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結網。
生活處處是道場,人生就是一次完善自我的修行。
誰都渴望做命運的舵手,豐富生活的體驗,無限趨近成熟,其中關鍵在于如何抉擇。
《淮南子》里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結網。”
比仰望別人更有意義的,是懂得專注自己,打好手中的牌,去充實飽滿內心,挖掘屬于自己的幸福。
勤以養(yǎng)財
《后漢書》有言:“人生在勤,不索何獲?!?/span>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世人殷切盼望的命運垂青,不過是經年累月的勤奮埋下的伏筆。
好的生活,閑不出來,懶不出來,勤才能出來。
清朝年間,在湖南的一個偏僻鄉(xiāng)村里,有一還算殷實的地主人家。
家中的父親一生勤奮努力,才有了貧民翻身的寬裕日子,但生下的兒子卻是個紈绔子弟,整日吃喝玩樂,不務正業(yè)。
一日,他照常去城中游樂時,無意聽見一位老人在拿自己當反面教材教育兒孫,深受刺激。
他當天就賣掉用來騎玩的馬兒,徒步走上幾十里山路回家,從此痛改前非,拼命苦干,勤以治家。
在他的努力下,家道漸漸興起,兒孫也都有了條件讀書考取功名,其中一個孫子還成為高官,名揚后世。
這位高官名叫曾國藩,鄉(xiāng)村里的“紈绔子弟”就是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
韓愈在《進學解》里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年輕時,你或許可以透支身體,靠老天不時施舍的運氣取巧過活;
到了一定年紀后,真正能讓你走遠的,從來都是自律踏實、積極勤奮。
天上沒有掉下的餡餅,所有的成功都是有跡可循,萬事都落在一個“勤”字。
勤能補拙,天道酬勤,以勤養(yǎng)財,永遠都不會有太難過的一天。
書以養(yǎng)氣
《格言聯(lián)璧》中說:“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strong>
書中,藏著一個人走過的路,看過的景。讀多即是見多,見多才能識廣,見多方能養(yǎng)氣。
不管是外人看得到的氣質,還是內里所收藏的氣度,讀書都能給你想要的答案。
南宋大儒呂祖謙自幼天資聰穎,也好學多才,但唯有身上躁怒的脾氣難為人忍,許多同齡孩童也因此不常與他親近。
一次,他又與一位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正要開口責罵時,就看了看手里的書,稍平怒火拿起書讀了起來。
他驚覺,自己的怒火隨著讀得深入越來越小。
在讀到《論語》中“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一句時,怒氣也就煙消云散了。
此后,他將書里的“薄責于人”當作修身警句,每逢動怒時就讀書平心,待人也愈加寬厚平和。
讀書讓他修成了溫和謙卑的氣度,結交了眾多同道摯友,也讓他終成一代大儒,成就一生。
三毛說: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
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甚至在自己的精神里?!?/span>
讀書給人帶來的,不是吹糠見米的改變,而是潛移默化的豐盈。
它會給深陷低谷,苦苦掙扎的人以自救的韁繩;會給登上頂端,風光正好的人以自省的機會。
把生命浸在書中,你會發(fā)現自己寧靜也強大,在浮躁的世間也能自在輕松。
動以養(yǎng)身
長壽醫(yī)家孫思邈認為,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在于:“不生病,人年輕,無痛苦,自然老?!?/span>
一個人,能了無牽掛來到這世上,無痛無災離開這人間,就是最好的得償所愿。
健康的身體,是行于世間的根本所在,是人無論何時都能引以為榮的最大底牌。
而投資健康最好的方式,全在于一個“動”字。
張學良歷經戰(zhàn)亂,也曾被幽禁多年,但他卻能活到101歲的高齡,走過一個世紀的風景。
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他愛動,也常動。
即便是幽禁山野期間,他也每天鍛煉爬山,釣魚打球,還養(yǎng)了一群雞鴨,在山間開土種菜。
年紀大了,身體不能做劇烈運動,他還是堅持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步走動,不肯停歇。
他養(yǎng)出了一份好心態(tài),也練就了一副好身體。而這些,都是運動賜予他的禮物。
古語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活水清澈,在于動,門閂靈活,也在于動。
對于身體而言,最有效的良藥不過于動一動,大汗淋漓反而能消散生活帶來的疲憊,讓所有的悲傷都隨汗水蒸發(fā)。
有句話說:
“凡是讓你爽的東西,一定會讓你痛苦;凡是讓你感到痛苦的東西,最后也一定會讓你功成名就?!?/span>
躺平可能會讓人得到一時的安逸,運動剛開始也許會讓人痛苦不堪,但后者卻可以讓你走得更遠,邁得更輕快。
當一個人開始動起來時,身體自然會給你最好的反饋。
靜以養(yǎng)心
《道德經》里講:“歸根曰靜,靜曰復命?!?/strong>
生活總是浮沉不定,悲歡起落常有,聚散圓缺無常。
若是任由內心兵荒馬亂、海水群飛,讓無謂瑣事驚擾安放的靈魂,一生怎得真正快活。
心煩意亂時,靜心可以平復;心神不安時,靜氣可以化解。
靜養(yǎng)自己的心,讓自己始終處于一種沉著穩(wěn)定的狀態(tài),從容不迫做事,心平氣和處世,世界也會為自己讓路。
明正德六年,王陽明會試再度名落孫山。
榜單前,有人唉聲嘆氣,有人掩面痛哭,唯有王陽明神色坦然。
好友還以為他傷心過度,便上前寬慰勸解他,王陽明卻淡然一笑:
“世人皆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span>
他打包行李回家,靜心養(yǎng)性,潛心讀書,閑時與友人彈琴寫詩,涉獵廣泛,最終在第三次科考是一舉中榜,走上仕途。
詩中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strong>
人活一輩子,活的就是心態(tài)。
如果生活讓人無路可逃,那就在心里安上一方凈土,修煉自己,悅納自己。
心靜了,凡事都能看淡,心靜了,萬物都能放下,一切都會順其自然。
靜下心來,讓煩惱的事過,讓煩心的人離,修一顆淡泊寧靜的心,養(yǎng)一份去留無意的情。
若無從選擇既定命運,那就坦然面對當下所有,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不枉曾經走過的每一步。
▽
《傳習錄》里說:“人生須得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span>
我們無法預知生活下一站的風景,或是繁花似錦,也許荊棘遍布,唯一能把控的,是做好每一個今天。
磨勤以養(yǎng)財,磨書以養(yǎng)氣,磨動以養(yǎng)身,磨靜以養(yǎng)心,人生自然豐盈,你期待的也會如約到來。
點亮“在看”,愿你我都能選擇對的方式,過上好的人生,不負日子里隱藏的每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