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導覽
青銅器上記歷史,金文應運而生:
記錄戰(zhàn)爭——利簋記著武王伐紂,虢季子白盤記著榮耀戰(zhàn)功;
記錄政事——大盂鼎記著周康王語錄,盠方彝記著西周職官編制,王子午鼎記著施德政于民……
青銅保溫箱,美觀又實用:
吳王夫差鑒照映西施的花容月貌,
曾侯乙銅鑒亮相北京奧運開幕式……
開啟大銅缶盛裝的兩千年前的佳釀,氤氳時間。
聆聽銅編鐘演奏的兩千年后的《東方紅》,響徹太空。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文物佐證史書,史書印證文物,
兩兩相望,千年相守。
商代落幕,周朝上線。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奴隸制國家,也是奴隸社會的最后一個集權(quán)國家,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和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西周首先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后遷至成周(今河南洛陽)等地,最后輾轉(zhuǎn)到犬丘(今陜西西安)。東周則定都成周,分為春秋與戰(zhàn)國兩個時期。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這似乎也為后來的天下分裂埋下了禍根,春秋五霸之后,即是戰(zhàn)國七雄。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問鼎天下。
(鼎本是青銅禮器,在周代的禮制中,唯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的規(guī)格。但是春秋時期楚國強大,楚莊王向周定王詢問祭祀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展露出覬覦野心,由此“問鼎”成為了天下爭霸的代名詞。)
商周時期,青銅器大行其道。有人將商代青銅器與周代青銅器進行比較,商代青銅器的紋飾繁縟密布,獸紋夸張兇怖,具有“獰厲之美”,周代青銅器的紋飾簡潔穩(wěn)重,銘文記載增加,具有“凝重之美”。
周代的青銅器不僅僅是祭祀的禮器,還是生活的實用器,后來還成為權(quán)力的代名詞。然而,青銅器留給今天的更大價值,卻是文物與史書的綜合體,寥寥數(shù)行金文,向我們講述曾經(jīng)的歷史。
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中國書法在歷史文化的推進中,逐漸形成了篆、隸、草、行、楷諸書體,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文字喚醒歷史,過去就不再遙遠。
寫在青銅器上的西周大事記
利記下了“武王伐紂”——利簋
利是這件青銅器的締造者,他官居右史,追隨武王伐商,并在商朝滅亡后第八天得到嘉獎,因此鑄器來祭奠祖先。4行32字鑄于腹內(nèi)的底部,記錄了甲子日早上武王擊敗商軍的歷史。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武王伐紂的故事基本吻合,雙方在牧野決戰(zhàn),最終紂王兵敗自焚,宣告了商朝的覆滅。
簋(音“軌”)是盛放谷物的飯盆,既是實用器,又是禮器。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在云雷紋的襯托下清晰可見上下兩只獸面,圓目怒瞪,獠牙森嚴。
利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 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書籍資料圖)
盂記下了“周康王語錄”——大盂鼎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典型大鼎式樣。外觀比較簡凈,紋飾很少,腿上飾以饕餮紋。
鼎的內(nèi)壁鑄文,19行291字,脈絡清晰,分為三部分:
一是記載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一事,周康王向盂追述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與商人沉湎于酒而亡國的沉痛教訓,應效法先祖,輔佐王室;
二是周康王要求盂幫忙管理軍事,統(tǒng)治人民,并賞賜香酒、禮服、車馬以及奴隸1726個等;
三是盂說明鑄造此鼎,祭祀祖父南公。
此鼎的金文,雖為西周早期文字,但體勢嚴謹,結(jié)字質(zhì)樸,方圓兼?zhèn)洌`動雄壯。大盂鼎在歷史與書法的角度,都是重要的參考文物。
出土后,此鼎曾為左宗棠所有,被轉(zhuǎn)贈給潘祖蔭,后來歷經(jīng)戰(zhàn)亂,又被埋藏于蘇州老家,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潘家后人將其捐給國家,自此在國博安家落戶。
大盂鼎 (公元前994年)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 據(jù)傳陜西省郿縣禮村出土(圖2、3為書籍資料圖)
