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不少有名的詩僧,唐朝的皎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范晞文《對床夜語》曾經(jīng)評價道: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嚴羽在《滄浪詩話》種也評價說:釋皎然之詩在唐諸僧之上。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到唐朝詩僧皎然的時候,說了幾個有趣的故事。并且稱贊他雖然是個和尚,但是于儒家經(jīng)典研究很深,作詩的水平居于唐朝一流之列。
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短撇抛觽鳌ぞ硭摹?/p>
這個評價聽起來有點夸張,不過加入我們知道他是謝靈運的后代,是不是會肅然起敬?好比唐朝的智永和尚,知道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后,自然令人不敢小覷。
皎然大約生于天寶年間,而主要活動在大歷、貞元時期。俗姓謝,字清晝,是南朝康樂公謝靈運的十世孫,籍貫吳興(今浙江湖州)。
皎然在文學、儒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F(xiàn)存詩將近500首,不過在詩壇影響更大的,可能是他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了。
皎然的《詩式》對于后人的詩話詞話影響甚大,如晚唐司空圖之二十四詩品、南宋嚴羽之《滄浪詩話》等都受到皎然的影響。唐朝關(guān)于詩歌理論的書籍文章流傳下來的非常少,所以空海和尚的《文鏡秘府論》才顯得彌足珍貴。
《詩式》篇幅不長,但是理解起來頗有難度,相對比較趣的是皎然的“三偷”:
偷語最為鈍賊。如漢定律令,厥罪必書,不應為。 其次偷勢,才巧意精,若無朕跡,蓋詩人偷狐白裘于閫域中之手。吾示賞俊,從其漏網(wǎng)。
皎然舉了一個偷語的詩例:
如陳后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日月光天德」,取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同,下二字義同。
關(guān)于偷意的詩例:
如沈佺期〈酬蘇味道詩〉:「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取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
偷語就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全部或者部分引用。偷意就是同樣的意思,把意象略加修改表達出來。
偷語和偷意都好理解,關(guān)于偷勢有點難理解了:
如王昌齡〈獨游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谷★怠此托悴湃胲娫姟担骸改克蜌w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p>
有人解釋說,偷勢就是模仿別人的結(jié)構(gòu),可以理解為章法的模仿。例如皎然的例子,前兩句都是目、手做出動作,后兩句都是心理活動了,類似于前寫景,后抒情的章法結(jié)構(gòu)。
唐代文言筆記小說集 《因話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數(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
皎然善于作律詩。但是他去拜訪韋應物的時候,覺得韋應物古體詩做得好,擔心自己擅長的詩體和韋應物的不一樣。于是皎然苦思冥想,作了十幾篇古體詩作為見面的禮物,沒想到韋應物很是看不上。
第二天,皎然把自己的舊作(律詩)獻了上去,結(jié)尾韋應物吟詠不絕,大為贊賞。并且告誡皎然說:
你差一點把自己的名聲搞壞了(人設崩塌)。你為什么不把自己擅長的律詩給我呢,卻為了迎合我而給我看你的古體詩?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誰已不是什么都精通的。
皎然對于韋應物的一番話大為嘆服,很欽佩他的鑒賞能力。
老街倒覺得皎然確實有點傻,別人擅長的東西當然就避而遠之,假如自己寫得好豈不是奪了別人的風頭,假如自己寫得不好又被人家瞧不起。
皎然與顏真卿、靈澈、陸羽、女詩人李季蘭等常有往來唱和。大歷年間,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曾經(jīng)擔任湖州刺史,當時茶圣陸羽曾經(jīng)見了一個亭子,以癸丑歲癸卯朔癸亥日落成,顏真卿命名以"三癸",皎然賦詩,時稱"三絕"。
有一次皎然去拜訪好友陸羽,陸羽卻不在家,于是皎然作了一首五言律詩記錄此事《》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陸鴻漸的名字出自《易經(jīng)》:"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于是取名為陸羽,字鴻漸。陸羽雖然也是一個詩人,但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是《茶經(jīng)》三卷,他本人也被稱為茶圣。
明朝楊慎《升庵詩話》評價:
五言律八句不對,太白、浩然集有之,乃是平仄穩(wěn)貼古詩也。僧皎然有《訪陸鴻漸不遇》一首……雖不及李白之雄麗,亦清致可喜。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特別提到過這種八句都不對仗的五律,也是用李白孟浩然的作品舉例子: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稖胬嗽娫挕ぴ婓w》
李白、孟浩然、皎然當然都很擅長作標準的五言律詩,但是為什么又作這種不對仗的五律呢?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解釋說:
(五律)又有通體俱散者,李太白《夜泊牛渚》、孟浩然《晚泊潯陽》、釋皎然《尋陸鴻漸》等章,興到成詩,人力無與;匪垂典則,偶存標格而已。
不為什么,就是詩興來了,管他什么對不對仗呢?不必拘束于條條框框.....
俞陛云先《詩境淺說》解釋的更深入些:
此詩曉暢,無待淺說,四十字振筆寫成,清空如活。唐人五律間有此格,李白《牛渚夜泊》詩亦然。
作詩者于聲律對偶之馀,偶效為之,以暢其氣,如五侯鯖饌,雜以蔬筍烹芼。別有雋味;苦多作,則流于空滑。
詩人偶爾為之,以通暢其氣脈。好比吃慣了滿漢全席,吃點咸菜窩頭,別有一番滋味。但是不要多做這類不對仗的五律,做多了顯得空滑太隨意。
這首詩本身很好理解,如同家常語一般,只有幾處特別解釋一下。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首句“移家”表示陸羽剛搬家,詞句用來點題中的“尋”字。帶郭,背靠城墻不遠。陸羽新家有野路通到山村。頷聯(lián)十個字寫了“籬邊菊未開”,近種,用得好,這是陸羽的痕跡,“尋”得一個結(jié)果。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敲門時連狗也不見了(估計跟著主人入山了),西鄰說陸羽進山,一般黃昏時才回來。
后來年輕一些的賈島,把這首詩的詩意濃縮成了20個字: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皎然傳世的400多首詩種,古風和格律詩差不多各占一半。從韋應物的反應來看,大家對于他的律詩評價略高于他的古體詩。
皎然的生卒年沒有詳細記錄,據(jù)《宋高僧傳》記載,元和四年時(813年),范傳正和靈澈大師路過皎然故居時,二人瞻仰遺容,題了一首絕句紀念這位詩僧:
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客,共吟佳句一焚香。
結(jié)束時,老街按照慣例作五律一首為習作:
故交昨有信,邀我入山家。掩徑竹猶翠,穿籬菊未花。
新樽嘗綠蟻,霜發(fā)羨桑麻。黃犬亭邊臥,疏煙日影斜。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