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宣城孫埠鄉(xiāng)正興村農民挖沙時,發(fā)現1件夔龍紋鉦,同時伴出鼎2件、鬲1件,共計4件器物。此鉦,舞部飾以卷云紋,圓筒狀甬,甬部飾由云紋變形而成的獸面紋,甬無旋,甬中部前后有兩半圓形鈕,封衡,衡飾卷云紋。鼓部中央有一個五邊形突起,鼓兩側飾重環(huán)紋。鉦部飾夔龍紋,作兩兩顧首狀。夔龍張口,卷尾,長角,眼睛凸起,形成四個乳丁。
這件樂器體飾夔龍紋,與中原常見的獸面紋不同,已經發(fā)生了較大變異,其柄較長,上有前后對稱的懸鈕。鐃,不論中原小鐃還是南方大鐃,其基本形制是口上甬下,甬中空而與內腔相通。上海博物館所藏中原系統(tǒng)的亞鐃,圓柱形中空的甬與體部相通,設一凸棱,近似旋,旋上前后兩面有對稱的干。鐸富有特色之處是,甬甚短,平面作方形或長方形,多中空,與內腔相通,用矮方以續(xù)木柄。綜上所述,宣城所出這件樂器,鐃及鐸說不是很妥。這件樂器也有定為“鐘”說,已知出土的鐘基本分為兩種,甬鐘和鈕鐘,其基本形制均呈合瓦形,侈銑,曲于,兩面均有18枚,每面左右側各3排,每排各3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