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一詞,最早在屈原的《楚辭·招魂》中就出現過:“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蓖跻菰凇冻o·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也就是說,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歷史上,諸如包公、海瑞等等廉潔的官員一直備受百姓的愛戴和贊譽,留下了很多有關廉潔的詩詞和典故,被后世傳揚稱頌。
唐代詩人胡曾的詩作《詠史詩·關西》:“楊震幽魂下北邙,關西蹤跡遂荒涼。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贊譽了楊震拒金的美德。
《后漢書·楊震傳》記載“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闭鹪唬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p>
楊震是東漢時期名臣。他在遷任東萊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前來拜訪他,王密以前是荊州的秀才,是楊震舉薦他做官,當了縣令。夜里,王密帶了金錢厚禮來感激楊震。楊震說:“我是了解你的,因你賢能,我才舉薦你,可你卻不了解我的人品,可惜呀!”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夜深天黑,反正沒有人知道?!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這才明白過來,羞愧地走了。楊震被譽為四知太守。
唐代詩人周曇的《詠宋子罕》“子憐溫潤欲歸仁,吾貴堅廉是寶身。自有不貪身內寶,玉人徒獻外來珍”,講了一個“以廉為寶”的故事。春秋時,宋國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就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玉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自持有自己的寶貝呢!”周曇的詩淺白平淡,談不上是好詩,但卻講了個好故事,每個人的喜好、境界等等是不一樣的,何不各寶其寶、各珍其珍呢!
不同于前兩位作者的籍籍無名,“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這首《言志詩》的作者楊繼盛可是個不折不扣的猛人。楊繼盛,號椒山,是明朝中期的著名諫臣。嘉靖年間,他上疏彈劾大奸臣嚴嵩“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在獄中備受拷打,后被嚴嵩殺害,遇害時年僅四十歲。
這首詩里,他用到了兩個典故,一是“凌煙閣”的典故,凌煙閣是唐朝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與他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精選了功勞最大的24人在凌煙閣內為他們畫像,供后世緬懷瞻仰。畫像凌煙閣和勒名燕然山一樣,就是建功立業(yè)、成功人生的代名詞。凌煙閣的典故后世多有吟詠,李賀有“請君暫上凌煙閣”;杜牧有“功名待寄凌煙閣”;長期鎮(zhèn)守邊關,“燕然未勒歸無計”的范仲淹也有“無功可上凌煙閣”的喟嘆。
“第一功名不愛錢”典自抗金名將岳飛?!端问贰酚涊d,因為岳飛戰(zhàn)功卓著,宋高宗趙構要獎勵他一座豪宅,岳飛推辭說:“敵未滅,何以家為?”皇帝又問他天下何時才能太平,岳飛回答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飛正是憑借這股不怕死、不愛錢的精神,鍛造了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岳家軍”,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受到萬世景仰,清人何金壽拜謁湯陰岳廟時,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保裉斓暮贾菸骱缽R,也有一副對聯(lián):“天下太平,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乾坤正氣,在下為河岳,在上為日星”,都道出了岳飛精神的真髓。
于謙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民族英雄。巧的是,他和岳飛在功業(yè)、生平上多有相似之處,都是抵御了外辱,又都被昏君佞臣冤殺,又同樣歸葬西湖,為湖山添色??梢?,卑鄙的人各有各的卑鄙,高尚的人都有相似的節(jié)操。于謙有一首《無題》詩:“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一錢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茍圖身富貴,朘剝民脂膏。國法縱未及,公論安所逃?作詩寄深意,感慨心忉忉?!庇谥t在詩中用唐朝宰相元載和東漢太守劉寵一正一反兩個典故,表明了心志:名節(jié)重于泰山,利欲輕比鴻毛。
元載在歷史上是跟和珅有一拼的大貪官。元載出身寒微,年輕時非常窮困,每次到老丈人家去都非常受歧視,很吃癟,尤其經常被姨妹公開地啪啪打臉,元載受不了這種羞辱,就決定去京城謀求仕途。元載很有才能,又有心機,到了京城一路開掛,他協(xié)助唐代宗鏟除了李輔國、魚朝恩兩個權臣,深得代宗信賴,一下就登上了人生頂峰,也不知他是忘了初心還是弄錯了初心,有了權勢之后,他開始報復似的享受人生,專權跋扈,貪婪險狠,奢侈淫糜,《唐書》上載:他的家產“膏腴別業(yè),軫域相望”、“名殊異樂,內廷不及”,逐漸引起了代宗和群臣的不滿,代宗幾次提醒他,都擋不住他“no作no死”的步伐,終于惡貫滿盈,被抄家處死。抄沒的家產中,其宅舍足夠分配給數百戶有品級的官員居住,其它金銀珠寶車載斗量不說,光胡椒就八百石,折合過來達到64噸,不要小看了胡椒,那在唐朝可是名貴香料,硬通貨。據說元載死時倒不含糊,只求速死,可是劊子手卻不愿成全他,用臭襪子塞其口后,才殺之。歷史實在是諷刺,攢了再多的香料,最終還是遺臭千年了。
東漢劉寵任會稽太守時,他廢除苛捐雜稅,并且為官十分清廉,讓百姓過上了太平日子,后來,他被朝廷提拔重用,臨走,當地百姓十分不舍,主動湊錢來給他送行,劉寵堅辭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只好象征性地取了一枚,一走出山陰地界,劉寵就將銅錢投到了江中,后人將這條江改名“錢清江”,還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來紀念他,劉寵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清官和貪官向來是老百姓區(qū)分好官壞官最簡單直接的標準。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把自律、修身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礎和根本,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