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功赫赫的拓跋燾
公元422年,北魏王朝明元帝立拓跋燾為太子,命其監(jiān)國,。明元帝為長壽成仙而長期服用寒食散,以至毒性慢慢發(fā)作,于423年十一月英年早逝。15歲的太子拓跋燾順利繼位,成為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為太武帝。拓跋燾顯示出了非凡的英雄氣質。他接帝位后,雄心勃勃,銳意武功,開辟了馴馬基地,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隊伍。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來如疾風,去如閃電,所向披靡,號稱??“草原風暴??”。
北方的柔然可汗趁北魏明元帝去世,欺負新即位的北魏皇帝拓跋燾年少,出動六萬鐵騎入塞,大軍一舉攻入北魏故都盛樂,北魏都城平城告急。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年僅十六歲的拓跋燾反而有些興奮,沒用朝堂大臣們廷議些什么,直接披上鎧甲,率領數量不多的京師禁衛(wèi)軍開向了前線。
其實,拓跋燾并非年輕氣盛,而是胸有成竹,早在他十二歲那年,拓跋燾便遠赴河套保衛(wèi)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一個小孩子竟然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這時年僅16歲的拓跋燾親自帶兵北上抗擊,拓跋燾一反父輩對北方強敵作戰(zhàn)時小心謹慎的戰(zhàn)術風格,率部直撲柔然可汗中軍,由于雙方實力懸殊,竟然被柔然軍團團包圍了50余圈。北魏的士兵看到對方強大,軍心大亂,而拓跋燾卻神情自若,臨危不亂,奮勇殺敵,北魏將士們受到主帥的鼓舞,開始積極拼殺,并射殺了柔然的前鋒,柔然首領見勢不妙,趕緊撤退。拓跋燾指揮隊伍,鍥而不舍地在東至瀚海,西至張掖,北至燕然山,方圓數千里之內,縱橫分兵搜討柔然殘部。
始光四年,拓跋燾指揮北魏軍騎兵進攻夏都統(tǒng)萬城統(tǒng)萬城位于鄂爾多斯草原南部的薩拉烏蘇河畔的沙漠之中,是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首都,俗稱??“白城子??”,這統(tǒng)萬城號稱銅墻鐵壁,堅不可破,是當時最有名的一座城堡。騎兵攻城?拓跋燾開了個曠古戰(zhàn)例。拓跋燾親自率大軍直逼夏國都城統(tǒng)萬城。太武帝卻并沒有直接攻城,而是把大部隊隱蔽起來,派出少量騎兵去城外騷擾。赫連昌不知是計,便打開城門率3萬騎兵出城攻擊。拓跋燾一面指揮騎兵誘敵追討,一面指揮大軍從另一側進攻,夏軍大亂,赫連昌來不及回城便逃走了。拓跋燾搶先奪下城門,進而攻下統(tǒng)萬城,大夏滅亡。這一仗打的很神速,可稱得上是計取與強攻的范例,大大長了北魏將士的士氣,威震周邊各國。
結束16國之亂
南方的劉宋王朝看到北魏日漸強大,統(tǒng)率10萬大軍北伐,以收復河南的失地。待到冬季來臨,黃河封凍,拓跋燾調動40萬大軍,分六路越過黃河后突破防線南進。北魏的軍隊是訓練有素的精銳騎兵,宋軍卻多是步兵,根本抵擋不住北魏騎兵的沖擊。這樣,劉宋的軍隊慘遭重創(chuàng)無功而返,北魏又全部收回了河南之地。接著,拓跋燾意在統(tǒng)一北方,又把兵鋒指向了北燕。拓跋燾便親率三路大軍進攻北燕。北燕原太子馮崇以及馮朗和馮邈兄弟三人對北燕無望,便割地投降了北魏。之后,北燕都城龍城被圍,馮文通只得攜帶太子投奔高句麗,不久卻被高句麗誅殺,北燕滅亡。接著,拓跋燾又馬不停蹄地向匈奴人在故藏建都的北涼進軍。先后攻滅了西涼和南涼等諸國,擁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等諸郡大片領土,成為河西走廊最強大的一支勢力。西域的一些國家也都向他稱臣納貢。拓跋燾大軍進入河西走廊,并把北涼的都城故藏團團圍住,將士們奮勇攻城,整日里的殺聲震天,沮渠蒙遜看到這種情形,竟因恐懼而亡,其子沮渠牧健無奈率文武官員出城投降,北涼滅亡。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歷時130年的16國之亂,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后來,南面的劉宋王朝又調兵遣將,共計40萬大軍向北出征,結果王玄謨被拓跋燾親自率領的一支鐵騎擊敗。北魏大軍一路向南廝殺,渡過淮河,占領瓜步(今江蘇六合縣),軍旗直接插到了長江邊上。這樣,太武帝拓跋燾把北魏王朝的疆域擴張到最大,東至沿海,西至破拉那(今新疆東),北盡漠北,南達長江,版圖包括了大半個中國。太武帝拓跋燾在位2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飲馬長江的少數民族帝王,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我國的歷史上極為罕見,他每戰(zhàn)均親自帶兵出征,因此,他絕對稱得上是我國古代帝王中少有的常勝將軍。
文教??
拓跋燾本人在生活中樸素節(jié)儉,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在率軍攻破大夏國首都統(tǒng)萬城之后,拓跋燾見夏國皇宮富麗堂皇,不由感慨:??“豎子之國,竟敢如此濫用民力!怎能不滅亡!??”
后來有群臣進諫,希望太武帝能夠重修統(tǒng)萬城,并裝飾北魏宮殿。拓跋燾不以為然,反駁說:??“古人說得好:??'在德不在險。’赫連勃勃造了那么堅固無比的統(tǒng)萬城,最后不還是被朕攻滅國破家亡?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戰(zhàn)場去打仗,而不是發(fā)動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墻。??”
太武帝拓跋燾在執(zhí)政的實踐中,也逐漸認識到,要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不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過宣揚禮、樂、法度來化民。太武帝提出??“偃武修文??”。他提倡儒學,利用漢族知識分子的知識和經驗治國安邦。一次,拓跋燾去河西狩獵,尚書令古弼留守平城。拓跋燾下詔讓古弼將肥壯的馬送給打獵騎兵,但古弼提供的卻全是瘦弱的馬。拓跋燾勃然大怒。古弼的屬下官員惶然恐怖,唯恐自己受牽連被殺。古弼卻說:??“我身為人臣,南方賊寇還未消滅,我把肥壯的馬供軍隊所用,瘦弱的馬供打獵所用,這是為國家做長遠打算,縱然被處死,又有什么關系呢?!??”此事拓跋燾聽說后,感嘆說:??“這樣的臣子,是國家之寶呀。??”賞賜給古弼一套禮服、兩匹馬和十頭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