再組織一次,現(xiàn)在看來估計不太可能了。
二是,那一年我老公突然出了車禍,這算是我們這個小家至今為止遇到的最大的事。剛出事時,兩家的親戚都來看望過,送點水果,送點鮮花,問候幾句,可沒人愿意守夜,沒人能堅持送飯。最后是老公的同事們排值班表來幫忙。當時,我很寒心,后來也能理解,他們都在上班,都是一家之主,各有各的事要忙,我沒法要求什么,沒法指責什么。
現(xiàn)在,各家的孩子都大了,國內國外天南海北地分散著,有的也組建了小家庭。我們兄弟姐妹中有三個跟著孩子,離開了老家,住到了大城市,過年也不一定回了,平時偶爾會打一兩通電話,倒是每年清明,我們都盡量回去,還是借著過世的父母,兄弟姐妹間見一次算一次;孩子們之間見得更少了,但在網(wǎng)上有聯(lián)系,我希望他們能多聯(lián)系,有困難能相互幫助,他們這代人比我們孤單多了。(李佩安)
我家的窮親戚
我們家族基本上都是窮人,他們分布于江淮一帶,世代以務農、捕魚為生。 我爺爺最大的貢獻就在于,他把這個家族的一支帶出了鄉(xiāng)村,走向城市。他們是他的嫡系子孫,在城里出生,長大,接受教育??傊?,這個家族就這樣被分離了,其中的一支遠離了土地。到了我和弟弟這一代,我們已經(jīng)完全地被改造了。我們開始過上富足的生活,與那片土地的聯(lián)結少了,淡了。
我們家族的其他人,仍滯留在本土。偶爾,他們到城里來了,買臺彩電,采購結婚用品,或者買輛手扶拖拉機,總不免要來我們家看看。他們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神情多少有些靦腆和局促,一下子也不知說什么好。他們都是地道的農民,在鄉(xiāng)間生龍活虎慣了的,一向也是落落大方的,可是一旦離開那片土地,來到城里,他們全變了。面對似曾相識的親人,他們變得緊張,生澀。
這就是我們家族的窮親戚們,當他們寒寒縮縮地坐在我們家的客廳里,我就會對他們懷有某種惻隱之心,或者心生憐憫;總之,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情感。
常常地,我放學回家了,看見家門口放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我就知道,家里又來窮親戚了。我母親向我介紹說,這是你表大爺家的三哥,這是你表嬸。我點點頭,照例在客廳里站了會兒;他們也站起來了,非常局促地,他們的臉上堆起了菊花的笑紋,說道,才幾年不見,就長成大姑娘了。
他們來我們家,至多也不過是坐坐,吃上一頓飯,說些家常話,就走了。每次也不是空手來,總是帶些東西,新打的稻米,剛起的花生,都是自家田里產(chǎn)的。賣粉絲的人家送來粉絲,做豆腐的人家送來豆腐。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不來家里吃飯的,因為敏感和自尊。我父母要是客氣了,他們就會紅了臉,說道,大哥大嫂,快別這樣說。都是親戚。再說,以后也許還有事求著你們呢?!彤斘伊粢环萑饲樵谶@兒,將來你還我還不行嗎?
