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我是斷斷續(xù)續(xù)看的,有些段子還都是在抖音上看的,結果都已經落幕了,我還沒有看全。你瞧,這就是生活的吊詭,《脫口秀大會》想讓我們變得輕松,但現實是,我們經常沒有時間輕松??! 脫口秀為什么會喚起那么多人的共鳴?又何以讓我們減壓?我想,就是它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人生的茍且、吐糟世界的不堪、冒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和秩序。都說喜劇的內核是悲情,脫口秀更像是小人物“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是嬉笑怒罵著撕開生活的不堪。你看那些選手說的,都是小人物的悲歡,小人物的尷尬,小人物的堅持,小人物的倔強……他們也會調侃在場的名人明星,但打到的點,也都是他們小人物和脆弱的那一面,比如程璐調侃欠款6億的羅永浩老師,“你不在乎錢,那你倒是還吶!”在巨大的命運面前,誰還不是個小人物呢? 看這些脫口秀的題材,大多都圍繞著金錢、婚姻、職場、中年危機等這些最易引起共鳴的點,他們脫口而出,我們感同身受。有一期PK的主題是“不就是錢嗎?”選擇這一組很多都是實力很強的選手,為什么明知這是死亡之組,大家都還搶著要說這個主題呢?還不是因為錢幾乎是絕大多數人最敏感也最脆弱的那根神經,一來幾乎每個選手都有一本“血淚史”,二來也最容易說到觀眾的癢處和痛處。 說到錢,也就很容易說到職場,在工作中,誰還沒有過看在錢的面子上受過的委屈呢?比如有一期李雪琴說,老板凌晨三點給她發(fā)微信,她沒回,老板就覺得“她死了”。等老板打通了她的電話,又跟她說了一句,“這大半夜的,你怎么還睡覺了呢?”看起來好像很夸張,但現實中,有多少社畜一邊害怕猝死,一邊熬夜工作;在下班后還要像等待樓頂隨時可能會掉落的靴子那樣,等著接聽老板突然打來的電話、等著回復工作群中隨時發(fā)來的信息……而且像孟川說的:“想通過工作掙錢太難了,如果說工作是水,那些精英們就是深海魚,在水里活得自由自在的又抗壓;我就是只鴨子,我只擅長劃水,而且老板給畫的大餅特別不好使,鴨子不吃餅,還容易被餅卷起來吃了。” 我還特別喜歡楊蒙恩說甲方乙方那個段子,他說他不理解為什么大家喜歡叫甲方爸爸,因為“你對你爸不會那么好的”,在他心里,“甲方一直都是孫子,只有孫子,才會給爺爺提出那么多無理的要求……”可謂一箭雙雕,把我們與父母之間、與客戶之間緊張而微妙的關系刻畫得惟妙惟肖,絕了。你越想,越會發(fā)出會心的笑來。 很多輕描淡寫的笑,背后可能都是鮮血淋漓的痛。程璐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接連幾期都在用他和思文的離婚當梗開玩笑,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沒人性”,但我覺得楊天真的話更準確些:“我覺得你們脫口秀演員,真的是職業(yè)性大于人性。”沒有辦法,不是程璐心理強大,而是生活和工作所迫呀!既然已經雞飛,總不能再蛋打。有篇文章分析得好:“有些東西不是說放下就放下,說不干就不干的?!?strong>這就是生活的真相,很多事,我們身不由己,很多時候,我們只能被命運裹挾前行。 就像弗洛伊德說的:“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span>我們之所以會被這些段子觸動,是因為這里面藏著我們真實的人生和心聲,是在生活這一襲或貌似華美或其實殘破的長袍上,捫虱笑談,擠血為樂。 《脫口秀大會》中的很多選手和段子,看起來都很喪,卻又都很治愈,這看似沖突,但其實并不矛盾。當我們的生活緊張得像一個鼓足了氣兒的氣球,脫口秀則給了我們一個適時適當發(fā)泄的出口。它在消解一些意義的同時,又給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它在嘲笑苦難的時候,也給我們帶來一絲慰藉。用懸疑小說大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話說:“幽默感是用來防止理想破滅的措施,我們刻意用滑稽的眼光來看待事情,只因為我們知道,現實無法讓我們滿意。” 當社會在問我們:“你有病嗎?”脫口秀則給了我們一劑精神良藥,雖然可能只是安慰劑,但卻可能會陪我們度過自己的至暗時刻、灰色時光。從這個意義上說,脫口秀大會上的這些選手,都是大笑江湖中的歡樂英雄。他們和我們一起,在茍且的人生中,用笑聲向命運叫板和宣戰(zhàn):“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 ?/strong> 不管多難,都要記得:站直了,別趴下,笑一個! 靜扯淡 歡迎加星標、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