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很多中小學都開學了。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也于今天起正式施行。
早在去年9月,教育部通過這項規(guī)則時,就有家長私信我,問我對這項新規(guī)怎么看。
我說,會寫篇文章。
今早,把孩子送進學校,看著他小小的背影,突然有些百感交集。
普通孩子的家長,歡天喜地的把孩子送進學校,心無旁騖去上班。
而我們這些多動癥孩子的父母,卻一步三回頭,忍不住地憂慮擔心。
怕孩子在學校里會闖什么禍,怕孩子是被“懲戒”的那一個。
仔細看看《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的條文,其中第七條規(guī)定:
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學校及其教師應當予以制止并進行批評教育,確有必要的,可以實施教育懲戒:
?。ㄒ唬┕室獠煌瓿山虒W任務要求或者不服從教育、管理的;
(二)擾亂課堂秩序、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
?。ㄈ┪鼰?、飲酒,或者言行失范違反學生守則的;
?。ㄋ模嵤┯泻ψ约夯蛘咚松硇慕】档奈kU行為的;
(五)打罵同學、老師,欺凌同學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六)其他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行為。
感覺除了吸煙飲酒,其它幾條都離我們這些多動癥孩子都不太遠。
比如“故意不完成教學任務或者不服從教育管理”。
多動癥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發(fā)育不足,大腦執(zhí)行功能受損。在需要專注調用腦力完成的學習任務中常常無法持續(xù),不是分心走神,就是畏難逃跑。
很多孩子都難以完成作業(yè),有的孩子連考試試卷都寫不了。
是不是“故意”的?情況復雜的很難給人解釋清楚。
在旁人看來,有手有腳,就是不寫,那不是“故意”是什么?
再比如“擾亂課堂秩序和學校教育教學秩序”。
這也是多動癥孩子的重災區(qū)。
多動癥中以多動、沖動為主型的和混合型的,核心癥狀就是缺乏自控力。
他們活動量過大,身體像裝了馬達一樣忙個不停。低年級的孩子會下座位走動,會在教室里跑來跑去,有時甚至躺在地下。
中高年級愛插話接話,因為一個課堂插曲就笑個不停。
上課需要認真聽講,保持安靜,這個道理不難懂,別的孩子也都能做到。可對于多動癥的孩子來說就是非常艱難的目標。
這是由于他們大腦的抑制功能受到了損害,無法抑制自己的第一反應。而且反應一來就要行動,中間缺乏思考過程。
可是這樣的行為明顯會干擾課堂紀律,看起來也很該被“懲戒”。
再比如“實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險行為的”以及“打罵同學、老師”。
看起來確實都很過分,有著非常正當?shù)膽徒淅碛伞?/p>
可是在多動癥孩子身上,又有很多令人無奈的表現(xiàn),情況又復雜了很多。
這些孩子,大腦額葉皮層對杏仁核的調節(jié)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很容易被情緒腦控制。
在和同學相處時,因為一點小事可能就會起沖突,輕則口角,重則動手,A娃爸媽多少都有替孩子給人賠禮道歉的經歷。
有的孩子,愛玩鬧,卻無法掌控力度和距離,也很容易誤傷到別人。
這些不當行為,在普通人眼中都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行為,可是在多動癥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身上,卻是日復一日要艱難應對的人生課題。
可能會有人說,就算這些都是因為多動癥吧,可是難道因為你病你就有理了?
就可以隨意干擾課堂紀律,就能隨便打罵攻擊別人了嗎?
