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
1.給加點(diǎn)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鉗制(qián) 撮合(cuō)
偏pì(僻) 欺侮(wǔ)
寬慰(wèi)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o) 囑咐(fù)
鳧水(fú) 潺潺(chán)
踴躍(yǒng) yì立(屹)
家juàn(眷) 皎潔(jiǎo)
搖櫓(lǔ) 蘊(yùn)藻(yùn)
船jí(楫) 酒盞(zhǎn)
糜子(méi) 眼眶(kuàng)
瞳仁(tóng) 亢奮(kàng)
huì暗(晦) 束縛(fù)
jī絆(羈) 冗雜(rǒng)
嚴(yán)jùn(峻) 震hàn(撼)
磅礴(páng)(bó) 輻射(fú)
戛然而止(jiá) 驀然(mò)
爭訟(sòng) wò旋(斡)
靜穆(mù) 悵惘(chàng)(wǎng)
鏘然(qiāng) tuì色(褪)
燎原(liáo) méng發(fā)(萌)
翩然(piān) yùn育(孕)
農(nóng)諺(yàn) 銷聲匿跡(nì)
骨gé(骼) 流逝(shì)
褶皺(zhě) huì星(彗)
隕石(yǔn) 追溯(sù)
天衣無縫(fèng) 霧ǎi(靄)
緘默(jiān) 遷xǐ(徙)
狩獵(shòu) 凋零(diāo)
枯zào(燥) 彌漫(mí)
腐shí(蝕) 砂礫(lì)
山麓(lù) 溝壑(hè)
帷mù(幕) 卑劣(liè)
誣蔑(wū)(miè) tú殺(屠)
悲fèn(憤) 錘擊(chuí)
恐bù(怖) 卑鄙(bǐ)
賦yǔ(予) 挑撥離間(bō)
瞭望(liào) miǎn懷(緬)
彷徨(páng)(huáng) 抉擇(jué)
阻礙(ài) qū勢(趨)
墮落(duò) gāo藥(膏)
狡biàn(辯) 陽奉陰違(wéi)
強(qiáng)詞奪理(qiǎng) 浩劫(jié)
襁褓(qiǎng)(bǎo) 縈繞(yíng)
絢麗(xuàn) 枷鎖(jiā)
拙劣(zhuō) 奠定(diàn)
相輔相成(fǔ) 鑄造(zhù)
告jiè(誡) 推搡(sǎng)
霎時(shà) 馳騁(chěng)
漩渦(xuàn) 寒噤(jìn)
迂回(yū)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棱角(léng)
驟然(zhòu) qián誠(虔)
蠕動(rú) 懈dài(怠)
dūn實(shí)(敦) 蜿蜒(wān)(yán)
衰竭(jié) 演繹(yì)
接踵而至(zhǒng) 腈綸(jīng)
雇傭(gù) yì日(翌)
穹頂(qióng) liáo繞(繚)
嫵媚(wǔ)(mèi) 浮zào(躁)
顛簸(diān)(bǒ) 紛至沓來(tà)
水閘(zhá) 蘸醬(zhàn)
xuān嘩(喧) 矗立(chù)
fěi翠(翡) 眺望(tiào)
碩大(shuò)
2.給多音字注音。
行輩(háng) 歸省(xǐng) 閉塞(sè)
連翹(qiáo) 漂移(piāo) 兩棲(qī)
劫難(nàn) 龜裂(jūn) 蠻橫(hèng)
蒼勁(jìng)
3.改正短語中的錯別字。
人情事故(世) ??菔癁E(爛) 格物治知(致)
不知所錯(措) 不修邊副(幅) 分蹦離析(崩)
暴風(fēng)聚雨(驟) 振耳欲聾(震) 風(fēng)云變幼(幻)
穿流不息(川) 輕歌慢舞(曼) 名幅其實(shí)(副)
目炫神迷(眩)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顧。
(1)《社戲》——《吶喊》——魯迅的短篇小說集
(2)《回延安》——賀敬之(作者)
(3)《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dú)庀髮W(xué)家、地理學(xué)家
(4)《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阿西莫夫——美國(國籍)——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
(5)《最后一次講演》——聞一多——詩人、學(xué)者
(6)《應(yīng)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xué)家——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
(7)《登勃朗峰》——馬克·吐溫——美國(國籍)——《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fèi)恩歷險記》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知識梳理】
一、重點(diǎn)詞語
1.通假字
便要還家 “要”同“邀”,邀請
2.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 (古義:新鮮美好 今義: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 (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今義:似乎,好像)
(3)豁然開朗 (古義:開闊敞亮 今義: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4)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yùn)輸和郵電業(yè)的總稱)
(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6)無論魏晉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
(7)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不值得,不必 今義:不夠,不充足)
4.一詞多義
(1)中其中往來種作 里面(
中無雜樹 中間
)
(2)舍屋舍儼然 房屋(
便舍船 舍棄,拋開
)
(3)聞村中聞有此人 聽說(
雞犬相聞 聽見
)
(4)尋尋病終 隨即,不久(
尋向所志 尋找
)
(5)遂后遂無問津者 于是,就(
遂迷 終于
)
4.詞類活用
(1)欲窮其林 形容詞作動詞,盡
(2)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作動詞,對……感到驚異
(3)復(fù)前行 名詞作狀語,向前、往前
(4)處處志之 名詞作動詞,做標(biāo)記
5.重點(diǎn)實(shí)詞
(1)緣溪行 緣:沿著,順著
(2)落英繽紛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3)才通人 才:僅僅、只
(4)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5)屋舍儼然 儼然:整齊的樣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屬 屬:類
