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太老的兒童”是出自王琳麗老師之口,意思是成長得太快的兒童。的確,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幾乎令生活的一切都快了起來,從飲食中可窺一斑,雞很快出籠并被端上餐桌,手指一動食物送達,即食小吃、水果、蔬菜連鎖更是唾手可得。而成長得太快的兒童我卻是第一次聽到。
從孩子出生,幾乎每一天都期待著擁有和前一天不一樣的進步:月子里每天稱是不是比前一天又長了份量;沒滿三個月,就希望他的脖子立起來;沒到六個月,就希望他坐得很直;還沒爬好,就希望他能盡快行走;再大點,希望他能快點適應(yīng)幼兒園、小學(xué)……希望他能有驚人之舉。
期待,也是一種催化,兒童失了內(nèi)在成長節(jié)律,變成在“父母期待”中被動的跟隨。
這會生產(chǎn)出我們所說的太老兒童,小小一個人,卻乖巧聽話,不哭不鬧,還可能很會照顧別人,但你卻在ta眼中看不到孩子的童稚,只剩下一個說大人話的孩子。
同樣也會造成很多困難,同齡玩伴少,感覺不被團體接納,在成人的人情中感到悲涼,不敢把真實的自己暴露給他人,甚至有階段性厭學(xué)、厭世的表現(xiàn)。
1.
“小大人”的悲哀
莉不到二歲時,爸爸車禍意外身亡,媽媽一個人將她拉扯大,莉打小就乖巧懂事,很會照顧媽媽,是個典型的“小大人”。
莉的感受能力特別靈敏,她能準確地解讀媽媽每一個喜怒哀樂,幾乎從小沒讓媽媽操心,一路成績優(yōu)秀到了大學(xué)。
媽媽長對莉說:“你就是我的全部?!?/strong>
但大二的某天,她抑郁了,最終休學(xué)了。
所有人都很意外,而最意外的就是她的母親,她認為莉一直那么優(yōu)秀,怎么就生病了呢?
非常簡單:莉終于能不戴大人的面具生活,她終于撐不住了,她沒有別人看上去的堅強,她也有被照顧的需要。
抑郁了,她也終于可以被別人照顧,這也可能是她找回童年的一種方式。
那些在太小時一直扮演著大人的孩子,總會在人生中想方設(shè)法做一次孩子。只不過這時機有時候會太過突然,ta自己都被自己給嚇壞了。
時空的錯位,令人有些悲傷。在童年時期,有些小大人會成為家長老師爭相夸獎的對象,他們成熟穩(wěn)重乖巧聽話,值得信任,又會為父母排憂解難,但實際上這是他們用父母喜歡的方式討好父母的一種表現(xiàn)。
原本父母要照顧孩子,但他們卻成為了“父母的父母”照顧父母的情緒和感受,他們隱藏自己的需求,放棄自己的需要。這種錯位的關(guān)系,何其悲傷。美國心理學(xué)家說:“這樣的‘父母型子女’的天才或早熟,反而展現(xiàn)著他們童年的悲劇,他們稱之為“陷在童年的囚犯”。
一個兒童,被養(yǎng)成了太老兒童,他們的老,正是他們的累和沉重。
2.
