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上海,地處長江入??冢侵袊?jīng)濟、金融、貿(mào)易與航運中心,亦是一座兼具江南水鄉(xiāng)溫婉與國際都市活力的城市。
上海
自1843年開埠以來,這里的飲食文化以本土“本幫菜”為根基,吸納蘇浙皖、廣潮閩等多地風(fēng)味,最終形成“濃油赤醬、甜咸適中、注重本味”的獨特風(fēng)格。
上海美食
以下20道經(jīng)典飲食,正是上海百年煙火氣的味覺縮影。
1. 紅燒肉
口味:色澤紅亮如琥珀,肥肉不膩、瘦肉酥軟,甜味與醬香交融,入口即化,余味綿長。
紅燒肉
做法:精選帶皮五花肉切塊,以冰糖炒出深紅糖色,加生抽、黃酒、姜片燜煮2小時,最后大火收汁至湯汁濃稠掛肉。
歷史:本幫菜“鎮(zhèn)桌之寶”,清代飲食典籍《調(diào)鼎集》中已有類似“煨肉”記載,是上海家庭逢年過節(jié)、家人聚餐的必備菜,承載著幾代人的團圓記憶。
2. 糖醋小排
口味:酸甜比例平衡,冷食時酸甜更鮮明,熱吃則肉質(zhì)軟嫩,骨縫間滿是醬汁,開胃解膩。
糖醋小排
做法:豬肋排切小段焯水去血沫,熱油炸至表面金黃微脆;另起鍋用冰糖、米醋、生抽、黃酒熬成醬汁,放入炸好的排骨翻炒收汁,撒白芝麻增香。
歷史:清末已流行于上海街頭,早年城隍廟小吃攤的糖醋小排最負盛名,是老上海人宴客時必上的冷盤,也是下酒的經(jīng)典搭配。
3. 腌篤鮮
口味:湯汁乳白清亮,春筍脆嫩回甘,咸肉的咸香與鮮肉的鮮醇融合,不加味精也能鮮掉眉毛,盡顯食材本味。
腌篤鮮
做法:咸肉切片、鮮豬肉切塊、春筍切滾刀塊,與百葉結(jié)一同冷水下鍋,大火煮沸后轉(zhuǎn)文火慢燉1.5小時,僅用少許鹽調(diào)味。
歷史:源自江南農(nóng)家春季家常菜,“腌”指咸肉、“篤”是江南方言“慢燉”之意、“鮮”指鮮肉與春筍,上海開埠后傳入本幫菜館,成為春季時令代表菜,體現(xiàn)“不時不食”的飲食哲學(xué)。
4. 草頭圈子
口味:草頭(苜蓿嫩芽)清香微苦、解膩爽口,豬直腸(“圈子”)軟糯彈牙、醬香濃郁,葷素搭配恰好中和油脂感。
草頭圈子
做法:圈子焯水去異味,加生抽、黃酒、冰糖紅燒至酥爛;草頭熱油快炒,加少許白酒提香,最后將兩者分別擺盤,草頭圍在圈子外側(cè)。
歷史:民國時期由上海老飯店首創(chuàng),早年是碼頭工人的“實惠下飯菜”,因食材常見卻滋味獨特,逐漸成為本幫菜館招牌,盡顯上海人“化平凡為美味”的智慧。
5. 水晶河蝦仁
口味:蝦仁晶瑩透亮如水晶,入口鮮爽彈牙,清淡中帶著蛋清的嫩滑,不搶味卻盡顯河鮮的清甜。
水晶河蝦仁
做法:取上海青浦、昆山一帶的清水河蝦,去殼去蝦線后用清水反復(fù)漂洗;加蛋清、淀粉、少許鹽上漿,溫油快炒至蝦仁變色,淋半勺黃酒即可出鍋。
歷史:20世紀30年代由本幫名廚楊和生改良定型,因選材講究、做法精細,曾獲“上海第一名菜”美譽,是高端本幫宴席上的“??汀?。
6. 南翔小籠
口味:皮薄如紙、可透光,肉餡緊實多汁,咬開時湯汁順勢溢出,咸鮮中帶一絲微甜,吃完唇齒留香。
南翔小籠
做法:用不發(fā)酵的“死面”搟成薄皮,包入加了肉皮凍的鮮肉餡(皮凍占比約30%),捏出16-18道褶;放入小竹籠,旺火蒸8分鐘,出籠后刷一層熟油防粘。
歷史:1871年由上海嘉定南翔鎮(zhèn)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首創(chuàng),1900年傳入上海城隍廟;2014年“南翔小籠饅頭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譽為“中華第一籠”。
7. 五香熏魚
口味:外酥里嫩,魚肉細膩無刺,五香、醬香與酒香交織,甜咸適口,冷食時風(fēng)味更濃郁。
五香熏魚