(7)阡陌交通 阡陌:田間小路
(8)悉如外人 悉:全,都
(9)黃發(fā)垂髫 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特征,用來指老人
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
(10)乃大驚 乃:于是,就
(11)具答之 具:詳細(xì)
(12)咸來問訊 咸:全,都
(10)遂與外人間隔
遂:于是、就
間隔:隔絕、不通音訊
(1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具言:詳細(xì)地說出
(12)皆嘆惋 嘆惋:感嘆
(13)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延:邀請
(14)此中人語云 語:告訴
(15)便扶向路 扶:沿著、順著
向:先前的
(16)及郡下 及:到
(17)詣太守 詣:拜訪
(18)欣然規(guī)往 規(guī):計劃,打算
(19)未果 未果:沒有實(shí)現(xiàn)
(20)后遂無問津者 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6.文言虛詞
(1)之聞之,欣然規(guī)往 代詞,“這件事”(
處處志之 語氣助詞,不譯
)
(2)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wèi,介詞,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 wèi,介詞,對,向
)
(3)其既出,得其船 他的,指漁人的(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他,指代漁人
)
(4)不復(fù)出焉 兼詞,從這里。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
二、重點(diǎn)句子翻譯
(1)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dá)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
(2)初極狹,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野、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4)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
(6)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村里人囑咐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8)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
三、問題探究
1.請用簡潔的文字補(bǔ)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
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jìn)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復(fù)尋(迷失)桃花源
2.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樣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鄙顖鼍埃骸捌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3.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人聽了之后為什么“皆嘆惋”?
為世外的戰(zhàn)亂紛爭而嘆惋,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嘆惋。
4.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與外界有過多接觸,希望可以保持平靜的生活;設(shè)置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5.文中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村中人”熱情好客?
(1)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2)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如此”是代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①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②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狀;③歸途中做標(biāo)記的事。
7.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現(xiàn)在哪里?(用自己的話概括)
示例:美麗富足、和平安定、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fēng)淳樸、熱情好客。
8.離開桃花源時漁人“處處志之”,再來尋找的人卻“不復(fù)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這樣寫是暗示桃花源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顯得亦真亦幻,給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9.本文中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的“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都描寫了老人與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桃花源記》用桃花源民風(fēng)表達(dá)了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對黑暗現(xiàn)實(shí)的不滿”)?!蹲砦掏び洝酚谩俺顺鲇巍眻鼍凹耐辛俗髡摺芭c民同樂”的政治情懷。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shí)生活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