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云樓藏古籍善本
古籍名詞解釋:
古籍: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版本:一書經(jīng)過抄寫或印刷而形成的傳本。指書籍具有的特征,如書寫或印刷的各種形式,內(nèi)容的增刪修改,一書在流傳過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書中所形成的記錄,如印記、批校、題識等。
寫本:繕寫而成或印刷而成的傳本。習慣上對宋及宋以前繕寫、宋代以后著名學者及名家繕寫、歷代繕寫的佛道經(jīng)卷等均稱寫本;歷代中央政府組織編纂繕寫的巨帙原本,如明輯《永樂大典》等,亦稱寫本。
稿本:指作者親筆書寫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抄本:以某一傳本為底本,抄寫而成的書本。習慣上對元及元以后抄寫的書本稱為抄本。
影抄本:也稱影寫本。以某一傳本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內(nèi)容,一一摹抄,其版面形象與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彩繪本:用多種顏色繪制而成的書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專用的術語。影印古籍時,選定某個本子來影印,這個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惫偶畷r要選用一個本子為主,再用種種方法對這個為主的本子作???,這個為主的本子也就叫??彼玫牡妆?。標點古籍時也要選用一個本子在上面施加標點,這個本子也可叫標點使用的底本。注釋、今譯以及做索引時,也都要分別選用一個本子來注,來譯,來做索引,這個本子也可叫注釋、今譯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種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一種古籍如果有幾個不同的本子,其中總會有優(yōu)劣之分。影印固然要用優(yōu)舍劣,而在??薄它c、注釋、今譯、做索引時也應避免用劣、盡量選優(yōu)作為底本。
刻本:雕版印本的簡稱。指雕刻木板,制成陽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紙印刷而成的書本。
初印本:第一次刻版印制的書本。
重刻本:依據(jù)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書本。
翻刻本:也稱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書本。
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樣摹刻印刷的書本。
重修本:也稱修補本或修補版。指用修補過的舊版刷印而成的書本。
遞修本:用經(jīng)過兩次獲兩次以上修補過的舊版刷印而成的書本。宋代的雕版,經(jīng)宋元兩代修補后在元代刷印成的書本稱宋元遞修本或經(jīng)元明兩代修補在明代刷印成的書本稱元明遞修本,或經(jīng)宋元明三代修補在明代刷印成的書本稱宋元明遞修本,亦稱三朝遞修本。
《資治通鑒》南宋翻刻蜀廣都費氏“進修堂”刻本?!胺獭笔前阉伪镜臅~覆置于木板上雕刻,板刻成書就沒了
朱印本: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紙印成的書本。
藍印本:在版面上敷以藍色,覆紙印成的書本。
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簡稱。選用單體活字,按照書的內(nèi)容,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為泥、木、銅、錫、鉛活字等?;钭钟∷⑹撬稳首趹c歷時(公元1041——1048年)畢昇所發(fā)明,用膠泥制字,火燒使堅,擺版印制。這一發(fā)明較德國谷登堡使用金屬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創(chuàng)制木活字。
泥活字印本:制造泥活字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聚珍版印本:簡稱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擺版印成的從書本。清乾隆皇帝采納金簡建議,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選印收入《四庫全書》而又為世所急需的稀見之書。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稱不雅,詔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擺印之叢書稱為內(nèi)聚珍;后各省官書局據(jù)以翻刻,其所刻印之書稱為外聚珍。
銅活字印本:制造銅活字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套印本:套色或套版印成的書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兩種。早期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發(fā)展成兩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套色印本:也稱敷彩印本。指在一塊雕版上,根據(jù)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顏色而印成的書本。
套版印本:用兩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書版,分別敷以不同顏色,依次刷印而成的書本。
朱墨套印本:以朱色和墨色兩種顏色套版印成的書本。
多色套印本:用三種以上顏色套版印成的書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饾版印本:雕刻多塊印版,分別涂以不同顏色,依次刷印而成的書本。為了表現(xiàn)山川云霧、草木蟲魚、花鳥禽獸、建筑陳設等富有立體感,將一葉圖文或一個局部,分別刻成多塊小木版,而后分層分色套印。因每塊雕版小如饾饤,故名。
拱花印本:雕刻多塊凹凸印版,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依次嵌合擠壓而成拱起于紙面的各種圖形的書本。用以凸現(xiàn)山川云霧、草木蟲魚、花鳥禽獸及建筑陳設等造型的立體感。
饾版拱花印本:同時運用饾版、拱花兩種技法印制而成的書本。
鈐印本:鈐蓋圖章而成的書本。
磁版印本:選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陽文反字,火燒令堅,敷墨覆紙而印成的書本。
活字泥版印本:選用陽文反字的木質雕版作為字源,將特制泥條的一端壓于木質雕版的一個文字上,制成一個陰文正字的泥質字模,壓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陽文反字的泥質印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紙而印成的書本。
銅版印本:以銅為版,施以腐蝕藥劑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影印本:以某一版本為底本,用照像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機印刷而印成的書本。
珂羅版印本:又稱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圖文曬印在涂有感光膠層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機印刷而印成的書本。
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質平版,經(jīng)處理后制成印版,上機印刷而印成的書本。
