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繼世傳家長
――濰坊郭氏家族
作者: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尹建民
老濰縣城里有四大家族——丁、郭、陳、張。其中郭氏家族人丁興旺,書香傳家,丹青繼世,文風綿長,是濰縣乃至山東著名的文化世家。據(jù)郭氏族譜,郭氏遠宗唐代威名蓋世的大將軍山西汾陽王郭子儀,明朝中期成化十九年(1483)從高唐移民濰縣,宗首遷濰縣的郭禮為首祖,排第三世。郭禮(1426-1515),字公制,廩生,本人為書塾先生,曾執(zhí)教于濰縣名紳杜鳳家塾。郭禮徙濰后,郭氏家族由此枝分派別,瓜綿椒衍,生齒日繁,家聲益振,子孫為仕為宦,逐漸成為世家大族。郭禮之子郭翠,曾任明朝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第六世郭尚友官至戶部尚書,生有二子,又分為東、西兩支。其中西支八世又衍為五支,有郭一璐、郭一玘等,稱“西五支”。郭一玘生有九子,分列九支,其中第八支又衍生五支為第十世,十世第五支為郭鴻燮,生郭守中、郭守經(jīng)、郭守誠三子,郭守經(jīng)遞傳為郭榮汾,郭榮汾收郭夢齡為繼子,使宗脈相承,血胤不斷,嗣后郭夢齡有七子,二十六孫,宗支漸漸壯大,人口不斷繁衍,后世子孫德業(yè)文章隆盛,或科考為官執(zhí)政為民造福百姓,或創(chuàng)業(yè)聚財富甲一方為當?shù)丶澥棵鳎蛞缘で喙P墨金石考據(jù)為雅好成社會精英,或教書育人懸壺濟世澤被后世,獲得了很高的威望。郭氏家族郭鴻燮一支興旺發(fā)達,稱為“西五八五支”,家譜及郭家后人稱為“八五宅”,在郭宅街、棋盤街聚族而居。郭家族人,宅院相連,屋宇毗鄰,家廟兼?zhèn)?,門第軒昂,頗具規(guī)模。濰縣竹枝詞云:“連云甲第尚書府”,可見郭宅街房屋之多,氣勢之盛。至建國初期,郭氏家族,子承孫繼,香火遞演,家學承傳,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文人仕宦,成為名門望族。據(jù)統(tǒng)計,明清兩代先后產生過太學生等各類生員457人,其中有郭尚友、郭夢齡、郭夢惠、郭雄飛、郭仟、郭章、郭恩庚、郭育才等進士8人,舉人27人,武舉2人,貢生以上83人;一至七品官員224人,八至九品官員117人,其中尚書2人,郭守經(jīng)、郭偉績、郭夢惠、郭肇堂、郭衍芬、郭綏之、郭康之、郭恩庚、郭恩煌、郭樹棼等10人先后供職翰林院。有清一代,還產生過54位詩文書畫家,比較著名的有郭偉績、郭同人、郭汝龍、郭鈞、郭銑、郭遇后、郭起隆、郭榆壽、郭值星、郭恩賡、郭育才等;刻石專家,如郭啟翼、郭偉績、郭起隆;金石研究者,如郭麋、郭裕之、郭恩堅等。民國期間,著名的書畫家有郭笠農、郭谷石、郭味蕖、郭馨吾等?!稙H城區(qū)志》所刊清代濰縣的詩詞文集目錄168種,其中郭氏族人有64種。
為善為德尚書府,松筠桐蔭郭家園
明清時期,科舉選仕達到了極盛,通過科考及第或舉賢推薦,獲取官職和功名,是儒士晉身社會上層的主要渠道。郭氏家族為科第簪纓之家,自郭翠起,后代做官者三百余人,多數(shù)為在承繼研修學業(yè)家風的基礎上,通過刻苦學習參加科考后獲取授職。明代后期郭尚友(1568-1647),字善儒,號瞻月,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進士。歷任咸寧令、漕運總督、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官至戶部尚書,為朝廷一品官員。他性情剛直,為官克己奉公,清白廉潔,剛正無私。晚年回到梓里,恰逢山東災荒,餓殍遍野,濰縣尤為嚴重。他設廠煮粥,周濟災民,使無數(shù)饑民得以存活。濰縣縣城在漢代建立,原為土城,崇禎十二年(1639),他與縣令邢國璽集資修城,易土為石,石城高四丈有余,厚十丈五尺,修建了雉堞、樓櫓、壁壘、濠塹,設角樓與炮臺,并鑄鐵炮置角樓。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崇禎十五年(1642)冬,清軍萬余圍攻濰縣,當時濰縣鎖鑰青齊,富甲一省,清兵志在必得,但時任濰縣縣令的 周亮工,指揮有方,濰縣人民眾志成城,城內男女老幼,都搬運磚石糧草助戰(zhàn)。周亮工令人在其胸前寫上“濰縣令周亮工之尸”的大字,冒死親臨城頭指揮軍民堅守城池。其妾王蓀年僅十九,激戰(zhàn)中冒著槍林箭雨登在城樓擂鼓助戰(zhàn),被邑人稱為梁紅玉。郭尚友當時也已年逾古稀,但仍與明廷舊臣張爾忠、胡振奇等堅守御敵,血戰(zhàn)七晝夜擊退清兵,清兵久攻不下,后來轉攻附近壽光、昌
圖15-4 濰縣老城門舊址 邑二縣,并用二縣俘虜作前鋒圍攻,郭尚友等堅持三個月之久,使縣城幸避蹂躪之災,百姓免遭涂炭之罪。清順治二年(1645),撫臣王鰲永兩次上疏推薦耆老舊臣,把郭尚友列為首位。郭尚友見詔后,寫《辭薦書》告稱年邁且病,堅辭不就。清順治四年至79歲在家鄉(xiāng)病故?!端膸烊珪肥展杏炎犊槻考o略》一卷,列史部第878冊。另有《漕撫奏疏稿》,刻印過自撰《愛勞軒答問草敘》1卷。
