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后下葬的地方,為什么會有不同的 叫法,其實這和我們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相關。在封建社會關于住宅是有詳細的規(guī)定的,比如說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王侯居住的地方稱為“府”,官員居住的地方稱為“宅”,
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稱為“家”。對于生前的這種等級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認為死后也是應該有相應的等級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稱為“駕崩”皇帝死后下葬的地方稱為“陵”,諸侯死了稱為“薨”死后下葬的地方稱為“?!保蠓蛩懒朔Q為“卒”死后下葬的地方稱為“墓”,平民百姓死了稱為“死”下葬的地方稱為“墳”。
嚴格來說,墳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區(qū)別的。古人講“穴地為墓,筑土為墳”,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槨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錐形黃土叫墳,但后來這種區(qū)別被模糊了。
中國最早的漢字字典、東漢著名史學家、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明確解釋說“墳,墓也”,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期,墳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比如“墳墓”。
墳和墓的區(qū)別主要是,墳常用作口語,墓則更書面化,比如墳頭、墳地是典型的口語,墓地、墓碑、墓穴則較書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習俗,口語說“上墳”,書面語說“掃墓”。
最后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用,一般是皇帝和太后,嬪妃也只是與皇帝合葬一個陵。在很早之前有諸侯王的時候,一個當地的王也會用陵,比如著名的江都王劉非的陵墓,其規(guī)模也是很大的。
到了現代社會,由于土地稀缺,人口膨脹?;鹪嶂饾u代替土葬,當然一些還是比較傳統(tǒng)落后的地方還在用墳墓,還有一些地方公墓區(qū)是相當昂貴的,比如上海地區(qū)墓地的價格年年上漲,現在民政局授權的正規(guī)公墓的一般雙墓便宜的都要在7萬元左右,而中等的一般都要在10萬以上了。感覺又回到了從前,只有有錢人才能用墓,咱們普通人只能火化后進入殯儀館,骨灰盒縮在那么一格的空間里面。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墳在古代主要表示的是在地面上隆起一個土包的安葬方式,而古代墳的含義不僅僅只是死者的離世,其實其中還有逝者是含冤而死這樣的意思,所以當時看到墳的時候就可以了解到這個墳地的主人生前蒙受了冤屈,所以在死后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而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普通人在離世后都會用這種方式來下葬,因為這種方式更加簡單,也不需要立碑。
塚——是在遠古時代的墳出現后演化的產物,隨著統(tǒng)領階級的出現,為了彰顯身份等級,和族人的愛戴崇敬,統(tǒng)首領死后,在墳的基礎上,雍更多的土,封更大的堆,遠遠的就能看到墳頭,以示對死者敬重之情。在秦朝以前,墓塚是沒有陵一說,最高統(tǒng)治者死后享用的是塚。冢通塚,冢是大、長者的意思。大塚及后來的大墓叫法,還有陵的出現,都與冢有著不可或缺的關聯(lián)。
土包隆起就直接表示此處是墳地,所以對于當時很多家中沒有太多錢財的老百姓來說,親人下葬后就用簡單的席子卷起尸體然后用土埋好即可,因為這種下葬方式便捷也不用花費錢財所以后來民間普遍采用這種下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