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國為什么會爆發(fā)獨立戰(zhàn)爭?
是因為美國人太窮困嗎?實際上,當時,北美洲的英國殖民地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qū)。
是因為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殘酷壓迫嗎?實際上,當時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對北美殖民地一直是比較寬松的,盡量避免激化和他們的矛盾。
對美國爆發(fā)的這場獨立戰(zhàn)爭,不僅當時的英國人感到困惑,就是今天,生活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的人,說起來還是不大相信,寧可認為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殘暴,讓窮苦的殖民地人民走投無路,不得不反抗,因而爆發(fā)了獨立戰(zhàn)爭。
實際上,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基本原因,是北美殖民地的人民為了捍衛(wèi)自己自由和自治的權利。正因為如此,才誕生出了一個特別強調個人權利,珍視人的自由、平等的新型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一個美洲農夫的來信》
這是一本在當時十分暢銷的書,直到今天,仍然被學者當做研究北美殖民地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不過,這本書的作者克里維克并不是一個英國移民,他是法國人。1755年作為一名法國軍人,年輕的克里維克來到北美,參加了那場令法國刻骨銘心的法印戰(zhàn)爭。
法國戰(zhàn)敗后,克里維克沒有回法國,就留在了北美殖民地,從魁北克到五大湖區(qū),1764年,他選擇在紐約定居了下來。他在這兒娶妻生子,并且擁有了一個自己的種植園,過上了平靜富庶的北美農家生活。
?
作為一名戰(zhàn)敗國的軍人,克里維克對自己的這番經歷簡直感到難以置信。紐約,這塊英國人的殖民地,不僅沒有欺侮他、仇視他,反而以寬廣的胸懷慷慨地接納了他,使他成為無數(shù)英國殖民地移民中的一員,自由平等地在這里生活創(chuàng)業(yè)。
新大陸的生活,使他感慨萬千,不由自主的要將自己在這塊地方的神奇經歷和切身體驗表達出來,告訴舊大陸的人們。于是便有了這樣一扎來信。
在信中,克里維克告訴人們:“這里的住戶大都一派殷實富足,彼此相差無幾。即使一些最簡陋的木屋也都十分清爽,能夠安居。說到名分,律師或商人便是一座城鎮(zhèn)里的最美的稱號,而在鄉(xiāng)村,除了莊主之外,也就沒有更好的稱呼了。因為在這兒,所謂的尊稱敬語實在有限。在這兒,逢著星期日,你會看到大批去做禮拜的莊戶人家及其妻兒,身穿整潔的自制服裝,騎著大馬或者推著木車。在這個人群中,除個別官吏而外(這些人也都不通文墨),看不到一位士紳。在這里,那些牧師和教友一樣普通,而農莊主也不憑剝削他人奢侈揮霍。我們這里沒有王公大人,無需為他們流血賣命,拼死拼活?!?/span>
?
?
特別使克里維克感到激動和興奮的是,“一個美利堅人,”克里維克說,這是克里維克對未來美國的一個貢獻,在這本書里,他第一個提出了“美利堅人”的概念,“既然他已經將許多古老的偏見和習慣拋在腦后,那么,從他目前的生活方式、他的社會地位,以及他所擁護的政府中,就產生出許多新的觀念和思想。他已經在偉大母親恩澤深厚的懷抱里被接納為美利堅人。在這里,天下各地的人們已經被熔鑄成一個新的種族,今后憑著他們的世代辛勤,必將在全世界引起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作為一個法國人,克里維克也許有一點浪漫了,他筆下的英國殖民地的生活也多少有點烏托邦的意味,但的確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那個時候北美殖民地欣欣向榮的景象。
?
?
18世紀上半葉,北美殖民地一直是大英帝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qū),每十年的經濟擴張速度都在40%以上,遠遠超過英國本國的速度。一個農家所擁有的土地,一般都在一百英畝左右,這在當時的英國國內是不可思議的。良好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不僅使每個農家生活富足,而且還有較多的結余。因此,殖民地的生活整體呈現(xiàn)出一派人丁興旺,牛羊遍地的繁榮景象。
此時,在這里,按我們今天的計算標準,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中等收入階層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一個心靈手巧、勤勞刻苦的白人,很少二十五歲還在為別人打工。經過十年左右的積累,他們不是已經擁有了一片自己的小小莊園,就是擁有了自己的一個店鋪或者一個手工工場,總之大部分人已經有了一份可以走向成功的產業(yè)。
富饒豐足的殖民地生活,甚至連當時的英國人也嘖嘖稱奇。1746年《倫敦雜志》的一位撰稿人寫道,殖民地人“享受的生活讓各國的王公貴族和市民們艷羨不已”。
大英帝國的苦惱
自從伊麗莎白女王時代以來,英國就很少有像英法七年戰(zhàn)爭最后幾年的興奮和自豪。1760年,年輕的喬治三世繼承了王位,三年后,英法簽訂了《巴黎和約》,確立了大英帝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是,法國人從此就終結了在北美的版圖,整個北美已經成了大英帝國的一統(tǒng)天下。
北美殖民地的人和倫敦人一樣歡慶勝利,驕傲地拍著胸脯說:“我是英國人!”