做法:草魚去骨切厚片,用鹽、料酒腌制10分鐘;熱油將魚片炸至金黃酥脆,趁熱浸入用黃酒、生抽、冰糖、五香粉、八角熬制的鹵汁中,浸泡2小時入味。
歷史:清末已在上海流行,早年“老正興菜館”的五香熏魚最出名;是上海人年夜飯“冷盤四喜”之一,也是過年時“囤貨”的經(jīng)典菜。
8. 八寶辣醬
口味:微辣鮮香,食材豐富(豬肉丁、蝦仁、筍丁、花生、豆腐干丁、香菇丁、毛豆、雞丁),色澤紅亮,醬香裹著每一粒食材,配米飯堪稱“絕配”。
八寶辣醬
做法:八種食材分別焯水或煸炒至斷生;另起鍋炒香豆瓣醬、甜面醬,放入所有食材,加黃酒、糖燜燒5分鐘,勾芡后撒蔥花。
歷史:由清末上海家常菜“炒辣醬”改良而來,20世紀30年代因食材多樣、口感豐富,成為本幫菜館熱門菜,盡顯海派飲食“兼容并蓄”的特點。
9. 白斬雞
口味:皮黃肉白,雞皮脆爽、肉質(zhì)嫩滑,不柴不膩,蘸著姜蓉醬油汁吃,更能凸顯雞肉的鮮,清淡卻不寡淡。
白斬雞
做法:選用1.5斤左右的三黃雞,冷水下鍋,大火煮沸后轉(zhuǎn)小火浸煮15分鐘;撈出后立即放入冰水中“鎖嫩”,切塊后淋少許麻油,搭配用雞湯調(diào)的姜蓉汁。
歷史:1943年由浙江紹興人章潤牛兄妹在上海創(chuàng)立“小紹興”菜館,以“皮脆、肉嫩、味鮮”的白斬雞聞名;2011年“小紹興白斬雞制作技藝”入選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10. 醉蟹
口味:蟹肉細嫩鮮甜,酒香醇厚不沖鼻,雌蟹膏黃飽滿、入口即化,咸中帶甜,回味有草本清香。
醉蟹
做法:選用鮮活的雌河蟹(重陽節(jié)前后最佳),用牙刷洗凈后瀝干;將黃酒、鹽、糖、花椒、八角、香葉熬成鹵汁,放涼后倒入密封罐,放入螃蟹浸泡7天,全程冷藏。
歷史:源自江南“醉制”傳統(tǒng)工藝,明清時期上海已盛行;“王寶和酒家”的醉蟹最負盛名,自1744年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是滬上宴席的珍品。
11. 清蒸鰣魚
口味:魚肉肥嫩細膩,鱗下油脂豐腴,清蒸后原汁原味,鮮得純粹,搭配火腿、香菇更添層次。
清蒸鰣魚
做法:鰣魚不去鱗(鱗下富含油脂),魚身劃刀,鋪上火腿片、香菇片、春筍片;淋黃酒、放姜片,旺火蒸12分鐘,出鍋后淋一勺熱油激發(fā)香味。
歷史:古代江南貢品,上海開埠后成為本幫菜經(jīng)典;20世紀80年代因野生鰣魚稀缺逐漸淡出大眾餐桌,如今偶見于高端本幫宴席,多采用養(yǎng)殖鰣魚。
12. 蟹殼黃
口味:形似蟹殼、色澤金黃,外皮酥脆掉渣,內(nèi)餡分甜(豆沙、桂花糖)、咸(蔥油、鮮肉)兩種,芝麻香與麥香交織,一口一個停不下來。
蟹殼黃
做法:用豬油和面做油酥面團,包入餡料后揉成圓餅,表面粘滿白芝麻;貼在炭火爐內(nèi)壁,烤10分鐘至金黃出爐。
歷史:清末已在上海街頭售賣,早年“吳苑餅家”的蟹殼黃最出名;是老上海人早餐“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jié){)之外的經(jīng)典點心,現(xiàn)做現(xiàn)吃最香。
13. 生煎饅頭
口味:底面金黃酥脆,上部面皮松軟有嚼勁,肉餡多汁咸鮮,咬開時蔥香、芝麻香、肉香一同迸發(fā),湯汁不燙嘴時吃最過癮。
生煎饅頭
做法:用半發(fā)酵面團做皮,包入鮮肉餡;平底鍋刷油,放入生煎饅頭,中小火煎至底部金黃,加半碗涼水,蓋蓋燜至水干,最后撒蔥花、白芝麻。
歷史:19世紀末由蘇北移民傳入上海,經(jīng)過本土化改良后形成特色;“大壺春”(清水生煎)、“小楊生煎”(湯汁濃郁)等品牌享譽滬上,是上海人最愛的街頭小吃之一。
14. 鮮肉月餅
口味:酥皮層層分明、入口即化,內(nèi)餡鮮肉緊實多汁,咸香濃郁,熱吃時肉汁浸潤酥皮,涼后酥皮更脆,各有風(fēng)味。
鮮肉月餅
做法:用豬油起酥做蘇式餅皮,包入加了少許糖的鮮肉餡(肉餡需提前打水拌勻);放入烤箱,200℃烤20分鐘,出爐后放涼5分鐘再吃。
