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剛從卵里孵出來時,要特別小心對它,用比較嫩的桑時喂它,換桑葉的時候用很軟的毛筆來移動它,要注意力量;有時桑葉太干燥,不細心就會在換桑時的過程中把小蠶留在要丟棄的桑葉上。小的時候難養(yǎng)一點,長大些就好辦了。
等它要結繭子的時候,拿些麥稈子札成枝枝椏椏的型狀就可以了。
破繭后,把它們一起放在一個盒子里,它們會在一起交尾,然后產卵。有時因為養(yǎng)的蠶少,所以破繭的時候蛾子會有落單的,但不用擔心,只要有一對蠶成功,相信也夠你養(yǎng)了。
桑葉要新鮮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幾張,其余的灑點水裝在冰箱里保鮮。采來的葉子會有一定的灰塵,可以洗凈后涼干,一定要涼干,不然小蠶或大蠶吃了會拉肚子的,說不定還會翹辮子。調桑 喂飼前應將桑葉進行適當整理、切桑,以便于給桑。不良葉的選除、片葉的疊理、全葉全芽的切桑、用桑的稱量等均屬于調桑的范圍。有的蠶室辟有專門用于調桑的房間稱調桑間、用于選葉、切桑的臺板稱作調桑板。收蟻至3齡起蠶餉食,因為蠶體小,為便于給桑均勻和容易取食,一般將桑葉切成正方形的方塊葉。方塊葉的大小與蠶體發(fā)育程度相適應,其邊長約等于蠶體長度的1.5~2倍。3齡中后期改為粗切。4齡用片葉。5齡用片葉和新梢葉或條桑。給桑 包括給桑回數與給桑量。給桑是給蠶喂飼桑葉,即將調好的桑葉均勻地撒布在蠶座上喂蠶,稱作給桑,這是養(yǎng)蠶的基本作業(yè)。給?;財?,是指1d給幾次桑,1d給三次的叫三回育,給四次的叫四回育。目前生產上一般實行1d三回育或1d四回育。給桑量,一般由食下量,食下率的測算數據與養(yǎng)蠶實踐經驗綜合確定,同時還與蠶座面積有關。在較為標準的蠶座面積前提下,飼育1盒蠶種25000條蠶的給桑量,一齡約為1.5kg,二齡4.75kg,三齡17.25kg,四齡87.5kg,五齡587.5kg,全齡合計698.5kg。實際飼育盒種用桑量在600~700kg之間。蠶品種與養(yǎng)蠶季節(jié)不同,用桑量也有較大開差。春季養(yǎng)春用品種,用桑量需700kg左右;夏秋季養(yǎng)夏蠶用品種用桑量需550kg左右;養(yǎng)早秋蠶品種用桑量需500kg左右;養(yǎng)中晚秋蠶品種用桑量需540kg左右。給桑量的掌握,需視蠶品種、蠶期、蠶座面積、飼育形式等條件,具體量化到逐齡、逐日、逐回。實際操作時,可采取定量給?;蛘邔烧呓Y合起來斟酌確定。止桑 各齡眠前的最后一次給桑。如就個體來說,指蠶已靜止不動,停止食桑,進入就眠狀態(tài);但就群體而言,因個體間發(fā)育略有開差,就眠時間亦有遲早。因此為了防止餓眠,止桑時間亦適當偏遲,一般以蠶座中僅有極少數遲眠蠶時方可止桑。生產上通常采取給蠶座勻撒一層焦糠或新鮮石灰粉的辦法,來達到止桑的目的,并借以促使眠座干燥,防止少數早起的蠶攝食干癟的殘桑。蠶座與蠶座面積 蠶座是生長活動的場所,以蠶匾作為飼育容器為例,一二齡期需先在匾內鋪上一張聚乙烯塑料薄膜,再墊上一張白報紙或灰報紙,然后再將蠶放置其上,給桑喂養(yǎng).放置好的面積,則為蠶座面積。蠶座面積應適應蠶的生長發(fā)育,調整擴大。面積過小,蠶頭過密,容易造成食桑不足、不勻,蠶體發(fā)育不壯、不齊;面積過大,蠶頭過稀,又會造成蠶室蠶具、桑葉與勞動力的消費。飼育密度,與蠶座面積同義,指的是單位面積飼育的蠶頭數?,F行l(wèi)盒蠶種25000粒良卵孵化收蟻后的蠶座面積,-般為:l齡0.4--2齡2m2、2齡2-4m2、3齡4-10m2、4齡l0-20m2、5齡20-35m2。定座與勻座 根據收蟻,飼養(yǎng)數量和適當的飼育密度要求,將蟻蠶,有時也泛指各齡蠶放置在一定的蠶座面積上。定座后,由于蠶體爬動或因給桑不當,造成蠶座內蠶頭分布疏密不勻,需要借助蠶筷或者直接用手連蠶帶葉從過密處移放過稀處,達到蠶頭分布均勻,確保群體發(fā)育整齊度。擴座與分匣 適應蠶的生長發(fā)育,適時地擴大蠶座面積,在同一蠶匾內擴大放蠶面積叫作擴座,一只蠶匾已放置不下,需移放到另-只空匾飼養(yǎng)叫作分匾。稚蠶期齡期經過短,生長速度快,蠶體平面積對前齡的增長倍數:一齡為5倍,二齡為4倍,三齡為3.5倍,幾乎每隔12h蠶體平面積就要增長l倍,在每天給?;財祪H有2-3次的情況,需特別注意做到超前擴座。提青分批 各齡蠶在經過少食期、中食期、盛食期、減食期后,進入即將就眠的將眠期與眠期。將眠區(qū)與剛入眠的蠶,體軀縮短,頭胸部鼓胖、體色乳黃有油光。而尚處于食桑階段的蠶,其體軀相對細長,體色較青。