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看過一期動物節(jié)目,介紹各種動物之間的安全距離。彼此之間保持適當距離,這是動物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一旦其他動物越過了界限,受到威脅的動物就會毛發(fā)豎立,嗚嗚低吼,以示警告;如果對方繼續(xù)逼近,威脅加大,有實力的動物會發(fā)起進攻或者自衛(wèi),弱小的則可能落荒而逃。這種情形我們在貓狗等動物中多次看到過。
人類作為一種有感情的高等動物,也繼承了動物的這種本能。不過我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意識更多地是出于心理和感情上的感受,而不是出于安全上的考慮。當一個人離你太近時,你會感覺到一種壓力,或者有不舒服的感覺。
有的朋友跟別人說話時喜歡貼得很近,弄得每次正常的談話都像說“悄悄話”似的,不但成分復雜的氣息籠罩住你的面部讓你無法呼吸,更可怕的是他的唾沫星子如散彈一樣準確而密集地擊中你的面部及脖子等部位。遇到這種情況,你躲也不是,擦也不敢,只能抿嘴屏息,“唾面自干”。至于來自陌生人的“侵略”,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無論在哪里排隊,總有人舍不得浪費你身邊的一點點空隙,讓你享受各種擠壓和熱乎乎的氣息。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多遠為好?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為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距離:第一種是親密距離,15厘米至44厘米,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多為最親密的人之間的距離。第二種是個人距離,46厘米至122厘米,這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第三種是社交距離,1.2米至3.7米,它比個人距離又遠了一步,體現(xiàn)的是一種社交性或者禮節(jié)上的比較正式的關系。第四種是公眾距離,3.7米至7.6米,這是在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在此空間內(nèi),人們可以相互之間不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姑且不論這四種距離的劃分是否準確,不過它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如果你自認跟對方并沒有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那么最好不要選擇“親密距離”。
有人說:這么麻煩???算了,我離您遠點行嗎?不行。人們常說:距離產(chǎn)生美,但是也有人說:適度的距離產(chǎn)生美,過度的距離就沒有美了。的確如此。適度的距離是一種尊重、一種修養(yǎng),而過度的距離則可能產(chǎn)生誤會,甚至造成傷害。所以善于把握距離是一門藝術。把每一種距離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讓所有人都感覺舒服、愜意,這是高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也是心與心的距離。心在一起,天涯咫尺;心不在一起,咫尺天涯。有人調(diào)侃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面對面坐著,卻在玩各自的手機。”這還真應了陶淵明那句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彼哉f一千道一萬,用心相處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