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在詩人的筆下是寧靜的、溫暖的……一縷炊煙隨風(fēng)起,萬般滋味上心頭。
小時候在村口玩耍,玩到興起時,常會忘記時間,但只要看見自家房頂上冒起炊煙,就知道母親在做飯,該回家了。
那時的爐子是磚砌的,方方正正,中間一個碗口粗的爐筒。父親壘爐子時會在靠墻的那頭,嵌進去一個瓦罐,用來溫水,既能做飯也能洗碗,另一邊則挖一個方形洞,里面經(jīng)常熥著紅薯和饅頭,那是我們兄妹三人的“零食”。
爐子燒的是煤泥——煤和土的混合物。和煤泥是我和哥哥放學(xué)后的主要工作,這可是一份技術(shù)活——煤多土少,浪費煤不說,還容易煉爐,煤泥燃燒時“粘”成一個疙瘩,火镩都捅不開;煤少土多,不起火,做不熟飯。經(jīng)過反復(fù)試驗,我和哥哥和的煤泥深得父親贊許。白天需要做飯,要起火還不能煉爐,一鐵鍬煤配兩鐵鍬半土;晚上需要燜火,要求耐燒,就多加半鐵鍬土。
爐子的煙囪是一節(jié)一節(jié)鐵皮煙筒套接起來的,最下節(jié)成喇叭形,帶著把手,方便移動。平時做飯需要先把燜著的火捅開,并立即蓋上煙囪抽幾分鐘,這樣既能把煙塵抽走,又加快了煤泥燃燒,使火迅速旺起來。
冬天,不僅要靠爐火做飯,還靠它取暖。在外邊玩耍回來后,不僅會把凍得通紅的小手捂在爐壁上,還會將雪濕的棉鞋放到爐子上烤。晚上,我們兄妹三人總會讓奶奶給我們講故事,父親則坐在爐子邊給我們烤花生或紅薯,母親總低頭為我們做著棉衣棉鞋。彼時,那搖曳著的爐火,帶給我們一屋子暖暖的幸福。
上了初中,每次放學(xué)回家,都會遠遠望向自家屋頂?shù)姆较?,只要看到炊煙升起,心底總有一股莫名的喜悅。猛跑幾步,向家沖去,進門的那一聲“娘——”讓人無比踏實。
后來,磚爐換成大鐵爐,家里安了暖氣,豎起了更高的煙囪。那時我離家求學(xué),最近的班車在四公里外的鄉(xiāng)鎮(zhèn),每次回家都得步行好長時間。有次汽車晚點,下車時天已經(jīng)全黑了,一個人獨自走在路上總感覺有些害怕,便注視著家的方向大步向前跑,像尋找著什么似的。
臨近村邊,一縷煙夾著點點星火躥上了天空。一定是母親捅開火,準備給我做飯了,我這樣想著。那一刻,炊煙似港灣,溫暖的讓人想流淚。
如今,村里通了天然氣,沒了火爐,更沒了炊煙。但每次回家還是習(xí)慣性地望向家里的屋頂。母親業(yè)已早早站在門口,等著我回來。那皺紋白發(fā)里的笑容,似一縷炊煙升起,帶給我無限的溫暖。
作者:李勝國
編輯:@讀書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