這說的是真話,真話也說得如此漂亮,地道,得體。這里頭有“中國式”的人情世故,做人的精細和含蓄,微妙的利益關系……總之,一切全在里面了。這時候,他們的神情也放松了,語氣也輕快了,他們重新獲得了信心;付出讓他們如此愉快,付出讓他們感覺到人的尊嚴——這就是我們家族的窮親戚們,他們淳樸,弱小,也體面,有尊嚴。
“走人戶”里的情分
正月初三一大早,我爺爺奶奶就忙前忙后的。奶奶說,“一會兒有親戚來‘走人戶’,我得趕緊把香腸、臘肉拿出來切起,免得到時候忙不過來?!?/p>
每年正月,爺爺奶奶都會接待許多前來“走人戶”的親戚朋友?!白呷藨簟笔撬麄兇蠹易宓膫鹘y(tǒng)。春節(jié)期間,除了上墳祭拜老祖先人,就是親戚之間互相串門走動?!耙郧拔液湍銧敔斠惨鋈プ哂H訪友,現(xiàn)在年紀大了,就變成了小輩們來給我們拜年了?!?/p>
下午4點多,院子外突然一下熱鬧起來,奶奶連忙放下手中的活兒,在圍裙上擦了擦手,向大門處走去?!鞍パ剑爝M來坐?!贝箝T外,爺爺奶奶已經(jīng)迎了上去。“舅爺,這是我自己喂的鴨子,沒得啥子拿得出手的,不要見外哈?!币晃婚L相憨厚的漢子笑呵呵地把裝在一個袋子里的活鴨子遞給爺爺,他是爺爺?shù)耐馍?,我的表叔,叫舅爺是按著他小孩的輩分叫的。爺爺接過“見面禮”,連忙把客人迎進家門。
“走人戶”都“興”拿點“人情”(見面禮),禮物不論貴重,都是心意?!耙郧按蠹覘l件都不好,送包糖、送點酒就是心意,實在沒有,送包面條也可以?!睜敔敻嬖V我,這些年來,大家生活條件都改善了,“走人戶”除了送雞、鴨和臘肉、香腸等土特產(chǎn)外,城里回來的小輩們,干脆直接給他們老兩口禮金?!罢f是不曉得送啥子,就讓我們自己去買,我們年紀大了沒得啥子想要的,他們能來家里坐坐,就高興?!?/p>
為了款待外甥和外甥媳婦,爺爺奶奶準備了滿滿的一桌菜,飯桌上除了常有的雞、鴨、魚、肉外,還有自家做的臘肉、香腸。家里每年都要為過年準備一頭大肥豬,并腌制成了臘味,作為過年期間的桌上佳肴。
傍晚,爺爺家的堂屋里飄著陣陣菜香,大家開始上桌吃飯?!皟鹤觽兲焯烊轮屛覀內コ抢锷?,我們不想去,城里吃點青菜都要上街買,麻煩?!憋堊郎?,爺爺和他的外甥喝著小酒拉著家常,奶奶把表嬸喊進了里屋。我好奇地悄悄跟了去。
“這是給孩子的壓歲錢,快拿著?!敝灰娔棠虒⒁粋€紅包往表嬸衣服口袋里塞?!熬四?,孩子都這么大了,不用給了?!薄澳窃趺葱?,這是規(guī)矩,快拿著!”
吃過晚飯,表叔和表嬸就要往回趕了,這時奶奶又拿了一包東西出來,“這些是今年的香腸、酸菜,你拿回去嘗嘗新哈?!笨腿俗吡撕螅棠谈嬖V我,“走人戶”,客人在告別時,主人一般會讓客人帶點東西回去,這是禮尚往來。(何勤書)
我的春節(jié),我的“年關”
每到過年,我都覺得既興奮,又“恐懼”,無他,我家親戚太多,名目太復雜。20多口人,看著就迷糊,每次都搞錯稱呼,為這事,有幾個特別講究的長輩常罰我喝酒,還善意地批評我,“大學畢業(yè)生,應該會排輩,要不讓人家笑話?!迸泡叧闪宋颐磕甏汗?jié)期間最大的“心理障礙”,過年像“過關”。
我所在的大家庭,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家里四世同堂。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姑姑排行老大,大爺排老二,他爸爸是老三;姑姑家兩個孩子,一個是表哥,一個是表姐;表哥尚未成家,表姐有了獨生女兒;大爺家有個堂弟,也有個獨生女兒;姥姥姥爺四個孩子,分別是大舅二舅,媽媽是老三,還有個老姨。大舅家有一個表哥,至今未婚,二舅家兩個表哥,未婚,老姨家一個表妹,已婚,有一獨生子。
