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患者拿著頸動脈超聲報告來門診就診,對于斑塊、狹窄相當緊張,認為這是一種疾病,詢問如何能“治好”。實際上,在臨床工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和狹窄非常常見,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很多患者沒有相關臨床癥狀。有研究發(fā)現(xiàn),60 歲以上的人群中,這個比例可達到70%以上,而其中僅有一部分患者是高風險人群,需要積極的藥物干預。
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以測量很多指標,主要測評血管壁的解剖情況、斑塊性質、血管內血流情況等。其中,在臨床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通過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的厚度,可以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是否存在及其嚴重程度。
根據(jù)IMT增厚的程度,可評價為內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進而根據(jù)動脈狹窄程度,可以進一步分為輕、中、重度狹窄。
隨著內膜增厚,頸動脈狹窄程度加重,心腦血管風險可能隨之增加。
頸動脈斑塊的成分比較復雜,性質也不完全相同,有些相對穩(wěn)定,而有些則容易破損,這一類斑塊被稱為易損斑塊。易損斑塊在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酗酒、寒冷等誘因的作用下,可能出現(xiàn)纖維帽破裂,形成急性血栓或導致下游血管栓塞。因此,在評估過頸動脈的狹窄率后,還需要辨別一下斑塊的穩(wěn)定性。
我是一名神經外科醫(yī)生,致力于分享醫(yī)學健康知識,如有任何健康方面的問題可在下方留言或私信我,我會利用空余時間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