郭尚友之孫郭一璐(1643-1713),康熙十六年貢生,曾經(jīng)做過戶部廣西主事、戶部貴州司員外郎、云南武定軍民府知府、江西饒州府知府等,任內勤政愛民,斷案公允,平反冤獄。有《旅貞詩草》一卷。郭一璐病逝于任上,靈柩歸濰時,饒州紳民,扶柩遠送三百里后,“哭奠而去”。郭尚友的第六世嫡孫郭棟,字倫升,慷慨大方,每逢縣治內大的工事及賑濟災民時,總是仗義疏財,援手相助,傾家蕩產,在所不惜。郭棟之子郭耀章,曾任辰州知事,時朝廷遠征緬甸,辰州為行軍要道,郭耀章勤于政事,累死任內,以身殉職。有《蕪園詩草》存世。
明朝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濰縣出了一個文武兼?zhèn)涞拿縿?jié),累官至刑部尚書,辭官回鄉(xiāng)后曾在浮煙山創(chuàng)辦麓臺書院,培育英才。劉應節(jié)的宅居,原在濰縣城內西門大街道北九曲巷以西,嘉靖年間,劉應節(jié)在縣署東南天仙宮以東修建私家花園,稱為南園,是當時縣衙之外最大的宅院之一。濰縣自古園林多,號稱十六園,城內七處、城外九處,比較有名的有南園、半畝園、疊石山館、綠野宅、易園、頤園、十笏園等,還有清末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故居內的萬印樓。南園是當時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園林(在今南園小區(qū))。明代天啟年間,南園易主為郭尚友,故又稱為“郭家園”,后來在園中修筑了舊華軒、知魚亭、松篁閣、來鳳軒等景觀,經(jīng)多年精心營建,格局始臻定型,園中塘臺軒樓,山石水池,曲橋回廊、亭榭書房,步移景換,無不巧妙,鄭板橋贊美“是處池塘秋水闊,紅荷花間白荷花”,有明媚清心之美,如同蘇州園林,寧靜淡泊,清風漫過,竹影婆娑,蘭香幽幽,堪與石笏園(原為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媲美。
郭一璐和他的侄子郭偉業(yè)(字質亭)、郭偉勣(字蕓亭),當年曾經(jīng)營郭家園。乾隆十一年(1746),鄭板橋調任濰縣縣令。當時因白浪河水泛濫,城墻傾圮,板橋號召修筑城墻,并以邑宰身份捐修八十尺,郭偉勣與郭耀章,作為當?shù)厥考?,代修城墻,使垛齒城樓,表里完整,固若金湯。郭氏兄弟還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捐修了濰陽書院,養(yǎng)士為學。他們因讀書做官,與縣令鄭板橋成為知交,過從密切。從縣衙到郭家園距離不遠,板橋公務之余,經(jīng)常在其郭家園飲酒賦詩,與郭氏兄弟談論畫竹心得,傳為佳話。據(jù)說濰縣自古無竹,元代蔡
鄭板橋 《竹圖》
跬到濰任職,無竹可賞,以種蘆葦代竹。板橋知濰縣時,南園才有竹千竿。在這里,板橋品茗賞竹,留下了書畫詩文若干。今存“郭家園”木刻,即為板橋所寫;現(xiàn)存“蘭草”石刻,原作也是此時所畫。板橋在南園的詩畫,總是離不開一個“竹”字?!赌蠄@畫竹贈郭質亭》詩:“我輩為官困煞人,到君園館長精神。請看一片蕭蕭竹,畫里階前總絕塵”。詠竹之余,贊美郭氏兄弟清雅絕塵之風。另畫《巨幅竹圖》,題詩:“七載春風坐濰縣,愛看修竹郭家園。今日寫來還贈郭,令人常憶舊華軒”,此畫為鄭板橋代表作之一,在郭族后人手中收藏近二百年,后為上世紀40年代駐防濰縣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八軍軍長李彌所據(jù),后李彌去臺灣,任“云南省政府主席”,此畫下落不詳。板橋棄官后,借寓郭家園,舉家搬入客住,達半年之久,其間值質亭先生母劉太宜夫人生辰,送土產綠橘香櫞橄欖祝壽。南歸揚州時,又作一幅瘦竹圖贈郭偉業(yè),題詩《題南園叢竹圖留別郭質亭》:“名園修竹古煙霞,云是饒州太守家。飲得西江一杯水,如今清趣滿林遮”。晚年,仍懷念郭家園,畫蘭竹寄郭蕓亭,題詩:“綴玉含珠幾剪蘭,新篁葉葉翠瑯玕。老夫本是瓊林客,只畫春風不畫寒?!笨梢姲鍢蛑獮H縣七年期間,與郭家的密切之情。
郭偉勣(1710-1791),一作偉績,字熙虞,號蕓亭、柏園、松筠道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欽賜舉人,五十五年欽賜翰林,齋堂為松筠桐蔭館。書法擅長篆隸,精于制印,與侄兒郭風舉都以治印名噪一時。師法安丘篆刻名家張卯君,所作溫潤秀雅,超凡脫俗。曾以書畫為媒,廣交名士,為鄭板橋推重。以自刻印及家藏舊作石印匯輯而成《松筠桐蔭館印譜》,三卷三冊,為濰城印人對古璽印研究的標志性成果之一,鄭板橋題寫首頁,有臧夢元、李觀瀾、尹可傳、陳之楓序及郭偉績自序。后附《百歲紀年》及《邃古齋印譜》各一冊。另有《印章初學須知》。
郭偉績之子郭見龍,生卒年不詳,字德普、德溥、得圃,號楠溪,貢生。喜愛治印,與其父郭偉績、堂兄郭啟翼輯《松筠桐蔭館古銅印章》一卷,輯錄官私印章共四百余枚。有《郭見龍印譜》一冊傳世。曾重修郭氏族譜八卷,清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記事至清嘉慶十九年。
