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自殺事件是二十世紀(jì)最令人震驚的內(nèi)在事件。
于是,我們看到了王國維(1877-1927年)、老舍1899-1966年)、海子(1964-1989年)、三毛(1943-1991年)的人生,先后以自盡收場。
他們都是純真而善良的人,但這個社會遠(yuǎn)不如想象中的溫柔。他們在這個社會掙扎,既被它供養(yǎng),又被它傷害。
1、王國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xiàn)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xué)者,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xué)的開山“。
大多數(shù)人是在《人間詞話》的三境界說知道他的: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至于王國維自殺的原因,可以參照陳寅恪寫給他的墓志銘去了解。
士之讀書治學(xué),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2、老舍 :最大的犧牲時忍辱,最大的忍辱是預(yù)備反抗
老舍,原名舒慶春,人民藝術(shù)家。他的為人和他的文學(xué)一樣,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卻真實得深入人心。
他始終保留著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鐘。生活對他來說,絕不是“活著”就行,更不是“好死不如賴活著”,他無法忍受自己在喪失尊嚴(yán)和體面的境況中。
所以在那個特殊時期,被毒打,被嘲笑,老舍先生只能選擇一個人默默沉入湖底,保留一個文人最后的尊嚴(yán)和氣節(jié)。
他的敏感、理性與通達(dá),使得整段人生更加悲憫,更加大氣。
3、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仿佛是為詩歌而生的,他帶著對詩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詩歌,走入永恒。
海子的詩歌浪漫而美好: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非常敏感的人,當(dāng)這種敏感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融合的適合,靈感來了,問題也來了。
少年海子一直處于矛盾與痛苦之中,但關(guān)于未來依然有溫暖的懷想。他在詩中強調(diào)美好與樂觀,勸人勸世。
但事實上,他也會說: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滴淚水。或許,這才是他最真實最長久的心境。
4、三毛:陪你萬水千山走遍
三毛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喜歡她的文字,喜歡她與荷西美好的愛情。
三毛小時候就想去撒哈拉沙漠住個一年半載,其他人都覺得匪夷所思,荷西卻表示了理所當(dāng)然的支持。
荷西還特意申請了一個在撒哈拉沙漠的工作,因為上班的地方太遠(yuǎn),三毛每天都會在下午兩點半開三個小時的車,冒著沙漠里走沙與龍卷風(fēng)的危險,去接五點半下班的荷西回家。
原本是三毛一個人的撒哈拉計劃,但因為有了荷西的陪伴,竟覺得沙子都是柔軟的,生活也是格外美滿。
六年婚姻生活,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滿滿的都是彼此的愛。
所以在荷西離世之后,三毛大受打擊,再加上本身有些許抑郁的可能,三毛也隨之離開人世。
藝術(shù)因敏銳而偉大,又因敏銳而瘋狂,真是福禍相依。不知該說他們是純真,還是愚蠢?
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但最終都逃不過文人精神世界的坍塌,個人信念的毀滅,這一怪圈。
他們把偉大留在了他們的文字里,把困擾以這種極端的方式消滅掉,直至最后,整個世界歸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