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冬梅 & 圖 / 堆糖
今天在李老師的朋友圈看到一屜做工講究的莜面窩窩,就突發(fā)了寫莜面的沖動。
莜面是我們內(nèi)蒙古三寶(莜面,山藥,大皮襖)之一,屬于粗糧食品。它是由莜麥經(jīng)過淘洗、上炒鍋炒到大半熟后磨制而成的面粉。因為莜麥產(chǎn)量高,種植面積很大,又因為它做出的飯食抗餓,俗話說“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是吃了莜面飯能步行走三十里路,所以在物質(zhì)稀缺的年代是農(nóng)民餐桌上的主食,有時一日三餐都是莜面。
莜面的做法有很多種,主要的做法是將莜面用開水燙面,用攪面棍順著一個方向攪成一團(tuán),然后用手揉勻揉筋。揉好的面團(tuán)可以在面板上搓魚魚,也可以像李老師一樣在平而光滑的器具上推窩窩。記得小時候,每家都有一根攪面棍和一塊推莜面窩窩的專用器具——推窩磚。有時也看到媽媽在茶盤、面板、菜刀等表面光滑的器具上推窩窩。
揪一塊手指肚大小的面團(tuán),放在光滑的器具上用手掌將其推壓成紙薄的面片,然后用手指卷成筒立在籠屜上,這樣一個小巧的窩窩就完成了;揪一拳頭大的面團(tuán)用手捏成餅狀貼在鍋邊,鍋底放水蓋鍋加熱,這叫貼鍋餅。說起貼鍋餅,我想起一段往事:在我十來歲的時候,媽媽捏好鍋餅貼在鍋邊上,放好水,讓二姐燒火,就進(jìn)里屋做別的活計去了。不知道二姐心里想什么呢!直到把水燒干,把鍋餅燒糊……媽媽只好又重新做了一次?,F(xiàn)在我們姊妹聚到一起說起此事,就會開懷大笑。
莜面的做法還有很多,比如把揉好的面團(tuán)放在面板上搟成薄薄的片,均勻地撒上土豆絲、鹽面、五香粉,卷起切成一寸高的段,放在籠屜上蒸著吃,這叫囤囤。還有煮魚湯,這屬于稀飯,一般作為晚飯或者冷天的飯食。就是把和好的莜面,揪成小塊用雙手對著搓成兩頭尖的小魚煮著吃。提前在湯里放上佐料、土豆塊,等土豆半熟的時候把小魚下鍋煮沸,然后放點香菜或者菠菜葉就可以吃了。
莜面最簡單的做法是攪拿糕和攪傀儡(也叫懶人飯),攪拿糕就是把水燒開放適量莜面攪成一團(tuán),慢火加熱到熟,出鍋時使勁用鏟子在鍋上反復(fù)抿均勻,蘸上芥菜纓,辣椒湯或者涼湯吃,味道那叫個香。我特別喜歡吃攪拿糕,我的小外甥女也喜歡吃這種飯,記憶里只要她一來就會圍著媽媽轉(zhuǎn),嘴里不停地說:“姥姥,咱們做面糕吃,好不好?”自從父母不在以后很少做這種飯食,因為我做不好;小外甥女也在南京成家立業(yè)了,每次我們說起此事,她那稚嫩的童音仿佛又響在耳畔。
我最喜歡做山藥魚,把燜熟的土豆弄成土豆泥擦筋道,然后加適量的莜面均勻地糅合在一起,再揪成紅棗大小的劑子,搓成兩頭尖的小魚蒸熟,蘸湯吃。
還有一種我們內(nèi)蒙人最喜歡的吃法——莜面蒸餃:莜面里放一適量的淀粉和成面團(tuán)做成餃皮,用土豆丁、韭菜、放適量的油渣或者肉調(diào)餡。莜面餃子是我的最愛,每當(dāng)吃這種餃子都會超量,感覺它是最美的美味。
莜面做成的食品幾乎是蘸湯吃,湯有涼熱之分。熱湯是雞蛋湯、土豆絲湯、雪菜肉絲湯、芥菜纓肉絲湯、豬羊肉蘑菇湯等;涼湯是鹽水、醋、蔥花油、放少許黃瓜絲、水蘿卜絲等。熱湯和涼湯要根據(jù)季節(jié)或者個人的喜好食用,一般冬天蘸熱湯,夏天蘸涼湯。
莜面的做法有很多種,因為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大米和白面很少見,莜面是一年四季的主糧,人們只能變著花樣的做,盡可能地讓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現(xiàn)在這種普通的農(nóng)家飯漸漸演變?yōu)榱艘环N地方美食;莜面里面含有多種營養(yǎng)元素和藥物成分,可以治療和預(yù)防多種疾病,有助于減肥和美容,所以人們在品嘗各種美味的時候,總不會忘記要一盤涼拌莜面,或者一份油炒傀儡……
家鄉(xiāng)的莜面走出了內(nèi)蒙,走向全國,成為現(xiàn)代社會人們餐桌上的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
— The End —
作者簡介:
劉冬梅,筆名淡然。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lán)旗上都鎮(zhèn)居民,一位熱愛生活,身殘志堅的女子。作品見于《草原》《錫林浩特》《錫林郭勒日報》《草原晨報》等報刊。獲正藍(lán)旗“金蓮川拾遺”詩詞征文三等獎等獎項。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tuán)隊
總編:湛藍(lán)
名譽(yù)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驥亮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陳風(fēng)華
美編:無兮 ETA 玉麗 路人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fēng)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yuǎn)山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