郭偉績侄子郭啟翼(1736-1795),字鳳舉,號蓮溪、恬庵、寅棲、寅棲,齋堂為松雪堂。乾隆時舉人,曾在江西新城、安福等地做官,后罷職歸里。善詩文,喜吟詠,工篆刻,師法安丘篆刻名家張卯君,頗能神似。自少年起嗜古成癖,富收藏,于金石考據(jù)用功尤勤,嗜好治印,曾披覽古書畫名印及秦漢以來所傳印譜,苦心追摹,只恨不夠精工,深知篆鐫之微妙,務在辨跡求心,心領神會。存世有《松雪堂印萃》、《摹印萃》等著作。
與郭氏兄弟同時代的郭汝龍、郭起隆,在繪畫方面頗有成就。郭汝龍(1698一1770),字乾五,號符嵐。乾隆辛酉拔貢。一生潛心畫法,為膠州高鳳翰,安丘張在辛所稱許。乾隆濰邑志十景即汝龍所繪。《乾隆濰縣志》、《濰縣志稿》有載。郭起隆,生卒年不詳,字南廬,監(jiān)生。工花卉,曾以指濡墨作大幅設色牡丹,追蹤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偶作山水亦簡逸有致,又善書法,精篆刻,工詩詞,喜收藏,著有《三余書屋詩草》?!渡綎|通志》有傳。
清道光三年(1823),郭氏第十三世又出了一門進士,列2甲48名,是郭鴻燮的曾孫,名夢齡,字文與,又字小房,號硯農。郭夢齡為官經(jīng)歷很豐富。道光五年(1825),郭夢齡任直隸龍門知縣,當時龍門縣內有土豪五人,橫行鄉(xiāng)盟,無惡不作,人稱“五虎”。郭夢齡到任后,整肅治安,將其就地伏法,平息民憤。道光二十一年 (l841),湖北農民起義軍攻克崇陽、通城,圍攻通山、蒲圻。時夢齡任湖北武黃同知,隨從總督裕泰去蒲圻增援,收復崇陽、通城,俘獲首領鐘人杰,押解回京,因“功”受道光帝兩次召見,并被賞戴花翎。道光二十二年,升任四川順慶知府,此后調任甘肅蘭州道按察使,與陜甘總督林則徐有過交往。當?shù)厣贁?shù)民族起事,拘捕多人,郭夢齡受命復審案件,認為他們罪有可原,多數(shù)釋放。林則徐疑其審判失誤,查閱供詞后,方知審理得當,對他極為稱許。咸豐元年 (1851),郭夢齡擢升山西布政使,次年任山西巡撫,第三年又回任布政使。此后太平軍起事,攻占垣曲、絳縣、曲沃,大兵壓境,平陽告急。郭夢齡駐扎平陽,緊急向駐扎澤州的巡撫哈芬請求派兵援助,以阻滯太平軍逼近省城,同時報請朝廷派大軍增援。哈芬聽說垣曲失守,拔營北去,聲稱去韓侯嶺防堵,并令省城守軍前往。夢齡上書朝廷,言明情況,哈芬被撤職,命夢齡暫任巡撫。但他自行檢舉此前在布政使任內,黎城、潞城失守,請求給予處分,被批準降級留用,后革職回鄉(xiāng)。夢齡任期內寬政愛民,深得鄉(xiāng)黨愛戴。返鄉(xiāng)時,父老鄉(xiāng)親,臥轍攀轅,涕淚送別。咸豐四年 (1854)病卒。咸豐六年,全省紳士百姓公舉他入祀山西名宦祠。鄉(xiāng)謚文貞。有《自然詩草》十卷,曾撰刻《郭衍汾行述》,其長子郭襄之撰刻有《郭夢齡行述》。
家學淵源傳后世,翰墨丹青永流芳
郭家在濰500多年,累世而居,學業(yè)積長,儒雅相傳,在家世中可以拉出一長串學者名單,但他們絕不是個體的存在??肩R流源,當推郭禮一世。郭禮塾師出身,形成了以家族為中心的崇尚讀書的風氣,奠定了郭家學業(yè)門風,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也就不會產生之后在濰坊文化史上占重要位置的郭氏家族。郭氏家學延續(xù)了中國正統(tǒng)地位的儒學,尤其在明清科舉制度和乾嘉考據(jù)學盛行之時,郭氏子孫為士為宦,讀書治學,風習相染,無疑對其后人的人格、思想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自郭夢齡后,郭家人丁興旺,家業(yè)門風,遞相蟬繼,家族研修學業(yè)的氣氛日益濃厚,郭氏子孫多以詩文、繪畫、篆刻、金石、收藏、醫(yī)道出名。家傳承繼,各具所長。
郭麐(1823—1893),字子嘉,自號望三散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祖上家學淵源,到他這一代,郭家這一宗支已經(jīng)沒落,但家學傳統(tǒng)并未消亡。他精研六書,酷愛金石,雅好考證,工篆、籀、摹印。性情傲僻,不隨俗流,潔身自好,嚴于律己,份外之財,毫厘不取,雖貧困交迫,而矢志不移。
道光年間,郭麐被任直隸布政吏的本家郭熊飛聘為家館教師,隨其宦居南北十余年。回到家鄉(xiāng)后,在城西楊家莊置田十余畝,筑草舍一間,名為“楊峽別墅”。因住處瀕臨大于河,居室名“聽渏山房”,居室簡陋,僅可容膝。郭
圖15-2 郭麐印 麐隱居鄉(xiāng)間,埋頭著述;并于荒冢破寺之中,斷碣殘碑之間,剝剔苔蘚,搜集古跡文物。自鄉(xiāng)居后,六七年不入城市,更不與縉紳交往,獨在考證篆籀、辨別碑版真?zhèn)螘r,與金石大家陳介祺共相研討,補訂得232種,輯為《濰縣金石志》八卷。
光緒九年 (1883),侍郎汪鳴鑾視學山東,慕名來訪,在撤走隨從人員的情況下,才答應見面。郭麐為侍郎縷述詳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汪侍郎為他的才學傾服,看到他著述豐碩,卻因家貧無資刊行,提議贈金相助,郭麐直言謝絕;又欲為他提請獎掖,授以官職,也辭謝不就。最后,侍郎見書案之上有郭麐親手刻制的籀文木葫蘆,為其精美所吸引,用心玩賞,愛不釋手,臨行索要并隨身攜去,執(zhí)意饋贈百金作為寫書費,并應允為之??T書,郭麐才起而答謝。后來為使著述能盡快問世,郭麐雇人抄錄所著書稿近三十卷,歷時三月有余,拼力抓緊校對。完成后,委托族孫郭鎮(zhèn)彝專程給汪鳴鑾送去,適逢汪因支持光緒帝籌謀新政,反對后黨掣肘而遭彈劾,被罷官歸里,致使書稿未能付梓印行,郭麐自覺耗費多年心血,深為痛心,為此憂郁成疾,晚年寄居妹家,于光緒十九年 (1893)含恨去世。臨終前,將遺稿全部托付友人王承吉保存。
