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局面出現,表面看起來平靜的唐朝內部,已經出現裂痕,只是不明顯。當時安史之亂沒有統(tǒng)一的大將調度軍隊,導致許多藩鎮(zhèn)對安史之亂打的不是很用心,平定安史之亂后,中央重要的幾個藩鎮(zhèn),軍力極大的被消耗掉,之后經過唐憲宗李純的重振,唐朝中央王朝的威望一度恢復,他在位期間(805年-820年),勤政為民,藩鎮(zhèn)的勢力被削弱。而藩鎮(zhèn)鬧的最厲害的是河朔藩鎮(zhèn)。這期間稱為元和中興。
真正導致唐朝大范圍出現藩鎮(zhèn)割據勢力的是黃巢起義之后。黃巢起義側底打亂了唐朝的社會發(fā)展,唐朝根基受到影響。此時的藩鎮(zhèn)個個擁兵自重。安史之亂到黃巢起義,這期間經過的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唐朝能延續(xù)這么多年,多虧這幾位君王的貢獻,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之后就是叛亂的局面。對此,唐朝末年,為什么無法像唐朝前期那樣統(tǒng)一天下?這不是不想,而是無法辦到,光是第一點,唐朝末年就無法做到。
1:將領的能力不同。唐朝末年,軍事實力有強大的藩鎮(zhèn)使節(jié)?都是一群唯利是圖的人物,唐初的名將是那么多,每一個都能獨擋一面,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此人天賦極高,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治理國家,他都是佼佼者,而李勣、李靖、秦瓊等等,哪一個軍事實力弱了?當初他們?yōu)樘瞥y(tǒng)一天下做出不朽的貢獻,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是唐朝重要的人才。相比唐朝末年,別說有沒有像唐太宗那樣的人物,能有薛仁貴這樣的人物嗎?還是沒有,而局勢更亂的唐朝末年,更別談統(tǒng)一了。
2:藩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心思。唐朝末年,藩鎮(zhèn)使節(jié)已經沒有必要為唐朝效忠的心,而每當有出現割據勢力的時候,每一個割據勢力都會想法設法的保存自身的實力,為了避免被其他勢力吞掉,他們要不聯合,要不明哲保身,不會過多的過問別人的事,而有的人,有雄心,卻沒有實力,想統(tǒng)一更難。都說亂世出梟雄,唐朝末年等來的不是梟雄,而是五代十國。
3:經濟崩毀的唐朝末年。由于黃巢起義打亂唐朝的根基,導致經濟嚴重的倒退,不過在黃巢起義前,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經濟一直在下降,最后導致了叛亂,經濟不好的局面,無法維持戰(zhàn)爭的消耗。因此想要打大的戰(zhàn)爭,打持久戰(zhàn),都成問題。造成唐朝經濟倒退的原因是均田制的破壞,開元盛世的時期,這個隱患就存在,安史之亂后側底爆發(fā)出來。從此,唐朝的經濟無法再次恢復到原來的的高度,土地兼并嚴重,各種利益集團關系錯綜復雜。于是出現一個問題,沒有土地的農民,又是起義又是加入藩鎮(zhèn)使節(jié)的陣營中,人都去當兵,耕田的人就少了,只能靠搶糧食了。
的確,在每個朝代中,到了后期總會腐敗,只是沒有厲害的人物出現,確實無法統(tǒng)一。西漢末年,劉秀迅速崛起,力挽狂瀾的統(tǒng)一天下,恢復漢朝,能像這樣的人物真的是太少了。而唐朝滅亡前,沒有這樣的人物出現,換來的是朱溫滅唐,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狀態(tài),等待著下一個大統(tǒng)一王朝的出現??上?,再也沒有能達到像唐朝這樣的巔峰,追其原因還是宋的重文抑武方針,元朝改變中華文化發(fā)展史,后期的朝代,都缺少了一種開拓進取的思想,一直墨守陳規(guī),無法突破自我,實現重回巔峰時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