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字晉王羲之被尊為書圣已絳,天下學書之人莫不以二王尊尚,可以說書法史上每一位大家都可以說師出二王,學行書必臨摹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學王羲之草書必以《十七帖》為宗。然而二王距今已久,真跡不傳,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傳世摹本、碑拓,探尋魏晉時代的筆法與精神,成為當代每一位書法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當代二王書風領(lǐng)軍人物張旭光一個觀點,經(jīng)過對王羲之書風不懈的探索、研究,得出一個重要觀點,學王羲之行書不再以《蘭亭序》為宗,而是另辟蹊徑,以王羲之另一個經(jīng)典法帖《圣教序》為宗。
張旭光被譽為當代王羲之,是當今書壇二王書風領(lǐng)軍人物,這一個觀點,打破了千百年書法史上的一個常規(guī)。
張旭光先生認為,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酒后心情極其放松的狀態(tài)下書寫的,并不適合行書初學者,原因有三:第一,蘭亭序用筆靈活性、多樣,多為神來之筆;第二,蘭亭序書寫速度也比較快,初學者難以掌握;第三,蘭亭序存世版本多,都是臨本或摹本,難以確定哪個版本是正宗,即便是馮承素版也是唐人摹本。.
《蘭亭序》局部,這是超自然書寫,點畫變化多端的筆法很難臨摹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簡稱《圣教序》
第一點 ,《圣教序》是懷仁借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搜天下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是最接近王羲之書體特色,故為世所重。
第二點, 因為是集王羲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nèi),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
第三點,易于放大,由于集字是真跡,即便是放大尺寸業(yè)不失真。初學者可以先放大尺寸,仔細揣摩每個字的筆意,逐步縮小到原大,體會書寫時用腕、用肘及用臂的結(jié)合。
第四點, 因《圣教序》是集字,排列而理性,各個獨立,便于初學;因是刻石,線條速度較慢,書寫比較從容,易于學習;
第五點, 資源豐富,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則王羲之的行書筆法、部首、結(jié)構(gòu)等要素盡矣;《圣教序》是一長篇美文,讀懂了,提高文學水平,亦可領(lǐng)會哲理、佛意,提高素質(zhì)。
第六點,《圣教序》是集字,完全可以說《圣教序》是古今最成功的集字,雖然是從不同風格的作品中集字,但全篇風格能夠基本統(tǒng)一,可見懷仁寫了巨大的功夫。這就意味著,把《圣教序》爛熟于胸,就學到了王羲之的行書的多種風格。
為此,張旭光先生將在教學實踐中,對《圣教序》的臨摹、學習和教學,加以總結(jié)歸類,形成一本完整的教學實錄《行書八講》,本書以《圣教序》為藍本,分八講詳細講解了《圣教序》的學習方法。
《行書八講》
張旭光《行書八講》凝聚了張旭光先生30多年的行草書創(chuàng)作和教學成果,突破性地提出學書可從行書入手,行書從二王入手,二王行書由《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的觀點,對傳世行書經(jīng)典《集王羲之圣教序》,做了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細致的解析。
《行書八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適合書法專業(yè)人士又適合書法初學者。該書首次詳細披露了張先生獨家的“分析比較法”,行書的“閉合性規(guī)律”,“創(chuàng)作三段論”等獨門秘笈,可以讓學書者深入書法的內(nèi)部,真正掌握書法語言,從而不再囿于臨摹的泥潭而無法創(chuàng)作。
歐陽中石
當代書壇著名教育家歐陽中石行書極力推薦《行書八講》,歐陽中石行書說,《行書八講》這部書匯聚了張旭光幾十年的心血、經(jīng)驗和才情,再加上作者本身行草書創(chuàng)作水平高,長期擔任國家級大展的評委,是中青年書家中的領(lǐng)軍人物,為當代書壇所公認。因此,他的體會和經(jīng)驗管用、可信,值得重視和推廣。
書中提出了獨到、睿智的個人觀點打破了千百年來形成的學王羲之行書必臨摹《蘭亭序》的定式,為當代書壇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本書扉頁有張旭光行書親筆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