其著作除《濰縣金石志》外,還有《濰縣金石遺文錄》1卷、《漢北??浮穕卷、《濰縣古城考》1卷、《濰言》4卷,《濰方言》8卷、《金石拓臨稿》1卷、《四海漢碑圖考》1卷,《急舊新編》1卷、《濰縣竹枝詞》l卷、《理喪雜記》1卷、《五祀考略》1卷、《二郭佚詩》l卷、《望三故人感舊集》1卷,《抱瓠老人詩集》8卷,《望三詩稿》等。其中《濰縣金石志》、《濰縣古城考》、《濰方言》等書,對研究古代濰縣歷史和語言學都具有一定的價值與貢獻。
郭育之(1856-1930),字申堂,號木初,廩生,光緒二十年(1894)翰林,曾任兵部主事。為金石名家高慶齡之外甥。工于書法,書寫唐楷,晚年近密近趙,愈加蒼秀婀娜,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名噪一時。高慶齡有《齊魯古印攈》,郭育之作《續(xù)齊魯古印攈》十六卷,收印千余方,是鑒賞古印的珍品。光緒丙子濰縣狀元曹鴻勛書寫扉頁, 經(jīng)學家宋書升作序。
夢齡有七個兒子:郭襄之、郭遴之、郭簡之、郭綏之、郭杭之、郭薰之、郭康之,個個卓有成就。郭襄之有《淡簡齋詩草》存世;郭綏之有《滄江詩集》十卷;郭杭之有《青銅軒詩集》二卷。郭襄之次子郭恩履有《松齋詩草》;三子郭恩孚(1846-1915),字伯尹,號蓉汀、果園居士,自幼好學,工詩詞,與高密傅紹虞、平度白澄泉、掖縣董錦堂并稱“膠東四大詩人”,曾組織鶴來社,授丁叔言、丁東齋等。有《果園詩鈔》十卷、《果園枕戈集》二卷、《雞肋啜醴集》一卷、《天中島》八卷、《遺詩》一卷。郭薰之長子郭恩賡,字伯揚,號松存,進士,朝考一等欽點翰林。歷任國史館協(xié)修、翰林院編修、編書處詳校、通議大夫等職。書法詩詞造詣深厚,其作品為后人珍藏,有《過齋詩草》傳世。喜鑒賞古墨,存墨記《知白齋墨譜》二卷。郭薰之次子郭恩嘉,善詩文;三子郭恩霖,畫藝精湛,善寫小楷,得王獻之《洛神賦》之精髓,秀麗圓韻。郭襄之五子郭恩言(1873-1953),字容齋,善大楷,頗有氣勢,體勢近顏近王。郭恩言長子郭志曾,善狂草,揮毫潑墨,不拘成法。同輩郭恩輝、郭恩煌均有詩文集傳世。
教書育人啟才智,懸壺濟世救民殤
郭氏家族重視教育,熱心公益事業(yè),從教從醫(yī),造福民眾。在封建社會,讀書治學,路數(shù)狹窄,多為科考取士,求取功名,實現(xiàn)一己之抱負;到近現(xiàn)代,作為知識分子則順時應變,投身新興事業(yè),在科教文衛(wèi)等方面,為社會做貢獻。郭家始祖郭禮一世就是塾師,其后世子孫杏壇執(zhí)鞭、聚眾講學者不乏其人。郭一璐知饒州時,督建書院,勸士勤學,倡變文風。郭偉勣居鄉(xiāng)行善助學,為上進好學的孩子,扶危解困,代為延聘老師。晚年又潛心鉆研醫(yī)學,不吝重資,以丹藥濟人,拯救眾生。郭夢齡任四川順慶知府時,勵精圖治,修補朱鳳書院,振興文教事業(yè),深得人心,使川北難治之地,民風移易,迥非昔比。郭恩賡熱心教育事業(yè),成為濰地社會名流的代表人物。郭恩嘉夫人臧志綽是諸城大戶人家臧氏家族出身,讀過私塾,思想進步,曾倡辦女學,定家規(guī):凡是郭氏子女,不分男女,必須入校讀書,不從者免其食俸。這一規(guī)定為郭氏各堂號效仿,郭家學風日熾。郭杭之四子郭恩元(1876-1933),字漁山,清末時倡辦郭氏小學堂,校址初在四牌坊,后遷至郭宅街,后又遷至棋盤街,發(fā)展至學生200多人,1933年,改為私立郭氏勵新小學,兼收外姓學生。建國后該校并入濰坊市第一小學。1915年,教育部官員來濰視察,調查摸底后認為郭氏小學最優(yōu),頒發(fā)教育部二等嘉祥章。郭雨農、郭谷石、郭用群、郭味蕖、郭秩千等先后擔任校長。郭嘉環(huán),曾任濰縣勸學所“視學”兼任勸學所長,郭恩暄也曾任勸學所長。郭蘭村曾長期擔任濰縣中、小學教師,小學校長等職,l948年濰縣解放后,先后任濰坊市中學教師,工藝美術學校教師。郭味蕖抗戰(zhàn)時期一直任濰縣師范、濰縣中學教師,父子三人,建國后都執(zhí)教于中央美院,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拔尖人才。
郭氏家族中對濰縣教育貢獻最大的,應推教育家郭恩敷。郭恩敷(1864—1928),字蔭汀,郭氏第十五世,郭康之長子。生活于清末民初,少年時就以聰穎過人名震濰城,后從師清末進士宋書升學習天文學、算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巡撫李秉衡延聘郭恩敷測度河道。郭恩敷櫛風沐雨,勘明