歷史:明清時期已有雛形,上海“老大房”“沈大成”“光明邨”的鮮肉月餅最受歡迎;每年中秋前后,門店前都會排起長隊,是上海人獨有的中秋味道。
15. 排骨年糕
口味:排骨外脆里嫩、肉香十足,年糕軟糯吸汁,甜面醬與辣油調(diào)和出咸甜微辣的味道,一口排骨一口年糕,滿足感爆棚。
排骨年糕
做法:豬大排用刀背拍松,裹面粉、蛋液、面包糠,油炸至金黃;年糕切片,煎軟后與排骨同煮,淋上特制甜面醬、辣油,撒蔥花。
歷史:1921年由浙江臺州人何世德在上海首創(chuàng),早年在西藏南路設(shè)攤售賣;“鮮得來”是知名品牌,1997年其排骨年糕獲評“中華名小吃”,至今仍是熱門小吃。
16. 糟味(以糟雞為例)
口味:酒香清雅不刺鼻,雞肉嫩滑不柴,咸鮮爽口,夏天吃解膩消暑,配粥、下酒都合適。
上海糟雞
做法:三黃雞煮熟后撕成塊,放涼備用;用黃酒、糟泥、八角、桂皮、香葉、鹽調(diào)成糟鹵,放入雞肉塊,密封冷藏腌4小時。
歷史:源自江南傳統(tǒng)冷菜工藝,上海以“熟糟”(食材煮熟后糟制)為主;20世紀30年代“德興館”的“糟缽頭”(多種食材同糟)最出名,如今糟雞、糟毛豆仍是家庭常備冷菜。
17. 蔥油拌面
口味:面條筋道爽滑,蔥油焦香濃郁,蝦米提鮮,少許糖中和咸味,簡單一碗?yún)s層次豐富,吃完胃里暖暖的。
蔥油拌面
做法:香蔥切段,熱油慢炸至蔥段焦黑,濾出蔥油;面條煮熟后過涼水(喜歡熱面可不過),拌入蔥油、生抽、蝦米、少許糖,拌勻即可。
歷史:最接地氣的上海面食,早年弄堂口小吃攤、老虎灶旁都能吃到;是老上海人“一碗面解決一餐”的選擇,做法簡單卻最見功力,蔥油的香是關(guān)鍵。
18. 咸漿
口味:豆?jié){醇厚不稀,搭配油條段、榨菜末、蝦皮、紫菜、辣油,咸鮮微辣,口感豐富,喝到最后還有料,暖胃又管飽。
咸漿
做法:熱豆?jié){倒入碗中,依次加入醬油、蝦皮、榨菜末、紫菜、剪碎的油條段,最后淋一勺辣油,講究“高沖”手法讓豆?jié){起花,口感更綿密。
歷史:上海傳統(tǒng)早餐,早年街頭“老虎灶”(提供熱水的店鋪)旁常見;是“四大金剛”之外的經(jīng)典搭配,老上海人喝咸漿時喜歡配一根粢飯團。
19. 青團
口味:表皮軟糯帶艾草清香,不粘牙,傳統(tǒng)豆沙餡細膩甜潤(用豬油炒制更香濃),創(chuàng)新咸蛋黃肉松餡咸香可口,一口嘗出春天的味道。
做法:新鮮艾草焯水去苦,打成汁后與糯米粉、少量粘米粉揉成面團;包入餡料,搓成圓團,蒸10分鐘,出鍋后刷一層熟油防粘。
青團
歷史:源自清明“吃青”習(xí)俗,寓意“清清爽爽”;上?!吧虼蟪伞薄巴跫疑场薄皢碳覗拧钡那鄨F最經(jīng)典,近年網(wǎng)紅口味頻出,但傳統(tǒng)豆沙餡仍最受歡迎。
20. 脆皮乳鴿
口味:皮脆如薄紙,咬開時“咔嚓”作響,肉質(zhì)細嫩多汁,咸香入味,搭配酸梅醬解膩,一口下去滿是肉香。
脆皮乳鴿
做法:選用出生28天左右的乳鴿(重量約8兩),用鹽、花椒、八角、香葉腌制1小時;晾干后淋上脆皮水(白醋、麥芽糖調(diào)制),再晾干;200℃烤箱烤25分鐘,中途刷一次油。
歷史:20世紀80年代從粵菜引入上海,經(jīng)本幫改良后更符合本地口味;“新雅粵菜館”“南新雅華美達酒店”的脆皮乳鴿最出名,成為本幫融合菜的代表之一。
上海人間煙火
這20道飲食,既有宴席上的精致菜肴,也有街頭巷尾的平民小吃;既保留江南飲食的“鮮”與“雅”,也融入開埠后的“融”與“活”。
上海飲食文化
它們是上海人舌尖上的記憶,也是這座城市“兼容并蓄、不失本真”的性格寫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一口地道的上海味,總能讓人想起這里的煙火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