群體發(fā)育過程中,當一半左右的蠶已經將眠或入眠,-半左右的蠶仍在爬行食桑,為了下一個齡期容易進行技術處理,確保各批(匾)蠶發(fā)育齊-,就要采取加網給桑的辦法,把仍在食桑中的青頭更換出來,放到另一只蠶匾中去,這一作業(yè)就稱提青分批。而當絕大部分個體已經入眠,僅有少數蠶仍在游移覓食,則應將其拾出另放,生產習慣上俗稱拾青頭或拾遲眠蠶。與大批發(fā)育進度開差過大的遲眠蠶,應予淘汰。眠起處理 是飼養(yǎng)過程中的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其內容包括加眠網、眠除、提青分批等眠起處理;止桑、揀遲眠蠶、眠中保護等眠中處理;撒防僵粉、加網、餉食等起蠶處理。餉食 二、三、四、五齡齡初即上齡蠶眠起脫皮后和第一次給桑,習慣上稱為餉食。餉食前需先給蠶體蠶座撒上一層防僵粉,撒一層焦糠,然后加覆蠶網并行給桑,以利于蠶病防治和除沙作業(yè)。在群體發(fā)育相當整齊的前提下,以95%左右的個體已經脫皮起身,頭部即蠶農俗稱的嘴巴由灰白色經淡褐色至黑褐色,為餉食適期。餉食過早,易使蠶的口器受到損害;餉食過遲,又會使部分早起蠶陷于饑餓狀態(tài)。大面積生產在群體發(fā)育開差不大的情況下,一般采取"等等齊"的做法,即等到全部或絕大部分蠶已脫皮起身后才給桑餉食。五齡齡初的第一次給桑,習慣上又稱為大眠開葉。除沙 除去積存在蠶座中的殘桑、蠶糞、眠起脫皮后的蠶蛻等不潔物,俗稱蠶沙或桑夷 沙。蠶座中桑夷 沙積存過多過厚,就會使蠶座發(fā)生蒸熱,發(fā)散出不良氣體,并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傳染蠶病,故必須適時除去桑夷 沙,以保持蠶座清潔干燥。除沙按作業(yè)時點可分為起除、中除、眠除。各齡齡初即蠶蛻皮后的第一次除沙,稱為起除;各齡齡末蠶將就眠,為求眠中蠶座清潔干燥,于就眠前除沙稱為眠除;齡中各次除沙,稱為中除。為減少蠶體損傷和遺失蠶,一般一齡只眠除一次,二齡起除、眠除各一次,三齡起、中、眠除各一次;四五齡隔日一次或一日一次,采用條桑喂飼可減少除沙次數或了不除沙。除沙方法:給桑前先給蠶座撒上焦糠(四五齡時可以不撒),然后加覆蠶網,再將桑葉均勻地撒布在網上,待給桑取食一二次后于下次給桑前將網抬起,把網下的桑夷 沙除去。 蠶糞 又稱蠶沙,是蠶食桑后排泄出來的糞便。色墨綠,呈顆粒狀,其大小隨著齡期遞進而增大,一齡時小如細沙,至五齡盛食期大如綠豆,飼養(yǎng)1盒蠶種(10g蟻量,25000條蠶),全齡期可獲得100-150kg新鮮蠶糞,風干后可得到50-55kg風干蠶沙或45kg左右的干燥蠶沙。蠶糞組成;粗蛋白質占16.7%、粗脂肪占3.7%/粗纖維占19%、可溶性無氮物占45%、灰分占15.6%。蠶糞富含營養(yǎng)成分,是上等的肥料和豬、羊、魚的理想飼料。蠶糞還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E、K果膠等,是提取這些化學物品較為經濟的原料。蠶糞還用來制作蠶沙枕頭,據認為具有清涼和降血壓等效果?! 》R男Q與遺失蠶 蠶座冷濕,給桑過多,除沙不及時等造成蠶座內桑夷沙較厚,致使部分個體仍滯留在桑夷沙內食?;顒印_@部分個體稱為伏桑夷蠶。除沙時不當心,就會將一部分伏桑夷蠶隨著蠶沙一起倒掉。生產上一般將所有不明原因、無法記載而減少的蠶頭個體數即個體數統(tǒng)稱為遺失蠶。
這要從歷史的原因來說,大約距今1.8萬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經有桑樹一類的植物了。桑樹最早是生長的亞熱帶地區(qū),是常綠植物,后來到溫帶地區(qū),才慢慢變成落葉植物的。桑樹是高大的喬大,葉子長得又大又茂盛,許多昆蟲寄生在它上面生活,蠶就是吃桑樹葉子的一種昆蟲。
蠶生來不一定非要吃桑葉,到目前為止,蠶能吃的葉子不下20種,如蒲公英、榆樹葉、生菜葉、萵荀葉等等,但是蠶最愛吃的還是桑葉,這是因為蠶以桑葉為食的時間最長,一代一代地繁殖在桑樹上,逐漸形成了最習慣于吃桑葉的特性,也變成了遺傳性。
為了研究蠶為什么最愛吃桑葉,科學家曾做過實驗,把桑葉經過高溫干餾后,得到一種有揮發(fā)性、散發(fā)出很像薄荷類氣味的油性物質,把它滴在紙上,在30厘米以外的蠶聞到這種氣味以后,就很快地爬過來??梢娺@種氣味是天最熟悉的信息。
蠶是靠它的嗅覺和味覺器官來辨別桑葉氣味的,如果破壞了這些嗅覺和味覺器官,它就無法辨認桑葉的氣味,這樣隨便吃些其他植物的葉子它也能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