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歪果仁開始學中文,專欄君內心還有些竊喜——終于!我們學外語時付出的辛苦,他們也難逃其中,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啊。
不過話說回來,從小就自然而然被認為學著“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中文”的我們,似乎沒能把這種“語言天賦”發(fā)揚光大,學習外語的時候也會像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什么”意思“能有這么多意思一樣,感到費解。
黃曉明當年唱英文歌時發(fā)音成了“鬧太套”被網友取笑多年;趙麗穎某次廣告時候的一句話英語口語因為發(fā)音不好而被群嘲……
說到語言學習,有些語言學習經驗的我們都知道,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學習母語要困難的多。即便一個成年人完全掌握了外語的語法,也必須時刻小心才不會犯錯,而兒童的語言習得卻毫不費力。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口語部分,因此才會有無所不在的外國口音。
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亨利?基辛格在十幾歲時移民美國,他的英語則保留了十分明顯的德國口音;出生在烏克蘭的約瑟夫?康拉德的母語是波蘭語,雖然他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優(yōu)秀的英文作家之一,但他的口音卻重的連朋友都無法聽懂;而五歲就來中國練球的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在東北學會了中文,張口說出的中文可是如假包換的地道大碴子味……
心理學家艾麗莎?紐波特和她的同事對伊利諾亞大學中出生于中韓兩國的師生進行了考察,這些老師和學生至少都在美國待了10年。
研究者給這些移民一份包含276個簡單句子的列表,其中一半的句子存在語法錯誤。但這些錯誤是相對于習慣性的口語而言的,比如我們說話時可能會忘了為名詞加復數(shù)”s“,而非正式的書面語法文體錯誤,比如一些時態(tài)上的主謂賓語序上的錯誤。研究者要求他們發(fā)現(xiàn)病句并進行改正。
研究結果顯示,3-7歲移民美國的被試在得分上與在美國出生的人不相上下;8~15歲移民國家的被試,隨著抵達時間越晚而得分越低;17~39歲移民美國的被試表現(xiàn)差得水平相當,這說明語言的差異與成年之后何時前往美國已經沒有關系了。
無論哪國人,語言學習能力都有一個關鍵期。這個關鍵期一般是六歲(包含六歲)前的這段時間。而過了這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我們的語言學習能力就會逐步衰退。
語言學習能力這么有用,為什么它會在六歲后衰退呢?不知道我們高考要考英語嗎,大學時還可能有(xiang)興(bu)趣(kai)去學個小語種?
如果想解答“語言學習能力為什么會衰退?”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在什么時候需要這種學習能力”。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越早越好”。因為越早學會語言,人們在有生之年就可以盡早享受語言帶來的好處。而掌握一套語言很可能是一輩子只需使用一次的技能。一旦兒童從大人口中提取了足夠多的語言信息,掌握母語語言系統(tǒng)后,就只需要學習新詞語來補充詞匯內容,而諸如語法與結構則已然掌握得較為純熟,相關學習能力會慢慢退化。
我們會認為如果維持一套語言習得系統(tǒng)需要耗費不小的成本,就應該將它完全卸載——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你是不是碰到很多次一不學就”退化“呢?事實上,維持語言系統(tǒng)的成本確實很高,需要不斷汲取新的”詞匯“、鞏固已經學習的”語法結構“等等,同時,還要經常復習一些學過但不常用的內容。
其實可以從新陳代謝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我們的大腦特別能“吃”,它要消耗身體1/5的氧氣,以及同等比例的卡路里和磷脂質。而我們的基因其實是一個精打細算的CEO,它會毫不留情地把消耗多、養(yǎng)尊處優(yōu)但使用概率不大的神經組織果斷“扔掉”。
計算機進化語言學家詹姆斯?赫福德曾經想通過模擬人類進化的計算機程序來驗證這一假設。結果發(fā)現(xiàn):幼兒的語言習得關鍵期過后,語言學習能力的衰退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即使語言習得關鍵期會給成人學習外語帶來一定的好處,但它的消失是“精打細算”的基因在利弊權衡后的最終選擇。
我們每一個正常發(fā)育的人在嬰孩時期都天生被賦予了語言天賦,如果你想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像掌握母語一般掌握好別的語言,記得對這個語言學習關鍵期要好好利用。如果過了語言關鍵期,也不要認為學習外語無望,學習永遠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只是希望你可以慢慢接納自己難以根除的”口音“,畢竟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好聽的口音只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