除此之外,我爺爺哥兄弟三人,爺爺排行老二,奶奶姊妹四個,三個健在,姥爺兄弟三人,姥姥姊妹三人,這些長輩和他們的晚輩又都有著跟我相似的家庭結構。
看著誰都眼熟又陌生,又都叫不準。平時親戚走動少,自然就生疏。為了避免尷尬,每次走親戚前,我都要和父母商量好,由父母挨個“引薦”,在父母開口前,我先是以傻笑做等待;到了老丈人家,我使用的招數(shù)是“媳婦兒叫啥我叫啥”,由于媳婦兒也是獨生女,也經(jīng)常出錯活卡殼。
我和親戚生疏實在也怨不得我,誰讓我是我國兩億多流動人口中的一員呢?老家在沈陽,上大學在湖北,畢業(yè)后天南地北的找了一段工作,現(xiàn)在工作長期駐外,一年中只能回家一兩次,連和父母在一塊兒的時間都少,更別提親戚了。
我雖然有堂兄弟、表哥表姐,但彼此聯(lián)系并不多,跟他們也沒多少親近感,我會偶爾和同輩們在網(wǎng)上聊天,但網(wǎng)絡不能替代現(xiàn)實。有幾次我張羅兄弟姐妹們聚會,但有的說工作忙來不了,后來我干脆也不張羅了,因為,我也忙啊。(胡越)
拿什么來庇護我遙遠的親戚
我18歲離開南方的老家來北京當兵,此后三十多年都在北京生活。24歲那年,我結婚了,27歲時,我兒子在北京的部隊醫(yī)院出生,身份證號以110開頭,血緣上卻與這座城市沒絲毫聯(lián)系。
作為一個農村人,我在偌大的北京并無任何可以追尋的足跡,部隊的生活只能從基層一步步做起。最初,我只是一個低等軍官,卻偏偏被老家的親戚當成京城貴人,頻頻來投靠。其實,我根本沒辦法幫助他們,只能在我們一家三口住著都有些擁擠的筒子樓里硬生生挪出一個位置,給那些來北京打工的親戚爭取一點溫暖安全的地方。后來,我也偶爾給他們介紹一些類似司機、廚師的工作,但對那些對北京充滿期待的人來說,這遠遠不夠。
我記得那時候,老婆和兒子總嫌家里人來人往,永無寧日。老家又來親戚了,是我們夫妻吵架最主要的原因。我兒子也常常對那些陌生的、操著聽不懂的鄉(xiāng)音、總帶著土氣的老家親戚不滿。
可我也很無奈,我跟那些人確實有著血緣,有著親情,還有著對故鄉(xiāng)的記憶。
坦白說,在北京想靠著自己努力賺點錢是很難的,只有回老家,大約還能找到些衣錦還鄉(xiāng)的心情。有兩個場合,我最喜歡穿軍裝:一個是去開兒子的家長會,一個是回老家。在老家,那里的人們聽到北京這兩個字就覺得不一般了,一如今天的我們聽到紐約、倫敦。部隊工資很低,我也不是有太多閑錢的人。但回去時,總會偷偷塞給那些小時候幫過我、如今有些孤苦的老親戚一些錢,也會對那些年輕的有些不求上進的后輩親戚說兩句他們不愛聽的話。往往老婆聽到這些總會偷偷地指責我。
我也曾經(jīng)想給兒子講講老家的人和事,可他不愛聽,過去我會忍不住批評他,后來我也不說了,的確我的記憶與兒子的記憶是不同的世界,說的聊的都是跟他不搭邊的故事。而且,當我退休后再回老家,我自己也發(fā)現(xiàn)再適應不了南方的氣候,老家的親戚也越來越少了。(大嘯)
帶上孩子走親戚
我們家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不少,尤其是公婆和爸媽那一代,家家戶戶都是兄弟姐妹好幾個??傻搅宋覀冞@一代,由于大家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走動就少了,人情味就淡了。我家女兒除了奶奶爺爺家和姑姑家,壓根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親戚。我偶爾和她提起在外地居住的外公外婆和舅舅,她都一臉茫然。女兒對外公外婆幾乎沒有印象,見了外公外婆很生分。我意識到長此以往對女兒的成長不利,便和先生商量好工作再忙,一年也要抽時間帶女兒看望外公外婆兩趟。
