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的弟子、道家學(xué)派主要代表人物
文子,姓辛氏,號計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教育家、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是道家祖師,與孔子同時,是《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思想尚陽 。常游于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
《漢書·藝文志》道家 [2] 類著錄《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條文下注明:“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蔽淖訉W(xué)道后無所不通,游學(xué)于楚。楚平王孫白公勝曾向他詢問“微言”。后又游學(xué)到齊國,彭蒙、田駢、慎到、環(huán)淵等皆師事之,三晉之地的文子學(xué)派和齊國的黃老學(xué)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段淖印ど系隆菲忻黠@的《易》學(xué)特色?!渡系隆方庖着c《彖》、《象》為同一思想脈絡(luò)的發(fā)展。
范蠡
文子,早先是晉國流亡的貴族。他博學(xué)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鈍,但自小非常好學(xué),通覽群書。就像人們常說的大智者若愚。時常觀察學(xué)習(xí)大自然,善于從事物剛開始發(fā)生露出倪端時,就能知道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他品行剛直,酷愛山水,常泛舟出游。而不肯主動游說,自薦于諸侯,所以盡管才冠當(dāng)世,卻不為天下人知。所以稱做計然。因為他經(jīng)常遨游山海湖澤,因此又號稱漁父。曾經(jīng)在南游到越國的時候,收范蠡為徒。范蠡曾經(jīng)想將他推薦給越王,但他卻對范蠡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范蠡由此更深深的敬佩他,更尊敬他,虛心向他學(xué)習(xí)。
其一,文一了以無私兼愛釋仁,這一點為墨子所接受,兼愛成了墨子思想的核心。
其二,知賢、愛賢、尊賢、敬賢、樂賢與尚賢。
其三,節(jié)用。儉是老子的三寶之一。
墨子
總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無疑,與孔子同時年齡小于孔子。他雖學(xué)習(xí)了各家學(xué)說,但經(jīng)過自己的融會貫通,遂別生新義,乃過所承。世稱文子勤學(xué)苦練,故得道尤高,而卒歸本于老子。王充曾稱:“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strong>對他極推崇。文子學(xué)道早通,游學(xué)于楚。楚平王孫白公勝曾向他詢問“微言”。后又游學(xué)到齊國,把道家兼融仁義禮的思想帶到齊國,彭蒙、田駢、慎到、環(huán)淵等皆為其后學(xué),形成齊國的黃老之學(xué)。后來文子又到南方的吳越游歷,隱居在吳興馀英禺山,不知所終,或云成仙而去。
名言名句欣賞
文子的主要著作《文子》(《通玄真經(jīng)》)中有很多名言名句,被后世的著作所吸收承襲,從而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p>
《論語》:“仁者愛人?!蔽淖邮抢献拥茏?,當(dāng)與孔子同時,而《論語》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語而成,若《文子》為文子本人所著,則“仁莫大于愛人”早于《論語》“仁者愛人”。按,漢墓中與《文子》同時出土亦有《論語》殘簡。
《淮南子·原道訓(xùn)》引用為:“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p>
孫思邈《千金要方》轉(zhuǎn)用為:“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p>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史記》載屈原遇漁父,有歌曰:“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笔钢?,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塊不止,丘山從成;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結(jié)網(wǎng)……
荀子《勸學(xué)》:“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漢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皆出其后。
據(jù)出土竹簡,改“老子曰”為“文子曰”,則此語出自文子本人,而世傳《尸子》有“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之語。尸子為戰(zhàn)國時人,晚于文子。則最早闡述“宇宙”者,當(dāng)為文子。另外與尸子同時并且早于尸子的還有莊子,亦有“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保ā肚f子·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詞)《淮南子·齊俗論》引用《文子》此語,而改為“往古來今謂之宙,天地上下謂之宇”。
《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引用了《文子》,改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增加了一句“非慈厚無以懷眾”。到了三國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再次抄用,改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荀子在《勸學(xué)》篇有“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倍淖釉缬谲髯印?/p>
《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引用此語,略有改動:“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
《淮南子·氾論訓(xùn)》按原文引用。
《論語·述而》有“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句。
《淮南子·氾論訓(xùn)》抄用為“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备摹八住睘椤芭f”。
此乃成語“方枘圓鑿”最原始出處。而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蓖碛凇段淖印?。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三國志·魏書·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焦?fàn)€?!?/p>
此即成語“竭澤而漁”最早出處。隨后有《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 年無魚?!痹俸髞碛小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xùn)》,引用《文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