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nèi)篇第四《人間世》結(jié)尾的話。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樹木可用,膏脂肥潤,肉桂可食,漆樹流漆,這就是它們有用之處,結(jié)果呢?被砍了,被煎了,被割了,它們?yōu)樽约旱摹坝杏谩备冻隽舜鷥r——損害了它們自身。
人也是一樣,追求有用,就難免傷到自己。莊子舉了幾個例子,都是在說明這個問題。
顏闔將要給衛(wèi)靈公太子做老師,但他聽說太子喜怒無常,如果強行約束他,恐怕與己有害,若不好好教育他,又恐怕他有害于國家,怎么辦呢?蘧伯玉就建議他:
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
什么意思?教育他,但不用強,保全自己,隨他的變化而變化,但內(nèi)心不動搖,如此方可兩相無礙。這就是無用之用,義正辭嚴擺出老師的架勢,自己是要發(fā)揮作用了,恐怕命不久矣,不教他,一味阿諛,也是發(fā)揮了作用,為禍更甚,只能隨形就勢,時機到了,點撥一下,如此方可。
孔子游歷到了楚國,楚狂人接輿經(jīng)過他的門前,吟道:鳳凰啊,你怎么會出現(xiàn)在這衰德之世!好的時代才能成就圣人,壞的時代圣人茍活而已。既然如此,為什么不韜光晦跡,好好的過完這一生?
莊子為什么說這個故事來譏諷孔子?因為他在無法發(fā)揮作用的環(huán)境中強行追求有用之用,不順勢,自然無所作為,反而有害自身??鬃又苡瘟袊姓l聽他的呢?
子綦在路上看到一棵大樹,出奇的大,可以同時庇蔭數(shù)千匹馬。
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見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為棺??;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既沒有美型,也沒有美氣,更沒有美質(zhì),但也正以為如此,它才能長這么大呀,其他的樹豈非長到七八尺之圍就要被砍去架梁了嗎?像這棵樹這樣,長到可以庇蔭數(shù)千匹馬,必是經(jīng)過了一番不成材的時光,才能保全到現(xiàn)在,也才能有如此陰涼,有如此大用,所以子纂說:“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莊子舉這么多例子,就是在說明無用與用的辯證關系,如何學習無用之用,如何以無用而為有用?關鍵就在時機和形勢,不爭一時之用,不圖一時之快,保全自己,發(fā)展自己,才能成就大用。非其時則潛伏,在其時則升騰,無用以養(yǎng)身,有用以應物,進退以時,這就是關鍵之處了。那么時機又在何時呢?“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