去年國慶節(jié)長假,我們自駕車帶女兒到外公外婆家里小住了幾日。老媽好吃好喝地招待外孫女,老爸帶外孫女去動物園、科技館,給外孫女買禮物。女兒雖然玩得很開心,和外公外婆卻始終有距離,很少膩在外公外婆身邊。我批評女兒不懂事,老媽說這不怪孩子,大人平時不聯(lián)系孩子,短時間的溝通是不見成效的,贏得孩子的心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我們回家后,爸媽每次來電話,都點名要他們的外孫女接。在爸媽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女兒在電話里開始和外公外婆撒嬌賣萌,隔三岔五主動給外公外婆打電話匯報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我也循序漸進地給女兒介紹我和她爸爸的家族親戚,翻出家里的老相冊,給她講我小時候的故事。
以前女兒一放假不是上各類特長班就是宅在家里看電視玩電腦,剛過去的寒假,我破例沒給她報特長班,早早送她到了爺爺奶奶家。公公兄弟四個,老公的堂兄弟一家兩個孩子,都和女兒年齡相仿。女兒很快和他們玩到了一起,還把自己準備的小禮物分給小姐姐、小弟弟。
女兒漸漸愛上了走親戚,一聽說奶奶去哪里走親戚就非要跟著去,要是親戚家里有一兩個小朋友,就更得她心了。說實話,我和婆家的親戚都疏于來往,也就結婚的時候見過一兩面。短短一個寒假,女兒卻認識了好幾個姨奶奶、表姑、表叔、堂伯、堂叔。(徐俊霞)
我家的小姨奶
我外婆只生了我媽媽一個獨生女,我媽又只生了我一個獨生子,我又只生了一個獨生女?!拔沂沁^來人,我可知道獨生子女的孤單滋味,”我媽常常笑著嘆氣,“每逢年節(jié),看著人家兄弟姊妹成群結隊的,心里別提多羨慕了。”
我外婆常常和我數(shù)著那些已經(jīng)或將要消失的親戚: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大爺,叔叔,姑姑,舅舅,姨媽,妯娌,連襟。
由于親戚們經(jīng)常走動,我女兒對于輩分問題并不陌生。我外婆經(jīng)常把“親戚親戚,越走越親”掛在嘴上,孩子自然受到影響,但在我媽看來,現(xiàn)在的親戚再怎么走,也走不出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感覺了。
老人們依然留戀早年間的親情禮往:平時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拎點水果,問候一下,有出遠門的回家了,帶點小禮物,多少是個意思,孩子們沒事抽點時間一起聚聚,打打鬧鬧也挺好;老規(guī)矩也不能丟,比如娘親舅大,家里的大事上,如果沒有老人,就得把舅舅請出來。在老人眼里,雖然親戚間往來講究多、禮節(jié)多,但那是過日子的規(guī)矩,必須得遵守,尤其是不能亂了輩分。
我外婆最小的弟弟,也就是我的一個舅外公,女兒叫丁立,今年10歲,我媽今年52歲,從輩分上論,兩人是姐妹關系;我女兒今年7歲,按輩分她應該稱呼10歲的丁立為姨奶!