的確,在這場戰(zhàn)爭中,雖然英國是戰(zhàn)勝國,但獲得最大實惠的其實還是北美殖民地人。他們從此解除了法國人的威脅,不僅可以放心大膽地建設好自己現(xiàn)在的家園,而且還為他們西進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年輕有為的喬治三世要一改往日皇室無所作為的狀況,充分展示英國皇家的大國風范。但是,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不是那么樂觀。雖然經過七年戰(zhàn)爭戰(zhàn)勝了法國,一時已經天下無敵了。但是,這場戰(zhàn)爭耗資巨大。英國的國債比戰(zhàn)前翻了一番還要多,成為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而且,更讓他不可理解的是,北美殖民地發(fā)展的既然這樣好,可是,它不僅不能為帝國提供財政收入,反而還要讓帝國為它花費大量的財力。英法戰(zhàn)爭就不用說了,主要都是皇家正規(guī)軍和法國人作戰(zhàn),殖民地人幾乎就是坐享勝利果實。即使是對付印第安人的叛亂,除了幾個殖民地派了一些民兵參加外,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英國政府承擔的。再查一查殖民地老百姓的稅負情況,喬治三世就更來氣了。相比英國本土居民的稅負,殖民地人的稅負只相當于英國本土居民的五分之一!
喬治三世就不明白了,這大英帝國的天下究竟是英國皇家的,還是殖民地的?怎么搞的殖民地人反而享受比英國本土居民更優(yōu)惠的待遇?喬治三世決心一定要將這種不正常的狀況改變過來。
?
改變,首先要從北美殖民地的管理開始。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管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英帝國已經為殖民地付出了那么多,殖民地必須要承擔起自己應盡的義務,至少,帝國不能再向殖民地貼錢了。殖民地人的富裕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英國的普通百姓,他們應該要放一點血了。
1765年2月,英國政府向北美殖民地頒布了《印花稅法案》,規(guī)定從1765年11月1日開始實施。這其實是一個小稅種,要求殖民地在所有印刷物上貼上印花稅票,但波及面很廣。英國政府只是小試牛刀,收上來的印花稅,英國政府也打算留在殖民地,用于補貼英國皇室派駐在殖民地的總督及相關人員的工資、行政管理費用等。以前,這些費用都是從殖民地的自己收取的稅收中支付的。
喬治三世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稅收法案,竟然捅開了殖民地的馬蜂窩。
“自由之子”的抗議
《印花稅法案》一頒布,便立即在殖民地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比較發(fā)達的馬薩諸塞反響更為激烈。在數(shù)不清的小冊子、講演和決議中,共同流傳著一個口號:“無代表不納稅。”
當時,在英國的議會中沒有殖民地的代表,根據(jù)“無代表不納稅”的原則,殖民地人認為,他們也沒有向英國政府納稅的義務。再說,各殖民地從它建立之日起,就取得了英國皇家授予的自治權,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機構,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和規(guī)章,所有的稅收都是通過殖民地議會討論同意,才決定征收的。如今,英國政府有什么權力,不經過殖民地議會的同意,擅自決定對殖民地進行征稅?難道英國王室又要將曾經授予殖民地的權利收回去?
?
?
不!這不可能!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們冒著生命危險,披荊斬棘來到北美這塊土地,追求的就是獨立自由的權利。這權利既然已經在這些殖民地人的手中,他們就絕不會輕易放出去。
在波士頓、在弗吉尼亞、在查爾斯頓,抗議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棺h的人們自稱“自由之子”,他們聚集在“自由樹”下,憤怒地聲討英國政府背信棄義的行為。
10月,馬薩諸塞議會向其他各殖民地發(fā)出一份文件,召集大家在紐約開會,討論如何反對印花稅的問題。會后,殖民地發(fā)表了《權利和公平宣言》,向喬治三世和英國議會請愿,要求廢止《印花稅法案》。
?
?
正好在此時,提出《印花稅法案》的格倫維爾內閣遭遇到喬治三世的信任危機被解散。1766年英國議會決定廢止《印花稅法案》。但是,英國議會在發(fā)布的公告中,仍然警告殖民地:在一切問題上,英國議會都有權制定管理殖民地的各種法律。
不過,沉浸在首戰(zhàn)告捷中的殖民地人,此時還沒有感受到,英國議會的這份公告暗藏的機鋒。
波士頓的教堂敲響了鐘聲、紐約人制作了雕像,向喬治三世和英國議會表示感謝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