子白記下了榮耀戰(zhàn)功——虢季子白盤
盤為盥器,在宴前飯后澆水洗手,以盤承之。虢季子白盤擁有碩大的器型、精巧的紋飾、具體的銘文,與散氏盤、毛公鼎合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后兩件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虢季子白盤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青銅盤。長方形的盤形,周身波帶紋,四壁各有一對獸首形耳。最為珍貴的是,在盤底鑄有8行111字銘文,記載了虢季子白在與獫狁(音顯允)的戰(zhàn)爭中獲得勝利,斬首五百,俘虜五十,周王賞賜車馬、弓矢、斧鉞以示嘉獎。虢季子白以此為榮,故而鑄盤。
此盤既是詳實的歷史資料,又是精美的工藝珍品,更是純熟的書法佳作。字體端莊,清麗秀逸,用筆嚴謹,線條流暢,圓轉(zhuǎn)周到,疏密避讓,富于變化。
如此珍貴的國寶,也經(jīng)歷了沉浮漂泊,自出土后,曾經(jīng)淪為太平天國護王府馬廄里的馬槽,也曾經(jīng)因戰(zhàn)亂保護被再次深埋地下,直到和平年代才再見天日,成為國博的座上賓。
虢季子白盤 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高39.5厘米,口長137.2厘米,口寬86.5厘米,重215.3千克 清道光年間陜西寶雞虢川司出土(圖3、4為書籍資料圖)
盠記下了西周職官編制——盠方彝
彝是古代的盛酒器,器蓋是四阿式屋頂形狀,器身是長方形,兩耳如卷起的大象鼻子,周身裝飾云雷紋、窮曲紋、夔龍紋、渦紋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蓋與身上都有的圓形漩渦紋,被猜測是氏族或地域的徽章。
器內(nèi)壁鑄文10行107字,記錄盠是周王的同宗,周王命其掌管司徒、司馬、司空和周六師、殷八師的軍政和屯田事物,并賞賜衣物、玉佩、車馬飾等。盠因此作器,感恩君王,記下榮寵。此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書法等領(lǐng)域都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王子午記下了施德政于民的政績——王子午鼎
王子午,字子庚,其父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王子午是楚莊王第五子,楚康王時任楚國令(相當于宰相)。七件列鼎說明了墓主的身份地位,這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鼎的器型是平底束腰的楚國風格,紋飾大膽夸張,浪漫想象,六條立體怪獸由夔龍盤繞,裝飾技法多元,包括浮雕、立雕、分鑄、榫卯、焊接等。聯(lián)想到楚人的文風,就能預見楚地的藝術(shù)風格必然別具一格。
在內(nèi)壁與底部有銘文14行84字,追思先祖,敘說今世施德政于民政績,教育子孫遵此準則。文辭流暢,語句押韻,銘文以鳥篆書寫,極富裝飾味道,成為書法史上的又一種獨特風格。
兩千多年前的青銅保溫箱
鑒是盛水器,功能非常強大,一可以盛水充當鏡子,二可以洗臉沐浴,三可以盛冰充當冰箱。周王朝有一個官職是凌人,負責管理鑿冰、運冰、藏冰。因此夏季用冰就順理成章了,可見周朝時貴族的生活就已經(jīng)非??季苛?。
鑒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擇兩個最有代表性的鑒來講一講。
鎮(zhèn)酒兼做吳國美人的鏡子——吳王夫差鑒
這面水鏡子可能照見過吳王夫差姐妹的樣貌,也可能映射過夫差寵姬西施的姿容,更可能僅僅是個盛酒的容器,外層的鑒與中間的缶之間有夾層,加上冰,內(nèi)中的缶裝酒,冰鎮(zhèn)的酒更加鮮美可口。
此鑒狀如大缸,兩耳如龍攀附,兩側(cè)瑞獸攀援口沿,似乎準備潛入鑒中。內(nèi)壁有銘文2行13字,記錄了吳王夫差作青銅鑒。
豪華版古冰箱亮相北京奧運——曾侯乙銅鑒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倒計時,2008人同時擊缶計數(shù),是中國青銅器皿在世界舞臺的一次驚艷亮相,也是戰(zhàn)國時代的青銅器的一場時空穿越。這些造型獨特的缶的原型來自于曾侯乙墓。
曾侯乙為何許人也?他是戰(zhàn)國早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大約去世于公元前433年,終年45歲,其墓中出土文物15000件以上,最為震撼的是曾侯乙編鐘,展覽于湖北省博物館。(以后專題介紹)
曾侯乙墓的銅鑒有一對,一個留在湖北省博物館,另一個在國博。銅鑒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外面的方形器物是鑒,內(nèi)部的缶是酒器。在缶的底部設計了三個長方形的榫眼機關(guān),能夠連接固定在鑒上。在鑒里裝冰或盛熱水,就可以對里面的缶起到冷卻或加熱的作用。銅鑒的制作運用了失蠟法結(jié)合范鑄法,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巧思與精工??!
