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據(jù)于建構性與認同性的神圣敘事,而神話史是神話學觀念的呈現(xiàn)與民族文化的認同建構的實踐,它是學術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近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神話發(fā)展史》取得了系列成果。該項目研究認為,神話是據(jù)于建構性與認同性的神圣敘事,而神話史是神話學觀念的呈現(xiàn)與民族文化的認同建構的實踐,它是學術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20世紀初,“神話”概念從日本傳入中國,學者通過內(nèi)涵分析、對象指認、框架設置及學科屬性確認等,奠定了中國神話學的基本格局。至20世紀30年代期間,隨著神話學與民俗學、人類學及民間文學的相關性日益加深,神話學不斷在中國學術話語體系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神話研究在近20年來發(fā)展較快,與之前相比,該研究從單一的文學研究向文化研究轉(zhuǎn)變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對神話史的研究相對薄弱?!鄙虾I鐣茖W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說,“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神話研究沒有呈現(xiàn)西方學術那樣的體系化模式;另一方面,對一些概念的界定,學界仍存在一定分歧,這也制約了神話史研究的發(fā)展?!?/p>
其實,梁啟超早就提出了要將神話史和風俗史結合起來,做成一部兼顧二者的著作的主張,并將神話史列入專門史范疇。由于中國神話歷史的早期探索主要是借助西方神話學理論框架形成的,且多局限于原始神話階段,這導致迄今只有20世紀80年代袁珂先生的《中國神話史》一部作品出版。
該項目主持、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20世紀后期及新世紀我國的神話研究百花齊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遺憾的是,對神話歷史研究涉及甚少。研究者拘泥于“神話是原始社會產(chǎn)物”的老舊觀念,往往認為中國就那么幾個神話故事,這些阻礙了中國神話研究的腳步。
田兆元說:“將神話定義為‘據(jù)于建構性與認同性的神圣敘事’,彰顯了此次項目研究開展的目的?!?/p>
該課題提出,神話史書寫要具備兩個維度:一個是人文的維度,即人文的建構;另一個是學術的維度,即神話學學科的建構?!罢n題選擇的書寫對象,既是對于神話的重塑,也是民族文化建構的人文之舉。課題敘述的中國神話關于民族精神建構的歷史過程,同樣是對當今中國社會人文精神的建構?!碧镎自f,“將中華民族的建構發(fā)展與神話的發(fā)展密切結合,是此次課題的顯著特點。”
“從當下的信仰與民俗尋找古老的神話依據(jù),是該課題的又一大特點?!碧镎自f,從民俗學視角研究神話,不僅提出了民俗節(jié)日神話的概念,而且將流傳數(shù)千年的古老神話與當下民俗社會生活結合,拓展了研究視野。
此外,課題提出了主流神話即共同神話與各民族神話兩個概念,深度剖析了二者的異同。田兆元認為,這兩個概念的闡述,對于解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構成具有獨特學術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憲昭認為,把中國神話看成一個帶有民族性的文化現(xiàn)象,從歷史的記載梳理其文化學術史,還是有必要的。
“中國神話發(fā)展史是中國神話研究的開拓性課題。”田兆元說,該課題是對百年中國神話歷史研究的總結,在為神話學發(fā)展提供理論資源和方法論支持的同時,推動新世紀的神話學研究發(fā)展,從而促進人文學科相關領域的發(fā)展。
(編輯: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