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在劇中,右相林九郎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老謀深算,工于心計。那么,真實歷史中是否有林九郎這個人物?他又在歷史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其實,《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人物原型就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宰相李林甫。歷史上對于李林甫的評價幾乎都是貶義的,比如指責他蔽塞言路,排擠賢才,敗壞綱紀,重用胡將導致“安史之亂”等等。從這些評價上來看,李林甫的罪名可以說是罄竹難書了。然而,令人頗感疑惑的是,李林甫從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升任中書令(百官之首,因位列皇帝右側,故稱右相)后,一直在這個職務上干了將近十七年,最后因病逝才自動離任。如果李林甫徹頭徹尾是一個陰險狡詐,口蜜腹劍之徒,他能在右相之職上工作了這么長時間,身為皇帝的唐玄宗該有多糊涂呢?可事實上,唐玄宗盡管晚年荒于政事、沉溺酒色,但他卻絕對不是一個糊涂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在這么長時間內一直信任李林甫,自然有他的原因。
歷史上對唐玄宗執(zhí)政前期的評價非常高,稱贊他銳意進取、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唐朝歷史上的鼎盛時代——開元盛世。當時唐玄宗手下的名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也因此備受世人贊譽。而到了執(zhí)政中期,唐玄宗開始志得意滿,專注享樂,為后來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埋下了隱患。作為唐玄宗執(zhí)政中期的右相,李林甫自然就被世人認定成是一個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奸臣。然而,事實真相卻遠沒有那么簡單。
唐玄宗是一位有宏圖大志的帝王,他的目標不僅是要讓國內歌舞升平,還想要將大唐帝國的疆域開拓到空前遼闊的程度。因此在唐玄宗執(zhí)政時期,唐朝的對外軍事戰(zhàn)爭相當頻繁,杜甫在《兵車行》里就這樣寫道:“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里的武皇就是暗指唐玄宗。
然而,雖然唐朝在對外軍事擴張上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自身所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巨大。一方面是龐大的軍費支出讓國庫承受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是隨著疆域的擴張,以“兵農(nóng)合一”為特點的府兵制開始出現(xiàn)諸多弊端。李林甫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接替張九齡擔任中書令,走上大唐帝國的政治舞臺最中心。
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他們的治國理念就是儒家提倡的那一套輕徭薄賦,為政清廉等等??墒牵菩谝_疆拓土需要大筆銀子。這些賢相能幫皇帝省錢,卻沒辦法幫皇帝生錢。唐玄宗想要搞增收,就得啟用一批懂得如何生錢的大臣,而李林甫正是一位理財高手。
李林甫上臺后,很快就幫唐玄宗想到了解決難題的辦法。當時大唐帝國主要的財政壓力是龐大的軍費支出。李林甫就提出在邊疆地區(qū)設立緣邊節(jié)度使,將當?shù)氐能娛?、行政、財政大權全部下放給節(jié)度使。如此一來,朝廷只要提出大政方針,具體事務則都由節(jié)度使去操作,朝廷不需要為此費心,也不需要為邊防軍務撥款,因為權力都已經(jīng)移交給了節(jié)度使,剩下的事情就是讓節(jié)度使們“自主經(jīng)營,自負盈虧”。
這一政策的好處顯而易見,不但朝廷的財政壓力頓時化解,而且唐軍的戰(zhàn)斗力得到極大提高,因為節(jié)度使招募的都是專業(yè)士兵,其作戰(zhàn)能力比原來的府兵不知道要高出幾個檔次。但下放權力給節(jié)度使的弊端也很明顯,因為節(jié)度使掌握了當?shù)氐能娛?、行政、財政大權,就可以趁機做大勢力,擁兵自重。節(jié)度使手下的士兵們也不再聽命于皇帝,而是完全受節(jié)度使調遣。
為此,李林甫也想到了應對辦法,那就是全部任用非漢人的將領擔任節(jié)度使。這些非漢人節(jié)度使在朝廷里沒有根基,所以很難做到內外勾結。即便真有哪個節(jié)度使有了不臣之心,那也只是個體,不可能所有節(jié)度使同時造反。誰要是真打算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大唐帝國,那無異于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因此,李林甫的這項制度設計從初衷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大的問題。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唐朝最終還是受到這項制度的重創(chuàng),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李林甫掌權期間,對節(jié)度使掌控的非常到位。就連后來發(fā)動“安史之亂”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在李林甫面前也只能是唯唯諾諾,大氣不敢出。因為節(jié)度使們都很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朝廷,如果魯莽行事,朝廷也隨時有可能收走他們的權力。
李林甫死后,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接替了右相之職。楊國忠不信任李林甫提拔的這些節(jié)度使,便想將他們一一排擠出去。安祿山在諸節(jié)度使中算勢力比較龐大的,因此楊國忠打算槍打出頭鳥。他不斷在唐玄宗身邊說安祿山遲早會造反,搞得安祿山惶惶不可終日。安祿山知道長此以往,朝廷的鐵拳終將打到他的身上,于是他鋌而走險,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fā)初期,安祿山的叛軍雖鋒芒畢露,但總體實力與唐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這跟李林甫當初的制衡策略基本相符。可關鍵時刻,唐玄宗和楊國忠的胡亂指揮導致唐軍主力遭叛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安史之亂”自此才出現(xiàn)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局面。
因此,李林甫的制度設計雖然間接為“安史之亂”爆發(fā)提供了條件,但要說這場亂局是由他導致的,那就實在是有點欲加之罪了。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