厭學(xué)是太老兒童的提前退休
《潛伏》里,胡宗南率部占領(lǐng)延安,這令生活在敵占區(qū)的余則成悲痛至極,羅掌柜告訴他:“有一種失敗叫占領(lǐng),有一種勝利叫撤退”。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這樣的矛盾:是勝利將彼此連結(jié),還是失敗令孩子舍命出逃?浩媽與丈夫很難溝通,丈夫是大家族的長子,在大家中極盡所能的呵左護右,但在自己的小家里卻象極了木頭。浩媽覺得丈夫不能理解她,所以她將所有的關(guān)注都放在兒子身上。男女出軌的4個扎心真相(點擊)浩媽堅持兒子是優(yōu)秀的,要求他一切都是第一,浩很愛媽媽,但卻好大壓力。喘不過氣。浩在學(xué)校幾乎沒有玩伴,不喜歡和同學(xué)相處,一面對老師就緊張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內(nèi)向的孩子?;丶揖褪峭媸謾C、看電視、難以寫作業(yè)、一寫作業(yè)就要拖延到晚上十一點才罷休。初三時,浩已經(jīng)完全不學(xué)習(xí),每天上課就看課外書,回家也不和家人溝通,倒頭就睡,睡眠時長超長,有時可以睡上14個小時。后來帶他出去散散心,好了幾年。
現(xiàn)在假期連上疫情,趁網(wǎng)課偷玩手機被發(fā)現(xiàn),失控的浩媽摔了手機后,浩“啞”掉了,網(wǎng)課不上,作業(yè)不做,除了夜里偷偷爬起看電視到天亮。白天浩把自己反鎖在房間睡覺,急壞了浩媽。錯位的兒子不好做,這是一個令人不能動彈,沒有自由的位置。浩媽不知道,當(dāng)她得不到丈夫的回應(yīng)時,她的兒子補上了爸爸的位置,要對母親唯命是從,浩生活在爸媽無言的沖突中十幾年,父母對彼此的不滿和怨恨,將他的內(nèi)在塞得密不透風(fēng),活在父母矛盾中的浩像極了牽線木偶,舉手投足間被父母情緒所牽引。承載父母親密關(guān)系的壓力,已經(jīng)占據(jù)了他全部的精力,哪里有精力自由的活動和學(xué)習(xí)呢?多少對婚姻失望的妻子,把全部期待寄托在兒子身上,多少錯位的兒子成為父母婚姻的犧牲品?
3.
不想活下去的9歲男孩
輝是一個9歲的男孩,和小朋友們玩耍時,摔破了頭,憤怒地說:“怎么沒摔死我?”
一個九歲的男孩為何要尋死?
大人們很震驚,把這事告訴了輝的父母,輝的父親也被嚇了一跳說:“我也不懂孩子,孩子不喜歡我、只喜歡躲著我?!彼c兒子相處簡單粗暴,原因是他也有個悲傷的童年,原來小時他被父親打到骨折,一個從小被父親如此粗暴對待的父親,平時如何對待兒子可想而知。
輝從小在父母的打罵中,小心翼翼、步步驚心地活著,生怕一不小心惹到大人,自己又是被劈頭蓋臉得打罵,或者父母又是天昏地暗的爭吵。
每次爸媽爭吵,或者自己被打,他都覺得是自己的錯 ,即便沒有指責(zé)他,他也會痛苦地自責(zé)。
“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輝這樣對我說。“為什么沒摔死我?”并不是輝真的想去死,甚至這么小的他可能都不懂得什么是死亡,只是他憤怒、壓抑、愁苦的一種表達。
輝的愁苦早已失了兒童生命鮮活,“蒼老”寫著他厭世背后的故事。
愛的教育,或許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物質(zhì),以及成長教育發(fā)展孩子的技能,還要為年幼的孩子提供情感的支持,觀察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通常我們會忽略年幼孩子的厭世情緒,覺得一個小孩子有什么可悲傷的?但目前自殺呈現(xiàn)低齡化的趨勢,這為每一位父母敲響了警鐘。
想起遇到的一位全職媽媽,她十分投入地養(yǎng)育兒子,兒子馬上小學(xué)了,據(jù)說小學(xué)的課程學(xué)完了,中英文表達能力很強。
媽媽自豪地說,孩子從不看顧動畫片,同齡的孩子也甚少玩到一起去,喜歡和成人的世界一起談?wù)撎祗w啊、宇宙啊這樣的科學(xué)。
她說,只是不知為什么會焦慮,擔(dān)心孩子上學(xué)校了因為都會了,就不再好好學(xué)了。
我聽了,在深深感受其“天才”的同時,內(nèi)心也有很深的隱憂,不知道這個培養(yǎng)了“太老兒童”的媽媽有一天會不會后悔。
在這個十倍速時代,長得過快、過老,也許會被當(dāng)作很普通的事情,也或許只有和厭學(xué)掛了鉤才會被納入成人視線,或許那恰恰是孩子們用生命進行的吶喊。
只有我們愿意停下來傾聽,給予孩子安全和陪伴,協(xié)助兒童安靜的和內(nèi)在相處,讓成長得太快的部分慢下來。
太老兒童才能返老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