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鑒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紅山文化玉器資料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很多朋友這樣講:“民間幾乎沒有多少東西,真品也很少”;“我整天拿著錢到處轉也買不到什么好東西”;“某某人手里怎么會有那么多好東西呢?那是不太可能的”等,眾說紛紜。我們雖然無法考證民間到底有多少件紅山文化玉器器,但上面的一些說法我認為顯然是錯誤的。大家不妨從我列舉的幾個國家考古資料的數(shù)據仔細揣摩: 安徽凌家灘文化的一個墓葬中出土紅山文化玉器300多件,層疊了六層;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里出土紅山文化玉器755件;山西曲村西周的一個夫妻合葬墓里,出土紅山文化玉器1000多件。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知識1:
沁色形成于地下較為復雜的微觀環(huán)境中,周圍的土壤條件無疑會對紅山文化玉器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白沁的形成緣于土壤中的酸或堿性物質,如楊伯達先生曾提出“杭州余杭地區(qū)土壤中氫氟酸含量較高,對良諸文化紅山文化玉器由表及里的侵蝕就較為嚴重,使之均變?yōu)殡u骨白”。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知識2:
沾水法
放進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會感覺到有一種粘粘的感覺。并且每次都會如此,直到盤玩通透。放到水中浸泡,玉表會析出一層粘粘的物質,即所謂的出漿。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知識3:
氧化鑒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觀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適用范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出土紅山文化玉器。
3.局限性:近代傳世品,未受氧化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知識4:
盤玩時,原來玉表看不見的沁色會顯現(xiàn),比如黑沁點。看見的沁色會流失或流動,比如黃 色的土沁。白玉會產生淺赭色,這是由于玉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或是補充分子結構中的分子水時,分子移動所致,紅山文化玉器也會變得潤澤,通透。假貨盤玩過程中,沁色基本無變化。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知識5:
談紅山文化玉器工藝,具體是指紅山文化玉器加工工藝:一是剖片,二是細加工,三是拋光。其方法無外有兩大形式: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砣機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滾桶搖光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fā)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棉、麻布輪砣等。鉆孔特點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鉆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而機械孔壁則較規(guī)整,會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而且不夠光滑,孔口邊緣也可發(fā)現(xiàn)硼碴。觀察穿孔特點,是鑒定新石器紅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方法。戰(zhàn)國鐵器發(fā)明以后,紅山文化玉器穿孔則較規(guī)整,但孔壁螺旋紋不如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孔口、線條邊緣會出現(xiàn)硼碴。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知識6:
玻璃光一般在潮濕和密閉的環(huán)境中容易形成,顆粒細、密度大的玉質容易形成,盤過的比沒有盤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澤,又似由內發(fā),其色藍盈盈的,還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時間在12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