批校題跋本:指書中帶有批、校、題、跋的書本。對書的內(nèi)容進行品評而形諸葉面的批語謂之批;依據(jù)不同傳本和有關資料,與底本文字進行核勘,記載核勘文字謂之校;批、校均具有者謂之批校;學者或藏家對某一傳本的內(nèi)容、版本流源及其價值等所寫的評論、鑒賞、考訂、記事等,統(tǒng)稱題跋,也稱題識。
過錄本:將其他傳本中所載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樣移錄過來的書本。
孤本:指一書世傳只有一部的書本,或指一書的某一版本世傳只有一部的書本。國內(nèi)單傳者,稱為海內(nèi)孤本;全世界單傳者,稱為海內(nèi)外孤本。
善本:具有比較重要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的書本。大致包括寫印年代較早的,傳世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書本等。
普本:普通版本的簡稱,相對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的書本。
十成品相:書中除有作者、主編簽名、鈐印、題詞外,要求書的整體全新,略有翻過,但不能留有其它異樣。
九成品相:曾經(jīng)多次翻閱,但不曾廣泛借閱的書。要求書大體新。封面、封底間有自然輕度磨損、折痕??捎胁貢吆唵晤}記、鈐印。除此,不能有其他筆痕、污跡和破損。
八成品相:曾經(jīng)流動性較大的書籍。除封面、封底、內(nèi)頁有不能除去的少量污跡,書邊、書角有少量磨損外,全書不能破損。
七成品相:主要是指二手書或購于舊書攤的舊書。除封面、封底、內(nèi)頁可有一定磨損、卷角、有少量缺角、破損、筆跡外,不能有過大的污跡、筆跡和損壞。
六成品相:主要是批有傷痕和修補過的舊書。除書有總分傷痕、折痕、筆跡、破損和修補外,不能缺皮少頁和有大面積的筆痕、污跡。
五成品相:無封面或有封面、封底但書內(nèi)有殘缺和破損程度大的書。
四成品相:無封底,無書脊和破損嚴重的書。
三成品相:無封面、封底、書脊及版權頁的書。
二成品相:只留有扉頁、內(nèi)容提要的書。
一成品相:殘缺特別嚴重的書。
《通鑒紀事本末》是宋寶佑五年趙氏刻本
古籍書頁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樣式。包括版面、大小題名、版框(亦稱邊欄)、界行、天頭、地腳、版心、行款、字數(shù)、魚尾、象鼻、書耳、書牌、條記、句讀、插圖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現(xiàn)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顯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簡策、手寫帛書等裝幀形式的特點。
1.版框:也稱為邊欄,指每版內(nèi)圍框文字的四周邊線,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叫“左右欄”。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一般比較粗黑,給人穩(wěn)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邊線,稱為四周單邊。四周粗黑線內(nèi)側再刻一細黑線,稱四周雙邊。如果僅左右粗黑線內(nèi)側有細黑線,稱為左右雙邊。不僅有規(guī)范、整齊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簡策、帛書的遺風。
2.界行:也稱界格。指在版面內(nèi)分割行字的直線。兩道隔線間的條格叫界格,是竹木簡書籍的流風余韻。在鑒定和著錄時,人們習慣以半葉計算,叫做“半葉× 行×字”,有的徑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通常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雙行每行×字”。若雙行字數(shù)與單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這種著錄和說明方式,稱為行格,又稱行款。
3.天頭:版框外空白紙的上方叫天頭。
4.地腳:版框外空白紙的下方叫地腳。
5.版心:也稱“葉心”,或簡稱“心”, 指古籍書葉兩半葉之間、沒有正文的一行。為折裝整齊,版心多刻有魚尾、口線等,為便檢索,也常記有書名、卷數(shù)、頁碼、每卷小題、刻工姓名等文字。因為這一行居于兩版的中心,故稱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對折準繩的黑線和魚尾形圖案。
6.書口:又稱版口,或簡稱口。指書籍裝訂成冊后開合一側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書版而言它是版心。對于以包背裝或線裝的方式裝訂起來的書籍而言,這一部分為書可以翻閱的開口,故稱書口。
7.魚尾:版心中間的圖形︻,因其酷似魚尾,故名??逃诰喟嫘纳线叴蠹s四分之一之處。有時版心上下方都有魚尾。一個魚尾為單魚尾,兩個魚尾稱雙魚尾,個別有三魚尾。魚尾刻印出花樣的稱花魚尾。魚尾的作用是用作標示中縫線,作為折葉的標準。
8.象鼻:魚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條線,叫做象鼻。象鼻為一條細黑線的叫細黑口或小黑口,象鼻為一條粗黑線的稱為粗黑口或大黑口,無象鼻者為白口。
9.書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簡單的篇名,因為形狀象耳朵,所以稱書耳。書耳中的題名叫耳題、耳記。
10.墨釘:又稱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塊,形狀似釘帽。出現(xiàn)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時未定的文字,等待??焙髮懮先ピ儆?。
11.書牌:又稱牌記,與現(xiàn)在的版權頁類似,常常鐫有書名、作者、鐫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點等。明清時期的書牌作用多為表示特色和所有權,明清以前則更多是刻書題記,講刻書緣起,選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廣告宣傳作用。
12.大題:指一種書的題名。
13.小題:指一種書內(nèi)各篇卷的題名。
14.行款:又稱“行格”,指正文之行數(shù)與字數(shù)。通常以半葉計算。同一種書,不同時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為鑒別版本依據(jù)之一。
15.朱絲欄 烏絲欄: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主要見于唐以前寫本。明清時期,專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
古籍裝訂版式:
單葉裝訂成冊,就成為一部古籍?,F(xiàn)存古籍以線裝居多。古籍的結構是指一部具體古籍外在形式和內(nèi)容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有其特定的名稱。
1.書簽: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
2.書衣:為保護書在書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稱封皮,一般選用較硬的紙作為書衣的材料,并在書衣上題寫書名。
3.書名葉:在封皮之后,題有書名的一葉,又稱封面、封、面葉、內(nèi)封面。書名葉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張空白紙,叫護葉或扉葉。
4.書腦:裝訂時,錐眼訂線的地方叫書腦。
5.書脊:也稱書背,一書裝訂處的側面,如同書的脊背,稱為書脊。
6.書首:書脊的最上端,稱為書首,又稱為書頭。
7.書腳:書腳是書的底部,有些藏書家自己為方便翻檢、閱讀或者保存而將書名寫上去。
