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柳”的隱喻意義出自《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用楊柳的依依之態(tài)喻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柳”又諧音“留”,折柳送別,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而柳絲垂垂,纖纖拂動,正如送行人與行人之間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送別詩中,“柳”及其同源意象“柳絮”“楊花”“飛絮”等意象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如陳與義《古別離》:
東門柳,年年歲歲征人手。
千人萬人于此別,柳亦能堪幾人折?
愿君遄歸與君期,要及此柳未衰時。
詩中“柳”一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不僅抒發(fā)了惜別時的依依之情,而且期望友人早日歸來,表達了友朋之間的深情厚意。又如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四句詩有三句緊扣柳,以婀娜的柳條示依依惜別之情,以楊花攪天飛比離愁別緒,觸景生情,含蓄生動。
飛蓬
送別詩常用“飛蓬”的飄忽不定形容遠行的友人或是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如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意味分別后彼此都將像飛蓬一樣漂泊不定,愈離愈遠,還是趁著有限時間,盡量多喝幾杯吧。皇甫冉《魯門送別》:“凄凄游子苦飄蓬,明月清樽只暫同?!卑涤饔巫尤顼h蓬一樣,隨風(fēng)飄蕩,路途的艱辛可想而知。
蒹葭
“蒹”,蘆荻;“葭”,蘆葦,“蒹葭”即未長穗的蘆葦。其語出《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币暂筝珉[喻對“伊人”的相思,故而常被后人借指思念之情。如薛濤《送友人》:“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币源吮磉_對友人遠去的懷念之情。嚴羽《臨川逢鄭遐之之云夢》:“洞庭波浪帆開晚,云夢蒹葭鳥去遲?!币浴拜筝纭卑涤髋c友人的可望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