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是個典型的“中年油膩男”,52歲,公司高管,工作繁忙,飲食卻豐富豪放,油炸、紅肉、宵夜都不在話下。每次體檢時,血脂總是稍微高一點點,他都敷衍自己說:“沒癥狀沒大事,血脂高點不就是正常的嗎?”
直到去年冬天的一次體檢,陳先生的膽固醇和壞膽固醇(LDL)數(shù)值較以前大幅升高,他的主治醫(yī)生鄭重地說:“陳先生,你的血脂管理得抓緊,否則心血管風險非常大?!北粐樀貌铧c戒掉油鹽,可是堅持沒幾天就放棄了,因為覺得“活著就是要享受嘛”。
然而幾個月后,一次突發(fā)胸痛,把他緊急送進了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必須放支架。推開手術(shù)室門,陳先生在心里默念:“你該早點重視我呀,血脂那點小數(shù)字,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個故事,在千千萬萬個中年人的生活中不停上演。血脂,作為心血管風險的重要指標,被廣大人群忽略、誤解或過度恐懼。最近,武漢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一項大數(shù)據(jù)研究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血脂管理不該走極端,而是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理想?yún)^(qū)間”,在這個區(qū)間內(nèi),既不必緊張焦慮,也不必盲目放縱。
血脂,顧名思義,就是血液中的脂類物質(zhì),主要包括:
很多人在聽到“膽固醇”時,直接聯(lián)想到它是“致病魔王”,殊不知它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zhì)。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是合成維生素D、性激素和膽汁酸的原料。人體肝臟每日合成膽固醇約800-1000毫克,遠不止從食物中攝入的量。
武漢大學張教授團隊通過跟蹤10000多名35至75歲中國成年人的健康數(shù)據(jù),長達5年,得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
換句話說,達到這個范圍,就算血脂稍微偏高,也不必過度焦慮。
更令人意外的是,血脂過低也存在風險!研究顯示,總膽固醇低于3.1 mmol/L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可能面臨神經(jīng)功能受損、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因此,無需刻意壓低膽固醇到極限。
當今很多人對血脂異常反應過激,導致一系列不健康行為:
我們常常忽視,血脂異常是慢性累積的過程,它和我們的飲食、運動、作息、情緒息息相關。
武大研究者建議,血脂管理是一場“長線作戰(zhàn)”,而非一時緊急狀態(tài)。保持日常生活規(guī)律,適度飲食和運動,這才是正確之路。
劉先生,58歲,是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他血脂一直輕微偏高,但“沒癥狀,不需要管”的想法讓他從不干預。工作日常常大魚大肉,煙酒不斷。
終于去年年初,一次突發(fā)胸痛把他送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廣泛斑塊堵塞,進行緊急支架植入。醫(yī)生嚴肅告誡:如果早點控制血脂,嚴重狹窄可能避免。
劉先生陷入自責和焦慮,“我一直把血脂當'數(shù)字游戲’,沒想到它能這么疼痛地砸向我?!?/span>
醫(yī)生告訴他,從現(xiàn)在開始,每日藥物調(diào)整,加上合理飲食和鍛煉,血脂控制對預防第二次心梗非常關鍵。
劉先生表示,經(jīng)歷后才懂健康的重要,他也試聽了武漢大學研究關于“血脂理想?yún)^(qū)間”的講座,覺得釋然許多。終于明白:血脂不是敵人,而是需要長期管理的朋友。
血脂指標 | 理想范圍(mmol/L) | 備注 |
總膽固醇(TC) | 3.1 - 5.2 | 低于3.1反而風險增加 |
低密度脂蛋白(LDL) | ≤3.4 | 有冠心病者需控制到1.8以下 |
過度降脂,尤其是無臨床基礎的極端飲食控制,反而可能使身體能量供給不足,免疫能力下降。
中國歷代名醫(yī)講究“治未病”,強調(diào)生命平衡和生活規(guī)律。清朝名醫(yī)張璐曾言:“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边@與現(xiàn)代均衡飲食理念不謀而合。
將傳統(tǒng)智慧融入血脂管理,不盲目節(jié)制,也不任性放縱,是當前最健康務實的選擇。
血脂管理是個“慢功夫”,需要持久堅持與科學方法:
武漢大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解開了一個誤區(qū):“血脂越低越好”絕非定律。健康的“理想?yún)^(qū)間”告訴我們:適度,才是最好的生活態(tài)度。
回望陳先生和劉先生的故事,全家都深切體會到健康的脆弱與寶貴。家屬們一致提醒:
你是否也有過“血脂只是數(shù)字”的想法?你所在的家庭或朋友圈,是否有同志在血脂管理上犯過類似的錯誤?面對“血脂理想?yún)^(qū)間”,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經(jīng)驗,讓我們一起用科學和智慧守護健康,過上該吃吃該睡睡的美好生活!
健康生活,從科學認識開始。期待你的留言和互動,一起攜手遠離血脂困擾,擁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