當然不是。
我絕不是說,這些行為都是對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
這些行為都是孩子社會功能的損傷,對孩子自己和對他所處的集體都是巨大的困擾。
如果這些行為不得到糾正,不只是正常的學校教育無法進行,孩子自己也沒法適應環(huán)境,成長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
我只是想說,這些行為在多動癥孩子身上是有生理原因的,不是孩子主觀上的故意或者態(tài)度上的不端。
他們需要被教育和改變,而不是被譴責和排斥。
這,正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
這,才是學校這一“教育”機構存在的意義。
再看《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里的相關規(guī)定:
第八條 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對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較為輕微的學生,可以當場實施以下教育懲戒:
(一)點名批評;
?。ǘ┴熈钯r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
?。ㄈ┻m當增加額外的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
(四)一節(jié)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
?。ㄎ澹┱n后教導;
?。W校校規(guī)校紀或者班規(guī)、班級公約規(guī)定的其他適當措施。
看完之后,我多少松了一口氣。
其實,這些方法并沒有太多意外,在現(xiàn)有的教育機構里也是老師們常常用到的。
只不過,一節(jié)課內的罰站,以前處于模糊地帶,這次被明確規(guī)定了出來,讓老師在使用的時候少了顧慮。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這項規(guī)則出臺之后,很多老師都覺得“失望”的原因。
網上很多人痛心疾首,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太金貴,家長太放縱。而老師和學校被束手束腳,不敢嚴格管理。
因此寄希望于《懲戒教育規(guī)則》的出臺,能夠給老師更多的處罰權。說白了,希望將體罰合法化。
可是,令他們失望的是,規(guī)則反而對這些行為有了明確的界定:
第十二條 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
(二)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強制做不適的動作或者姿勢,以及刻意孤立等間接傷害身體、心理的變相體罰;
(三)辱罵或者以歧視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學生人格尊嚴;
?。ㄋ模┮騻€人或者少數(shù)人違規(guī)違紀行為而懲罰全體學生;
?。ㄎ澹┮驅W業(yè)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
(六)因個人情緒、好惡實施或者選擇性實施教育懲戒;
?。ㄆ撸┲概蓪W生對其他學生實施教育懲戒;
?。ò耍┢渌趾W生權利的。
這樣一來,將“罰抄寫”“長時間罰站”等一些原本可能某些老師會使用的方式明確列了禁止項目。
這似乎又給老師們增加了束縛,讓本來期望獲得“尚方寶劍”的老師們大感失望。
不過,也有人認為,那些呼喚更大懲戒權的老師才是真正關心學生的老師,他們有很強的責任心,真正想要通過更有效的方式教育學生。
老師可能想,如果不負責任的話,給我懲戒權我也不用,你的孩子你自己負責任,我又何必給自己惹事?
這里,就要談到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了。
“懲戒”在教育當中是必需的嗎?
我覺得,看我們怎么理解“懲戒”的概念,又怎么能夠合理使用。
“懲戒”,如果我們把理解為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的外在的約束,我覺得這在教育過程當中是很有必要的。
多動癥孩子也是一樣,不管是正面的行為還是負面的行為,他們都需要一個及時的后果。
他們需要明確行為的邊界是什么,只有了解規(guī)則,明確規(guī)則,他才會更有安全感。
可是,如果把“懲戒”定義為使孩子痛苦和羞愧,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我覺得這有違教育的初衷。
我們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懲戒的目的是什么?
是讓孩子為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還是讓孩子為明天的正確找到方向?
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認為,孩子是社會人,他的首要目標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其實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感受不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而且他對于怎樣獲取這些感覺有著錯誤的想法。
一個不當行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底下還有很多隱藏的心理因素,需要被看見,被解決。
如果教育工作者都只盯著問題本身,哪里有火撲哪里,可能總也找不到真正的火源,疲于奔命,卻始終無法解決問題。
一個在課堂上不斷說話的孩子,
可能是他積累了很多挫敗感,強烈渴望引人關注;
可能是他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跟不上老師的授課內容;
也可能是他被老師批評太多,激起了對立違抗情緒;
同樣一個問題行為,背后可能有多種原因,而這些原因又可能互相交錯。
這需要一個教育工作者發(fā)揮她的專業(yè)和耐心,識別問題背后的心理密碼。
只有知道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引導孩子。
如果老師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揮舞著戒尺,給孩子簡單粗暴的懲罰,孩子并不會從中學到正確的處事方式。
反而可能因此產生怨恨和報復的心理,激發(fā)更多的問題行為。
除了告訴孩子“不該做什么”,老師更應該告訴孩子“該做什么”。
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出臺的懲戒規(guī)則中,“適當增加班級公益服務”這一條,我覺得可以為之點贊。
這正是我推崇的“懲戒”的方式。
一種將孩子的行為引導向積極的方向,讓他為自己的行為做補償從而收獲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教育方式。
