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叛逆,就喜歡不聽父母的話。但事實上,孩子并不會突然變“壞”,更不會蠻不講理,恰恰相反,青春期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渴望獨立的同時也很需要于父母的引導和建議。所謂“叛逆”,很可能是父母在孩子渴望獨立的時候給予了過多的干涉。
心理學家阿德勒(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2015)認為:基本上一切人際沖突都起因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家庭中也是如此。
就拿學習來說吧,很多父母喜歡命令孩子學習,把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小孩”相比,經(jīng)常“唯分數(shù)論”,只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好壞優(yōu)劣,認為孩子的很多興趣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yè)”,結果自己的苦口婆心不僅沒有得到孩子的體諒,反而引起了孩子對父母的不耐煩,讓親子關系更加僵化。
親子關系僵化是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這樣的親子關系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的結果。
過多地干涉甚至掌控孩子的生活,其實是把孩子的課題當作了自己的課題。凡事都替孩子做決定,認為嚴格管教孩子、替孩子規(guī)劃好一切才是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職責,但實則不然。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倘若父母想讓自己和孩子都過得輕松自在,那就要試著把孩子的課題還給他們,讓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生活。
也許會有家長疑惑: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不負責任嗎?這和放養(yǎng)式教育有什么區(qū)別?對于這個問題,阿德勒如此回答:“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馬喝水?!?nbsp;
究竟是誰的課題?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容易把孩子的課題誤認為是自己的課題:命令孩子學習、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雖然初心是“為了孩子好”,但拽著孩子的線太緊,親子之間的沖突也就很難避免。
那么該如何來辨別一件事情究竟是誰的課題呢?
阿德勒說,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就可以辨別出這是誰的課題。再來接著說說學習這件事兒,孩子不學習,孩子最終會受到同輩壓力、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沒能引導和幫助孩子好好學習,家長最終會感到后悔、受挫、內(nèi)疚......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引導和幫助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課題。
演員黃磊和妻子教育女兒的方式別具一格。黃磊夫婦的女兒多多曾因染發(fā)、打耳洞的一組圖片登上微博熱搜,這一系列中學時代不被允許的和接受的行為引發(fā)了熱議,而黃磊夫婦的教育方式也成為了討論熱點。
黃磊曾在采訪中表示:“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黃磊夫婦把女兒看作獨立的個體,所以不會強加給她自己的意愿,他們選擇尊重多多在每個年齡段的好奇心,并給予適當引導,讓她可以更加主動和自由地成長。
反觀多多的表現(xiàn),毫無疑問,黃磊夫婦是成功的:活潑自信的性格,熱愛運動,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自己做飯,能用英語跟國外導演同臺交流……由此可見,黃磊的教育是阿德勒理論的有力佐證。這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的基礎,應當是將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并給予尊重。尊重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父母進行“課題分離”的過程。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格外渴望像大人一樣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雖然ta們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更缺乏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但誰不是一路摸著石頭過河磕磕絆絆地走過來的呢?建議家長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日常的親子相處中,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給與孩子一定的空間,把孩子當朋友一樣來尊重,從自身做起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相信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就指日可期。
(1)總要放手,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適當放權是家長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的重要手段。逐漸將選擇的權利交到孩子的手中,培養(yǎng)孩子獨立做出生活決策的能力,只是在孩子向自己求助或者孩子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向孩子伸以援手。
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同時也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如果總是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不僅不利于孩子自身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可能會引發(fā)孩子的抵觸情緒。讓孩子自主選擇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只有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責任和承擔。
(2)換位思考,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
大人不喜歡被別人說教,就像孩子不喜歡聽到“你才多大,你懂什么”這種話;大人也不喜歡被道德綁架,就像孩子不想被“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束縛??;大人們受不了老板天天追問業(yè)績,逼迫自己讓事業(yè)高于生活,就像孩子受不了父母用學習打壓興趣:“你還有心思做這些事?作業(yè)做完了嗎?考試考了幾分?”。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就要用對待一個獨立個體的思維來對待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3)用建議代替命令,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使用命令的口吻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主權受到了損害。即使孩子本來是想這么做,但因為父母的口吻,也不再愿意去做,因為這樣會讓原本是自己主動要做一件事情變成了服從父母的命令。因此,嘗試將“你應該”“你必須”改成“要不要”“好不好”“怎么樣”,通過建議的口吻來表達你對孩子的關心和訴求,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4)言傳身教,做孩子學習的榜樣
“行”往往比“言”更加有力。如果父母教給孩子一個道理,卻連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可能會由此反駁“你怎么不這樣?”,自然道理也就沒有了說服力。除此之外,假如說教的態(tài)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內(nèi)容又是老生常談,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將其看作“嘮嘮叨叨”“喋喋不休”,因此身體力行地以身作則,能更好地給孩子傳遞正向信息,同時也能夠提升家長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和威望值。
(5)平等相處,讓孩子告別叛逆
教育專家董進宇曾說:“理想中的親子關系應該像朋友那樣自信,互相關心,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到至高的位置?!?/strong>
叛逆是孩子青春期非常正常的一種表現(xiàn),因為他們正在為“成為自我”做著巨大努力。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要將孩子看作獨立的人,把他們放在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給予孩子更多地信任,相信孩子并非故意蠻不講理,“叛逆”造成的親子問題終將在平等的日常相處中逐漸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