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沈母,患寒熱痰喘,浼其婿毛君延余診視。先有一名醫(yī)在座,執(zhí)筆沉吟曰:大汗不止,陽將亡矣。奈何?非參、附、熟地、干姜不可。書方而去。
余至不與通姓名,俟其去乃入,診脈洪大,手足不冷,喘汗淋漓。
余顧毛君曰:急買浮麥半合,大棗七枚,煮湯飲之可也。如法服而汗頓止,乃為立消痰降火之方二劑而安。
蓋亡陽亡陰,相似而實(shí)不同。一則脈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潤(rùn)。一則脈洪,汗熱不粘,手足溫和而舌干。
但亡陰不止,陽從汗出,元?dú)馍⒚?,即為亡陽。然?dāng)亡陰之時(shí),陽氣方熾,不可即用陽藥,宜收斂其陽氣,不可不知也。亡陰之藥宜涼,亡陽之藥宜熱,一或相反,無不立斃。
標(biāo)本先后之間,辨在毫發(fā),乃舉世更無知者,故動(dòng)輒相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