黃河尾閭,繪制了黃河北段地圖,提出在舊黃河東岸挑挖新河解決懸河問題的方案,被李秉衡采納并上書朝廷,郭恩敷因參與治黃有功,被奏保知縣,“分省補用”。可惜郭的方案未予實施,致使光緒二十四年黃河下游再發(fā)大水,85個州縣受災。戊戌事變后,郭恩敷辭官歸里,決心走興教救國之路,致力于民智開發(fā)。他重建濰陽書院,自任算學講席,并于諸城觀海書院講學,培養(yǎng)出數(shù)千數(shù)學人才。光緒三十三年 (1907),濰縣修鄉(xiāng)土志,他帶領縣高等小學學生測繪全境,繪制了較為精確的《濰縣全境圖》。清末民初,參加了同盟會,策動反對袁世凱的斗爭,支持濰坊學生五四愛國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倡建智群學社,并任社長,該社附設“智群小學堂”,實施國民教育。其間,濰陽書院改為初級師范學堂,郭恩敷任監(jiān)督。民初又改為濰縣縣立中學,學界公推他為校長。1916年,濰縣籌集軍費時,擬挪用教育經(jīng)費,他據(jù)理力爭,方使學校賴以維持。晚年,濰坊成立教育會,分東西南北中五個學區(qū),郭恩敷擔任全縣及中區(qū)教育會負責人,積極倡辦女子師范和中區(qū)第一女子學校,擔任縣立女子師范講習所負責人,使女子中等教育得到了發(fā)展。辭世后,其名載入鄉(xiāng)賢祠,鄉(xiāng)謚敏愨。他畢生致力教育事業(yè),精研算術40余年,著有《勾股引蒙細草》2卷、《經(jīng)世算書》16卷、《中西算學》22種。
郭荊玉(1891—1983),濰縣初級師范畢業(yè),畢生獻身教育事業(yè)。先后任私立丁氏益群小學教師、校長,濰縣縣立中學教師。解放后,任濰坊一中地理教師,是濰坊市人大代表。他治學嚴謹,精心育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和教學經(jīng)驗,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59年高考,濰坊一中地理考試成績名列全省第一,曾兩次出席省文教群英會。1964年2月離休。1983年9月病故。
郭谷石(1900一1970),著名中醫(yī),名葆曾,字谷百,以字行。為郭恩嘉之子。早年執(zhí)教,27歲時遵母臧氏囑托,棄教從醫(yī),博覽醫(yī)書。師承舅父藏應瞻、地方名醫(yī)王錫九等學習中醫(yī),經(jīng)十年苦讀,虛心求教,博覽醫(yī)書,臨床施診,終成為濰縣一代名醫(yī)。他精研各科,尤精于婦科,經(jīng)營“蔭和堂”藥店,懸壺濟世,恩澤一方。1953年,響應政府號召,以“蔭和堂”藥店為基礎,組成“濰坊市第二聯(lián)合診所”,任所長。1955年,積極籌建濰坊市中醫(yī)院,任副院長。將所藏多年的古籍醫(yī)書贈給中醫(yī)院圖書室。平生治學嚴謹,對醫(yī)藥經(jīng)典理論造詣較深,臨床經(jīng)驗極為豐富。晚年著《傷寒論批注》、《婦科病的治療經(jīng)驗》、《中國的化學藥物——中九丸》等。惜未及問世,因“文革”而佚失。
濃墨重彩創(chuàng)新紀 高蹈駿發(fā)寫華章
明清時期,濰縣有幾任頗有才學的縣官,如周亮工、鄭板橋、招子庸等,均是擅長詩書畫印的名家,濰縣籍仕官也多喜愛金石丹青,名人字畫,書香世家子弟文人學者,多雅好文物收藏,繪畫習書之風盛行鄉(xiāng)邑,畫家輩出,名作蟬聯(lián)。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術教育進入學校課堂,名畫家執(zhí)鞭任教,當時的學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藝術熏陶。郭氏子弟因更多地受到了家學傳統(tǒng),耳濡目染,默化潛移,人才輩出。至第十八世,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著名國畫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郭味蕖。
郭味蕖(1908—1971),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堂號知魚堂、二湘堂等。是郭遴之的玄孫。郭味蕖的曾祖郭恩觀(字藕?。釔蹠嬍詹?,與趙之謙、朱雪筠、華鰲等畫家交誼深厚。父親郭乃玨也善長書法,過世較早。郭味蕖聰穎好學,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古典詩詞。8歲入丁氏小學,隨丁東齋等習畫,后轉入益群小學,15歲入縣立中學讀書。1929年在上海藝專從倪貽德、陳抱一、陳之佛學習西洋繪畫,1931年畢業(yè)于上海藝專西畫系。1934年參加“濰縣同志畫社”學習中國畫,曾任山東省立第
