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
(與吞酸、吐清水引起的燒心相反)等,有明顯的效果;若再輔以辨證施膳、調(diào)整飲食結構(以“偏酸不吃咸”為原則),則療效會進一步提高。由此可推論:既然酸味藥入肝、養(yǎng)肝、補肝,能治療肝氣虛,用于治療口澀、口苦(或吐苦)、吐黃、(堿性)燒心等癥狀效果顯著,那么口澀、口苦(或吐苦、吐黃、(堿性)燒心等就應當是肝氣虛的病癥,其發(fā)生機制如下。
口澀:表現(xiàn)為自覺口舌發(fā)澀,或舌體感覺板、厚,或有粗糙感,或伴辣感,常于晨起前后明顯,情志不舒、飲食不節(jié)加重。其病機為肝氣虛則疏泄功能下降,中焦氣機不暢,引起脾主運化水濕功能異常,脾土侮肝木,郁久生熱化火。
口苦、吐黃:表現(xiàn)為自覺口苦或口吐黃水明顯,常于晨起前后、飯前明顯,情志不舒、飲食不節(jié)加重。其病機為肝氣虛則疏泄功能下降,膽汁排泄功能異常,導致膽汁不下而返至胃,使胃主通降功能失常,胃氣上逆,膽汁隨胃氣上溢于口則口苦,甚則嘔吐黃水。
燒心:表現(xiàn)為自覺胃熱或燒灼感,甚則連及咽喉、口舌,常伴口澀、口苦、口干,多于飯后、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舒時加重,或半夜前后發(fā)作。注意本癥與燒心伴吞酸、吐清水之癥不同。其病機為肝氣虛則疏泄功能下降,膽汁排泄功能異常,胃主通降功能失職,膽汁郁而化火則燒心;胃氣上逆,則燒灼感
連及咽喉、口舌。
肝氣虛引發(fā)的以上病癥的基本病理機制皆為肝氣虛弱,肝主疏泄功能下降,導致中焦氣機樞紐運轉失靈,升者不升,降者不降,通路不暢,引起脾主運化水濕、膽主排泄膽汁、胃主通降功能異常。
回顧文獻,治療肝虛、肝氣虛的治療大法和組方用藥原則,早在《金匱要略》中已有明示:“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酸入肝,焦苦人心,甘入脾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再用之。經(jīng)日: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意也?!边@與臨床實證分析的結果一脈相承。由此,結合臨床,我將治療肝氣虛的具體用方擬為酸味補肝湯。其藥物組成為白芍15克、山楂12克、木瓜9克、香櫞6克、烏梅6克、川牛膝6克、赤小豆6克、五味子3克、山萸肉3克、梔子3克、山藥3克、甘草3克。具
補肝氣、強疏泄之功效,主治肝氣虛引起的口澀、口苦(或吐苦,吐黃、(堿
性)燒心等病癥
方中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jīng),為主藥,其酸入肝能補肝氣、強疏泄,恢復肝主疏泄的功能,保持中焦氣機樞紐運轉暢通,從而使脾能升、胃能降,膽汁下排而不上逆;其寒能制熱,制膽汁之郁熱。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其味酸入肝能補肝氣、強疏泄,為消油膩積滯之要藥;木瓜酸溫,歸肝、脾經(jīng),其味酸能入肝而補肝氣、強疏泄,又能和胃化濕而治吐;香櫞辛微苦酸溫,歸肝、脾、肺經(jīng),其味酸入肝補肝氣、強疏泄,又能疏肝理氣和中,調(diào)暢中焦氣機樞紐。此三味輔助主藥,共為臣藥。川牛膝苦酸平,歸肝、腎經(jīng),其味酸入肝而補肝氣、強疏泄,又功擅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滅膽汁淤積于胃所化之火;烏梅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其味酸入肝而補肝氣、強疏泄,又能生津止渴;赤小豆甘酸平,歸心、小腸經(jīng),能利濕退黃;五味子酸溫,歸肺、腎、心經(jīng),可生津止渴,又能滋水涵木,還能斂金扶木、寧心安木;山萸肉酸微澀,歸肝、腎經(jīng),其味酸入肝而補肝氣、強疏泄,又能滋水涵木。上五藥助君臣之力,共為佐藥。
上述九味藥體現(xiàn)的是“夫肝之病,補用酸”的原則,“助用焦苦”則選梔子,其苦寒,歸心、肺、胃、三焦經(jīng),既可清三焦之熱與火,又能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選山藥,其甘平,歸脾、肺、腎經(jīng),可益氣養(yǎng)陰;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可調(diào)和諸藥。以上諸藥配伍,方證相合,藥證對應,療效顯著。
酸味補肝湯的組方,一是基于中醫(yī)學“酸入肝”的理論,二是基于張仲景治療肝虛的組方原則;三是基于大量臨床病例經(jīng)驗的總結,但本文論述的肝氣虛的病癥與酸味補肝湯,是中醫(yī)理論中較特別的一組病癥和方劑,沒有可借鑒的經(jīng)驗和研究,仍需進一步在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中進行證實和深化。在以上大量治療胃病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我把中醫(yī)學酸味入肝、補肝、養(yǎng)肝的理論與化學酸堿中和的理論相結合,推證出了肝氣虛病證應有的臨床表現(xiàn),又在張仲景理論指導下確立了治療肝氣虛的用方酸味補肝湯,并通過臨床應用及療效進行了驗證,以補中醫(yī)學肝氣虛病證理論之缺。
來源 明中醫(yī)之路第二輯
張慶軍評論
胃病類型
1有的和胃酸密切相關。分兩大類,胃酸多的,胃酸少的。
胃酸多的,怕吃醋,
胃酸少的,愛吃醋。
治療肯定區(qū)別很大。
當然也有胃酸正常的,不用考慮。
2有的和寒熱有關。分三大類
怕吃涼的,干姜劑。
愛吃涼的,石膏劑。黃連劑。
寒熱錯雜的,痞證處方。
3有的和表里有關
怕外面的風寒,表證。麻黃劑桂枝劑。
怕里面的風寒,里證。干姜劑,附子劑。
里外都怕的,表里同病。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