每當兩個孩子湊到一起,一大家子人的人都來逗這個10歲的小姨奶。一個原本嚴肅的家庭倫理話題,給生活平添了諸多樂趣。(涂強)
讓我覺得踏實溫暖的大家庭
外公先后娶了兩個女人,生了16個孩子。所以,從小我身邊就有一堆阿姨、舅舅、表姐妹、表兄弟……從小我就感覺到了大家庭的龐雜和熱鬧。
同任何社交關系一樣,親戚關系也有微妙的利益糾結。有利益往來,走動多了,自然熟悉親昵。比如,大姨媽家的孩子都是醫(yī)院系統(tǒng)的,而我爸媽多年戰(zhàn)斗在教育一線,任何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要麻煩醫(yī)院和學校,所以多年來,各家親戚都自然與這兩家最親密,形成了以這兩家為中心走動的親戚格局。
前幾年,我媽生病住院被誤診,正是大姨媽家那個當藥監(jiān)局局長的女婿及時趕到才沒釀成大錯,我媽對此很感激,也因此我家和大姨媽家來往頻繁,很交好。
我爸媽是教師,為人處世總有不肯巴結的小清高,在親戚中也不例外。比如,二姨媽的孩子算是當?shù)貦噘F,工作忙碌,自然就疏于和親朋們來往。其他家我不知道,我家從父母到在老家的二弟都刻意不愿意往跟前湊,就怕落了巴結的名聲,時間久了,就生分了。其實,也沒絲毫矛盾。
當然,親戚關系畢竟不等同于其他社會關系,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有些親戚間有賭氣有小意見有生分,但一碰到事情,一家人的團結就顯現(xiàn)出來了。比如小舅家,小舅媽心眼小,多年和其他兄弟姐妹的關系不算融洽。去年她生病,家里一堆麻煩事,經(jīng)濟也困難,而一切都是靠親戚輪流幫忙來解決的,這就是自然而然的親情流露,沒人邀功,也沒人計較過去。
我17歲就離開家鄉(xiāng)了,作為一個游走在外的人,在如今這樣的社會,有一個大家庭做自己的后盾,感覺還是踏實和溫暖的,挺好的。在老家的父母有這些親戚可以往來、照顧,讓我們這些在外的子女可以很安心。(胡鑫新)
□公眾表達
別走太快,等一等親情
親戚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基于血緣而形成的關系,這種關系存在的前提是人口的數(shù)量。人越多,親戚越多,關系也就越復雜。盡管親戚關系有遠近,可這種親戚關系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從某種程度上說,親戚關系實際上是中國“熟人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已。
——知名媒體評論員 關東客
網(wǎng)上的“中國親戚關系圖”或許給人一種“臨時抱佛腳”之感,但其情感和倡導的人倫價值卻是實實在在的。從更深層次說,它還寄托著親人間的相互牽掛,呼喚的是中華民族不可消弭的傳統(tǒng)美德,黏合的也是在某些環(huán)節(jié)已有疏離之勢的社會溫情與溫暖。
——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畢曉哲
中國人歷來極其注重家族概念,家族的凝聚力往往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道德傳承的載體,但如今親戚概念逐步被淡化,家族觀念缺失。人終究需要一張家庭人際關系網(wǎng)來支撐,親情的缺失必定會造成人情上的缺失。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也將隨之而日漸凋敗,誰又來為此而買單呢?
——湖北武漢某中學高二歷史教師 翁志同
時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愈來愈快,要忙生意、要忙充電、要忙升遷、要忙健身美容、要忙維系各種交情……匆忙間,就會落下了親情。這樣的選擇往往無可奈何。因為朋友可能因疏于聯(lián)系而陌生,生意可能因少于溝通而黃了……但是,請別走太快,適時地停下來等一等漸遠的親情。
——新浪微博網(wǎng)友 夜未央
講究宗親關系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親戚關系的整理稱謂之條理分明、尊卑有序是全球罕見的。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親戚關系網(wǎng)迅速疏離;獨生子女的“單一化”后代導致對宗親關系缺少事實上的支撐構架;80后、90后在“城市工作、返鄉(xiāng)探親”的“候鳥化”生活軌跡……這些都是導致宗親關系“模糊化”的重要原因。
——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蘇州大學博士 曾凡貞
商品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流動人口群體的增加,不但從結構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親戚關系,更從觀念上動搖了中國人的親戚觀念。加速了獨生子女對親屬關系的淡漠過程。傳統(tǒng)親屬稱謂在獨生子女語境中消失,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在家庭倫理方面最為突出。
——著名文化學者 袁庭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