圖15-3郭味蕖肖像 一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教師。1937年與陳壽榮一起考入北平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研究古代名跡,臨摹研究古代名作,并師從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學習畫史、畫論和書畫鑒定。“七七”事變后返濰縣,與陳秉忱、于希寧等參加濰城反抗敵劇團,編寫了《血吼》等街頭抗日話劇,在街口、集市、鄉(xiāng)鎮(zhèn)演出。日軍侵占濰城后,他憤然留起長須,以示反抗,并深居簡出,隱跡書畫。1951年經(jīng)徐悲鴻介紹,到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任職,后調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拔母铩?期間被扣上“惡霸地主兼自由職業(yè)者”的帽子,被游街揪斗,大量珍貴藏品被查抄,除他本人大批畫作外,還有今人手跡、青銅制品、圖書古籍、文房四寶以及大量文物,包括惲南田、王原祁、文征明、藍瑛、陳老蓮、金農、鄭板橋、李鱓、王石谷、李方膺、戴進、惲道生、新羅山人和近代畫家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等歷代真跡。1970年初以備戰(zhàn)疏散為由,被遣返原籍。因晚號散翁,居所名為“疏園”。閭里鄉(xiāng)風樸厚,境遇尚可,然內心悲涼可知,不久罹病,因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含冤抑郁而歿。1980年文化部及中央美術學院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追悼會,對其給予高度評價。
郭味蕖早年曾受趙之謙、陳老蓮的影響,之后通過寫生創(chuàng)自家技法,在花鳥畫的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以“正不必作前人墨奴”的精神創(chuàng)新作畫,打破了花鳥畫陳陳相因的舊習,把創(chuàng)作觸角伸向了生活,并大量吸收西洋繪畫的長處,融匯于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造了花鳥和山水相結合、白描和點染相結合、工筆和寫意相結合、重彩和潑墨相結合,以及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拓展了花鳥畫的思維和表現(xiàn)領域,其意境、情趣適應了時代的審美需求,為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做出了突出貢獻。作品立意清新,色彩秀麗,構圖新穎,風范別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其花鳥畫藻耀而高翔,與王雪濤、李苦禪、潘天壽并稱“當代花鳥界之四杰”。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并為人民大會堂畫大幅紅梅屏風畫、花鳥畫,為毛主席休息室創(chuàng)作多幅繪畫,作品曾作為禮品由國家領導人贈送外賓。1962年,他畫杜鵑花、野竹,郭沫若為之題四言古詩,合作《杜鵑野竹圖》,贈與日本友好人士中島健藏,并在日本報紙上發(fā)表,受到日本文藝界好評,盛贊此作為“二郭墨寶”。代表作有《大好春光》、《河山似錦》、《春雷》、《潺潺》等。另出版有《郭味蕖畫選》等。
圖22-4 郭味蕖作品《晨光》 郭味蕖是位學者型的畫家。治學領域涵蓋了書畫史、書畫鑒賞、金石學和建筑雕刻史以及文學、詩詞、書法等諸多方面。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其已成書的著作即有《殷周青銅器釋名考略》、《知魚堂鑒古錄》、《鏡文考釋》、《古代建筑與雕刻》、《佛都云岡》、《漢畫研究》、《知魚堂書畫錄》、《明清四畫人評傳》、《魏齊周隋造像殘十冊》、《說鏡》多種。另著有《宋元明畫家年表》、《中國版畫史略》、《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技法十六講》等。還有見于報刊的論述中國畫藝術的文章80余篇,著述150多萬字,為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郭味蕖體格魁偉,氣宇軒昂,謙恭溫良,有世家子弟之風,言談娓娓,學養(yǎng)博雅,清高
圖22-3郭味蕖故居 絕俗而從不茍且曲附,令人肅然起敬。其為人俊逸清脫,即使在罹遭迫害之時, 也是以沉默抗爭,不愧為美術史上的一方大家。其文深蘊隱蔚,睿智雋永,然而語言質實,不假華藻;其畫,以大觀小,天籟爽發(fā),看似平易近人,卻使人“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郭味蕖還秉承祖上之雅好,對書畫理論、經(jīng)史典籍、訓詁辭章、金石文物、書法和文學,無不深入鉆研。特別是與陳君綺結婚,對他的治學道路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君綺的家族同樣是濰縣望族,兩家本有很深的淵源,陳君綺的高祖是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號簠齋)。 “簠齋收藏之富,鑒別之精甲于天下”,尤以其收藏的毛公鼎馳名中外。郭陳兩家聯(lián)姻,使得郭味蕖得以觀賞“十鐘山房”、“萬印樓”、“晉唐書畫館”所珍藏的歷代稀世文物、名人字畫、古印封泥、碑版石刻、古銅器、陶器、瓦當、古錢等,從而開闊了眼界。