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一個問題:是菩薩大?還是皇帝大?
玄奘說:皇帝大。當觀世音遇到李世民時,觀世音菩薩就得避諱,改名叫“觀音”菩薩,連跟舍利弗說的《心經(jīng)》第一句也不能用“觀世音”尊號。
幸虧大慈大悲的菩薩還備有眾多小號,其中一個就叫“觀自在”。
個人愚見,“觀自在”逼格更高。
首先一個“觀”字就境界全出。
觀:觀照,觀照自已的身心靈。
觀是向內(nèi),眼晴不是觀別人;觀是自已的看守,時時看自已還在不在,不要一不小心,把自已弄丟了。
觀不是用眼晴,是用心。用心去覺察自已。
“觀”和“自在”之間構(gòu)成因果關系,因為觀,所以自在。
這個自在,就是身心靈的自由。因為每天觀照自已:是不是破了“我執(zhí)”?是不是“心無掛礙”?是不是起了忘心忘念?
每天觀照自已:那個無善無惡的本體還在不在?
觀,就是觀照般若。
何謂觀照般若?觀察照見一切實相真理的智慧,清凈無苦的智慧。
如何觀照自已就生智慧呢?《六祖壇經(jīng)》里惠能開示惠明的公案,就是用事例闡明了這一道理——
圖片自拍
話說惠能受五祖弘忍衣缽之后,有些貪圖名利的修行人,就來搶奪惠能的信物。
其中一人名曰惠明,原是行伍出身,體能了得,自然跑得快,一下子追上了惠能。
惠能隱于草莽之中,置衣缽于巨石之上,暗中觀祭惠明如何表現(xiàn)。
只見惠明使出吃奶的勁,平時能力舉千斤的人,仍然拿不動幾斤之物,此俗僧心里頓時明了:此乃神圣之物,悟道者得之,舉重若輕;不悟道乃無緣之人,雖幾斤之物,卻重如泰山。
惠明知道了自己幾斤幾兩,也明白了惠能是何等人物。
于是請惠能出石,跪拜求法。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此種狀態(tài)下,哪個是你本來面目?”
惠明當下大悟。
惠能繼續(xù)說:時刻觀照自已,佛性常在即為佛。
開悟的感覺什么?惠明說不透,但惠明不說是“道可道,非常道”,他說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反正,他解脫了,他自在了。
圖片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