8.書根:書腳中簡單記載卷冊的部分。
古籍的分類:
經(jīng)、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nèi)容區(qū)分的四大部類。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chǎn)生的典籍難以數(shù)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后主持,內(nèi)容包括搜輯、???、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镀呗浴穼敃r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shù)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nèi)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因此,《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后,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涌現(xiàn),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jīng)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jīng)書(相當于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shù)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jù)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xiàn)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編的目錄,正式標注經(jīng)、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并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從此,四部分類法為大多數(shù)史志、書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歷代還有將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導地位,這說明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復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歷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產(chǎn)物,適用于傳統(tǒng)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xiàn)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目前,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國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tǒng)的四部分類法。
四部內(nèi)容簡介:
《四庫全書》就是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44類67個子目編排圖書的?,F(xiàn)在就此書的體例,把經(jīng)史子集四部簡介如下:
經(jīng)部,收錄的是儒家經(jīng)典。主要包括十三經(jīng)、古樂、文字等方面書籍,以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儒家經(jīng)典了'十三經(jīng)'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種體式的史書,如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別史、雜史等。紀傳體,了'二十四史'為代表,它們都是官修的正史;……雜史,如《朝野僉載》。史部還包括地理著作、政書、目錄書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圍廣,收書也比較復雜,有哲學書,也包括算術、天文、生物、醫(yī)學、農(nóng)學、軍事、藝術、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筆記小說和類書。子部中也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書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等及其有關書籍。
集部,收歷代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稱別集,多人著作合編一起的集子稱為總集。別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韓愈的《韓昌黎集》等??偧?,如《昭明文選》、《全唐詩》等。
《北齊書》是《眉山七史》的另一本,也是宋代四川刻本的代表作
古籍的刻工:
刻工又稱“鐫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書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縫下方(即下書口)都記有刻工的名字。這些名字,對一般圖書來說,當初可能是為了計酬所留,同時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責任;對特殊的圖書,如佛經(jīng)、佛像等來說,可能是為了積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這些名字雖然都很簡單,但是,因為一個人的技藝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再參以記名,就很容易區(qū)別;同時,一個人的藝齡,如果從二十歲開始計算的話,一般的大約不會超過五十年,或者說,大體應在四十年左右。這樣,我們憑藉刻工這兩方面的因素,就不難從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論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大體刊刻時間。這對辨別偽本亦大有益處。
就目前而論,我國可考的最早刻工是雷延美,他曾于后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為曹元忠雕刻觀世菩薩像,此像上圖下文,末署“匠人雷延美”。原物出敦煌,可惜已被法人伯希和竊走。
由于后世所存宋版書大都是南宋刻本,故關于北宋的刻工所知寥寥,而南宋刻工所知較多。據(jù)日本學者長澤規(guī)矩也據(jù)日藏宋版書一百三十種統(tǒng)計,計有刻工一千七百人,除去只署姓,或只署名而無姓者,共一千三百人。我國學者張秀民先生,致力于我國古代出版史的研究,于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中國印刷史》這部巨著。他說:“筆者據(jù)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三百五十五種,及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寧波天一閣所藏宋本數(shù)十種,又找出約七百人,其中大部分可補長澤氏之不足。因宋本蝴蝶裝,許多姓名被黏在板心內(nèi),不易看出,所以數(shù)字不全。若加入《磧砂藏》中刻經(jīng)人孫仁等四百二十三人,宋刻工總數(shù)可考者近三千人,只存十一于千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