郭味蕖《知魚堂書畫錄》中著錄的作品大多是祖?zhèn)鞯?,其中即有陳家的稀世藏品。他視收藏為生命??箲?zhàn)時期,為不讓幾代人的收藏落入日本人之手,他扔下家里所有的細軟,袍子里只揣了兩張石濤的畫去了臺灣(他的堂號“二湘堂”即由此名)。當時日本人得知郭家收藏的八張趙之謙作品件件皆精品,就派了特務千方百計地想奪走這些畫,郭味蕖與他們百般周旋,斗智斗勇,才保護下這些國寶。此段故事,傳為佳話。當年居所“疏園”,位于濰坊市中心,現(xiàn)辟為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館內恢復舊日園林風貌,修葺郭味蕖親手所蓋茅草畫室,正屋中央懸齊白石以遒勁筆力書寫的“知魚堂”匾額,南屋陳列其書畫及學術著作,展覽藝術界名人作品,以開展藝術交流,推動學術研究,弘揚民族文化。
一門流芳、各有勝長。郭味蕖先生的后人也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研究領域取得了可貴的成就,郭味蕖之子郭怡孮、郭綿孮、郭玫孮、郭莫孮,孫子郭葵的花鳥畫均受到收藏家歡迎。
郭怡孮(1940- ),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活動的重要組織者之一,美術教育家和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畫家。自幼受父母熏陶,繼承家學的基礎上,融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和現(xiàn)代審美為一體,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在花鳥畫理論上見解獨特,相繼提出“大花鳥精神”、“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園”、“重彩寫意”、“技法重細”等創(chuàng)作理論,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他的畫,有一股清新的江山之氣,在聯(lián)合國大廈、人民大會堂、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均有陳設。有《郭怡宗花鳥畫集》、《郭味蕖花鳥樅畫技法》、《白描花卉寫生》、《中國畫花卉技法》。富收藏,善鑒賞,并致力于繪畫理論研究?,F(xiàn)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院院長、全國美協(xié)中國畫藝委會主任等職。
郭味蕖三子郭玫孮,秀出躋輩,出類拔萃。他幼承家訓,從父郭味蕖先生學畫,耳濡目接,無非翰墨,童年即獲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銀杯。先后就學于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壁畫系、北京服裝學院碩士研究生班。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長期致力于中國花鳥畫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和創(chuàng)作實踐。從20世紀80年代起作品入選國家級一系列重要展覽,并獲全國首屆中國畫展優(yōu)秀獎、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優(yōu)秀獎、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大展銀獎、全國教師優(yōu)秀美術作品獎等多次獎項。所作花鳥畫作品傳統(tǒng)意韻深遠,又生機勃發(fā)、自出機杼,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是活躍于當代畫壇且影響和潛力巨大的中國花鳥畫家。曾應邀赴新加坡、法國、荷蘭、德國、意大利、加拿大、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舉辦展覽和講學。作品被國內外大量收藏。出版有專著《中國畫藝術賞析》、《工筆畫基礎》和多種畫集。作品和傳略被收入數(shù)十種專集和辭書。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北京中國現(xiàn)代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
郭味蕖先生次子綿孮,也是一位美術學家,同時也是音樂學家,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擅長花鳥畫。第五子莫孮,自幼隨父學習繪畫及書畫鑒賞,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現(xiàn)任職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郭谷石善書法和篆刻,其書承顏體,摹華世奎,蒼勁有力,氣勢磅礴,人皆稱贊。此外,精于雙鉤草書,寫扇面甚多。其字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堪稱—絕。他精研金石篆刻,吸取古璽秦漢印藝術精華,兼取江南諸流派特點,創(chuàng)意濃郁,自成風格。
