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以后2000多年,正統(tǒng)的皇帝也就400多個,上臺做皇帝還是比較難的。這里要說一下,上臺做皇帝的幾種方式:
正常點的,像劉邦、朱元璋一樣扯個大旗,揭竿起義,自己封自己做皇帝;像漢武帝、康熙那樣繼承祖上的皇位。
不正常點的,像王莽、楊堅一樣外戚篡國;像曹操、司馬家族一樣權臣篡國;像朱棣、李世民一樣皇族搞政變;再不濟,像五代劉知遠、郭威那樣,地方軍閥推翻皇帝,自己上臺。
有人就說了,曾國藩鎮(zhèn)壓完太平天國之后,湘軍號稱三十萬,滿清一個爛攤子,要是他造反,極有可能成功,他為什么沒有造反。
【1】
且看曾國藩的身份,他雖然統(tǒng)領湘軍,本質上他是一個文臣。他沒有皇族、外戚、權臣的身份,他也不像劉知遠、郭威之類的領軍武將。
歷史上有文臣舉兵造反成功的案例嗎?貌似沒有。反而,歷史上留下一句“書生造反,三年不成”的說法。
曾國藩比咱們懂歷史,他當然知道文臣沒有舉兵成功的案例,即使聽了別人鼓動,也就有賊心沒賊膽了。也不是說曾國藩沒那膽子,這里是要說,歷史上造反的一般是武將,文官沒有造反的傳統(tǒng)。
中國人重傳統(tǒng),尤其曾國藩這樣,生在清王朝、長在科舉下,特別推崇“君君臣臣”儒家思想的人,在沒有逼到一定程度時,天然就不會生出造反念頭。
【2】
時勢造英雄,那“英雄”也都是有能耐的人,在晚清亂局中,曾國藩能夠應時而起,成為滿清權柄最盛的封疆大史,也算是有眼界、有能耐的人。他即使有將滿清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他也要估算一下敵我形勢。
其一,湘軍號稱三十萬,看上去嚇人。但是,總督名義上只有節(jié)制權,他直接領軍不超過10萬,其他的實際領軍的是各省巡撫、提督。在滿清威信尚存的情況下,有多少人會追誰他造反,還是個未知數。弄不好,曾經齊心協(xié)力剿滅太平軍的戰(zhàn)友,轉身就背后一刀。
其二,在剿滅太平軍后期,英法等列強完全站著了維護清朝的立場。李鴻章單獨出去組建淮軍,正好轄區(qū)包括上海,所以一直就有洋人軍隊打配合,李鴻章也因“媚洋固寵”扶搖直上。
要是曾國藩造反,很大概率,英法列強的槍口會對準他。以當時軍隊普遍對洋人心存畏懼的情況看,湘軍對上洋人,也沒多大勝算。
其三,玩弄權術,防止大臣尾大不掉這方面,慈禧比誰都內行,早就對曾國藩做了防范。在長江上游、下游布置了自己的底牌(僧格林沁、富明阿等軍隊),就在湘軍附近虎視眈眈。名義上當然是配合湘軍剿滅太平軍,另一層意思就是要盯住他。
所以,剿滅太平軍之后,曾國藩看似兵強馬壯,但是要造反的話,成功的概率實在很低很低。
其實,曾國藩非要造反的話,最好的時機是在,湘軍成軍之后,太平軍實力未損之時,湘軍與太平軍合流,強強聯(lián)手,一鼓作氣足夠滅了滿清??上В靶趴鬃印钡脑鴩獞摳?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太平軍合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