我曾經聽過一個非常受學生愛戴的老師的故事,很多“問題學生”都在他的教育下得到了改變,走上了成功之路。
一個令很多人頭疼的問題孩子,犯了錯惴惴不安等待懲罰的時候。
他讓全班同學每人說出這個孩子的一個優(yōu)點,懲罰他自己在黑板上寫下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原本眾人眼中渾身是毛病的孩子,居然有這么多的閃光之處。
而孩子自己,寫完之后眼睛也閃閃發(fā)亮,感覺被賦予了無窮的力量。
同樣的,如果兩個孩子打架,他除了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互相道歉之外,會懲罰他們?yōu)閷Ψ阶鲆患檬隆?/p>
通過這樣巧妙的引導,老師不只是讓他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更是教會了孩子們如何對人友善,和諧相處。
普通孩子是這樣,多動癥的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他干擾課堂紀律,影響了其他同學上課。那么就懲罰他幫班里的同學發(fā)作業(yè)本,幫老師抄成績單,通過做這些公益性的活動讓他為集體做貢獻。
如果他踢臟了樓道的墻壁,就懲罰他自己清理,為班級的衛(wèi)生付出努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應該伴隨對孩子的羞辱和嘲諷。
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感覺糟糕也不是目的。當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更應該贊許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態(tài)度,表揚孩子為彌補錯誤付出的努力。
這樣,孩子才會發(fā)自內心的反思自己的行為,主動選擇正確的道路。
“懲戒”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應該是被最先使用的手段。
事實上,真正有經驗、處理過很多“問題孩子”的老師都絕不會依賴懲戒,他們最常使用的是鼓勵和表揚。
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師生關系才是教育的基石。
真正關心孩子,了解孩子,能夠走進孩子心里的老師,才會贏得孩子更多地配合,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多動癥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懲戒的教鞭
在這篇文章里,為了達到知識普及的作用,我不得不使用“多動癥”這個并不準確的名稱,其實它的全稱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多動癥(ADHD)的患病率有6.26%,約2300萬人??墒蔷驮\率卻只有10%。
這些孩子在各個學校和集體里都被當成“問題兒童”,他們承受著遠比同齡人更多的指責、批評和懲罰,很多孩子處于低自尊、低自信的陰影當中,由此可能引發(fā)厭學、抑郁、對立違抗……諸多心理問題,他們的成長之路無比艱難。
這些孩子的父母也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往往得不到外界的理解,常被指責教養(yǎng)方式不當,“慣壞了”孩子。有的家長,被迫辭職陪讀,家庭關系面臨極大危機。久而久之,家長也處于焦慮、抑郁當中。
令人憂慮的是,整個社會對多動癥的了解都嚴重不足,尤其是學校。
學校是多動癥孩子問題最突出的地方,卻是得到專業(yè)支持最少的地方。
很多老師根本沒有聽說過多動癥,認為是父母在為孩子的不當行為找借口。
有些老師即使聽說過,也不了解多動癥的表現(xiàn)和大腦的生理特性,對孩子的問題也頭疼不已,束手無策。
在普通人眼中。這些孩子需要被嚴厲“懲戒”。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這些孩子,不是被“懲戒”的太少,而是被“懲戒”的太多了!
一線的老師們最需要的,不是懲戒孩子的尚方寶劍,而是專業(yè)的教育支持。
美國聯(lián)邦政府于一九七五年頒布《全體障礙兒童教育法案》,要求教育部門為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在內的各類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提供IEP(個性化教育)方案。
我國臺灣地區(qū),為多動癥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提供資源班,有專門的特教老師進駐學校,為普校老師提供支持幫助。
(詳細內容可參看我對臺灣李宏鎰教授的采訪實錄:多動癥也可以上名校,臺灣特教體系如何支持ADHD孩子?臺灣李宏鎰教授專訪(下))
多動癥的孩子并不是需要被隔離的異類,他們也絕對不是危險分子。
有人認為,多動癥的基因在生物進化領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沖動性和分散性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獵人屬性。他們不循規(guī)蹈矩、勇于冒險的精神對整個人類的創(chuàng)新和面對挑戰(zhàn)都有重要意義。
更何況,很多行之有效的行為干預方案,已經被證實對多動癥孩子非常有效。
很多孩子,通過積極的治療后,社會功能都得到了有效恢復。有些孩子已經看不出來和普通孩子有什么區(qū)別。
成人ADHD當中有無數(shù)優(yōu)秀而杰出的人士,例如菲爾普斯、金凱利、羅永浩,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擁有了成功的人生。
多動癥兒童的治療和教育,不是一個家庭一個學校可以負擔的重量,它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資源的投入。
我們欣慰地看到,這些年,融合教育的理念在中國越來越被人們接受。
教育部連續(xù)出臺相關規(guī)定,保障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進入校園,讓他們接收高質量的、適合他們自己特點的、平等的教育。
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學校,可感的支持還遠遠不夠。
請把家長們從奔走無門、辭職陪讀的窘境中解救出來,他們本可以為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請把老師從疲于應付、力不從心的困境中解放出來,他們本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光亮。
當我們的國家,一天比一天更富足和自信的時候,如何照看弱小的同伴,是我們這個社會文明的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