郭蘭村(1902-1978),原名遒馨,以字行,國畫家、工藝美術家。出身于書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愛美術。1919年就讀于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回濰后,與同學好友郝保真、傅柳坪組成研究國畫的“益社”,并拜濰縣著名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為師,又參加了上海美專的函授學習。1922年在“益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濰縣同志畫社”,郭為主要成員之一。該畫社培育了不少美術人才,有深遠的社會影響。曾任中、小學教師,小學校長等職,建國后,任濰坊市手工業(yè)管理局美術室設計員,1957年后調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任設計員。1958年曾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慘遭迫害,大量畫稿、作品被付之一炬。1979年恢復名譽。
郭蘭村擅長工筆人物,學陳老蓮,善畫駿馬走獸,兼及工筆花鳥畫,筆調秀麗,風格高古。他完全采用國畫的工筆技法,造型、設色,人物形象神態(tài)既有真實感,又有傳統(tǒng)的古代風格,用筆細密盤繞如春蠶吐絲。平生得意作品有《水滸傳人物繡像》一百單八將,人物形象不同,表情神態(tài)各異。代表作還有《凌煙閣功臣繡像》、《流民圖》、《昭陵六駿圖》等。
他還精于紅木嵌銀漆器和風箏設計,享有盛名。30年代,他家開設“松蔭齋”嵌銀鋪,由他設計的圖樣內容豐富,形象優(yōu)美。曾為濰坊嵌銀廠作駿馬、人物、花鳥圖案紋樣600余件。國慶10周年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作嵌銀雙鳳圖案,深得好評。他參與扎畫風箏,使民間風箏的扎制、繪畫技藝大大提高,形成了工筆重彩的文人畫風和民間藝人為代表的民間畫風同時并存的局面。他設計的風箏,多由其弟迺馥(字椒林)扎成,其人物風箏一般從頭至尾用細竹條在設計的人物輪廓上彎成一圈為骨架,以平板固定,裱糊好后,再繪上人物,構圖豐滿充實。30年代初,郭氏兄弟曾把傳統(tǒng)的硬翅風箏改為折疊式活動風箏,如活翅蝴蝶風箏,翅子插在腹部,極其靈巧,加以高超的畫藝,更加精彩。曾在濰縣縣立中學舉辦郭蘭村創(chuàng)作風箏展覽,展出各種歷史人物、禽鳥、草蟲風箏百余件,造型優(yōu)美,色彩鮮明,千姿百態(tài),活靈活現(xiàn)。他的風箏不僅是放飛的娛樂品,又是可供觀賞的藝術品,由是文人雅士的風箏制品開始登堂入室,使中國風箏和其他民間藝術品一起,開始走向世界民間工藝美術之林,并在國際上獲得殊榮,對濰縣風箏藝術的發(fā)展頗有貢獻。
郭龍春(1928-2003),郭恩孚之曾孫。筆名向辛,高級編審,中華燈謎專家。1948年9月在北京大學理學院醫(yī)預系學習。建國前從事地下工作,秘密搜集情報,為祖國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49年3月調入《人民日報》社任編輯、記者,后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經(jīng)濟版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40余年從事“為人作嫁衣”的編輯工作,被譽為人民日報社“四大名編輯”之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7年開始學習燈謎,參加各地大型謎事活動,責編了《中華燈謎鑒賞》、《兒童謎選》、《猜謎必讀》、《開啟謎宮的鑰匙》、《現(xiàn)代燈謎精品集》等謎著,對繁榮燈謎創(chuàng)作和研究創(chuàng)立了不朽功勛。為發(fā)掘和保存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 弘揚中華謎學,參與編纂了《中華謎書集成》,這是中國第一部歷代謎籍匯編,匯集自南北朝以來的謎集、謎語300種,兼及一些文集中的謎語專門篇章,分4冊出版。2000年榮獲高雄漳州文虎基金會沈志謙文虎獎。所撰文章部分收入《八十年代通訊特寫集》、《今日中國》和《在改革的道路上》等書籍。生平業(yè)績入編《戰(zhàn)斗在北大的共產黨人》等地方性書籍,以及《中國新聞年鑒》(1995年)、《中華專家人名辭典》(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