銅冰鑒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曾 長寬均76厘米,高63.6厘米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先秦酒器之王——大銅缶
曾侯乙墓中還有一件重器,就是大銅缶(音否),被尊為“酒器之王”,這是我國先秦時期體量最大的一件缶。
缶可以盛酒或盛水。它既是禮器,也是樂器。據(jù)說在戰(zhàn)國時期的秦趙澠池之會,藺相如曾逼迫秦王擊缶。
此缶不僅體型巨大,而且紋飾繁縟,結(jié)合了渦紋、重環(huán)紋、蟠螭紋、雷紋、蕉葉紋等式樣,古樸時尚,端莊雅致。出土時,其內(nèi)盛裝酒液,這存放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美釀,邀我們來品評一番。
太空《東方紅》源自兩千年前的中國古樂器——銅編鐘
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了這套編鐘演奏的《東方紅》,后來此曲通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在太空播放。兩千年前的編鐘的音樂響徹古今,傳送宇宙。
銅編鐘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楚 編鐘共13件,高度依次為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guān)出土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云獸紋青玉璜
璜為弧形玉器,玉璜為祭祀北方之神的禮器,也有玉璜置于逝者胸腹部位。
此大玉璜為組玉,七塊和田玉連貫起來。在中部雕一神獸,靜臥,回首,周身龍紋與云紋,銅片上顯示饕餮頭形。質(zhì)地瑩潤,雕工細膩,器型較大,為古玉中難得一見。由此玉璜,可以窺見戰(zhàn)國時代的古人很講究生活情趣與審美格調(diào)。
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從禮器逐漸普及為生活中的實用器。然而,由于鐵器的出現(xiàn),青銅時代也漸漸沒落。朝代有更迭,材質(zhì)有更新。
今天,在博物館里的鐘鼎禮樂,呈現(xiàn)給我們商周時期最長青的歷史之樹、最燦爛的文明之花。
打破時間的窠臼,
跨越空間的界限,
歷史用文字編纂記錄,
文明以文物薪火接力。
青銅小百科
1.材料之謎
青銅是在紅銅里加入錫、鉛等而合成的。
為什么選擇青銅來鑄造器物呢?理由有三:一是青銅的熔點比較低,二是青銅的硬度比較大,三是銅溶成液體后呈黏稠狀,不易澆鑄,而加入了錫、鉛之后就變得更具流動性與可塑性。
2.顏色之謎
為什么青銅器的顏色不一樣呢?有深綠、淺綠、泛白甚至黑色等等。其實在鑄造初期,青銅器都是金色的,但由于被埋在地下而生成銅銹,理由有三:一是由于銅、鉛、錫的比例不同,二是由于出土地區(qū)的土壤環(huán)境含有的礦物質(zhì)不同,三是曾經(jīng)打蠟擦拭也會使顏色差異。
3.鑄造之謎
青銅器形制眾多、大小不一、用途各異,都是怎樣鑄造的呢?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有兩種:范鑄法與失蠟法。(可以將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來制作。)
(1)范鑄法主要有四個步驟:首先制模,其次翻范,再次澆鑄,最后冷卻,處理外范內(nèi)范,器成!
(2)失蠟法是讓蠟慢慢流失。模型由黃蠟為原料,澆淋泥漿形成泥殼,涂上耐火材料形成鑄型?;鸺訜岷簏S蠟熔化,形成空腔,再澆鑄青銅液,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