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基因病,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共識。諸多腫瘤相關基因參與了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這些基因表達的產物多為膜蛋白(MPs),與腫瘤細胞的惡性行為密切相關。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藥物80%作用于MPs,但由于MPs的溶解、分離、鑒定十分困難,造成腫瘤相關蛋白組學研究嚴重滯后。近日,臺北醫(yī)科大學何元順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fā)表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癌膜蛋白調節(jié)網絡(CaMPNets)模型,系統(tǒng)整合了MPs相互作用、基因組學和臨床結果研究,建立了“MPs社區(qū)”,并成功鑒定了新型乳腺癌預后生物標記物和可藥物靶標!
“MPs社區(qū)” vs MPs——
系統(tǒng)化助力腫瘤相關分析
腫瘤相關研究歷來是科研領域的重點與難點,MPs的過表達/缺失/修飾可導致腫瘤細胞的信號傳導、物質運輸、黏附作用、免疫原性等發(fā)生改變,從而影響了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移,因此,腫瘤MPs的單克隆抗體在腫瘤診斷、治療以及探索腫瘤相關基因等研究領域中有重要意義。MPs是理想的藥物靶點,MPs的功能決定了膜的功能,但因技術限制,僅針對MPs的研究難以有實質性進展。既然將MPs脫離細胞有難度,那么能否在細胞環(huán)境中探明MPs的功能呢?
CaMPNets調解網絡
研究人員選擇不將MPs剝離所在環(huán)境,反而將MPs和相關基因、調控的通路組成了一個“社區(qū)”,建立了CaMPNets模型,從而系統(tǒng)地分析MPs的作用。他們證實,與單純分析MPs相比,CaMPNets可準確鑒定和分析出MPs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同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MP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
另外,研究人員通過CaMPNets理清了MPs調控的15種癌癥類型通路,并將其用于泛癌分析,系統(tǒng)全面地繪制了“MPs社區(qū)”中組成差異/相似性及其跨人類癌癥的調節(jié)途徑,有助于探索腫瘤異質性和新靶點。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CaMPNets探索了腫瘤預后圖景,為開發(fā)基因組預后生物標記物提供了獲取途徑。換言之,系統(tǒng)化的“MPs社區(qū)”研究拓寬了新靶點新標志物的獲取途徑。
乙酰膽堿受體(CHRNA9):
CaMPNets探索下的多腫瘤靶點
CHRNA9是作為神經遞質和離子通道的MPs,研究人員用CaMPNets探索了其腫瘤相關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CHRNA9群落在腫瘤形成,進展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乳腺癌中,CHRNA9可與ERBB2和EGFR相互作用,介導細胞間黏附,從而降低乳腺癌轉移,有利于腫瘤預后。他們表示CHRNA9調節(jié)的粘附連接通路不僅與乳腺癌轉移相關,同時還是多種實體瘤有利預后的重要預測因子。而且,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CaMPNets可用于鑒定各種癌癥類型中與CHRNA9相關的潛在蛋白質。
CaMPNets探索下的CHRNA9網絡
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尼古丁可強烈解離CHRNA9 / ERBB2復合物的形成,激活ERBB2的細胞信號轉導,這就意味著CHRNA9可能是尼古丁誘導的乳腺癌的潛在治療靶標,而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安非他酮的預處理可以顯著抑制CHRNA9 / ERBB2復合物的解離,抑制尼古丁的信號傳導恢復細胞粘附性,降低乳腺癌的轉移,也就是說,安非他酮可作為CHRNA9的變構抑制劑抑制乳腺癌的轉移!
同時,CaMPNets模型分析顯示安非他酮還可抑制肺癌轉移相關途徑中CHRNA9的信號級聯(lián),并減弱尼古丁誘導的細胞轉移,實現(xiàn)尼古丁阻斷。換言之,CHRNA9可同時作為乳腺癌、肺癌轉移的預測因子和藥物靶點,而安非他酮正是該靶點的有效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揭示了“MPs社區(qū)”癌癥范圍圖譜和預后情況,為進一步研究和臨床翻譯提供了大量線索,為新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標發(fā)展提供了新希望,為進一步的臨床應用拓寬了道路。更多的新靶點,能帶來更多有希望的腫瘤藥物,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