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兒科醫(yī)生兼心理學(xué)家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里曾說,我們應(yīng)該把孩子當成客人。
因為假如今天你家的客人忘記帶傘,你不會走上去對他大發(fā)脾氣,進而說一串尖酸刻薄,夾槍帶棒的話:”你怎么回事?每次都要丟東西,不是這個就是那個;這么大的人了,怎么就不長點記性?“
我們什么也不會說,只會禮貌地微笑,馬上把傘送到客人面前說:您的傘,走好,再見!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對自己最親的孩子惡語相向,尖酸刻薄的發(fā)脾氣呢?
教育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制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肆意發(fā)脾氣不僅傷了自己身體,更傷了孩子的人生和初心!
每一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常常沖孩子發(fā)脾氣的父母,給孩子的印象是總皺著眉頭瞪著眼睛。
一個常常對自己擺臭臉的人到底是愛我還是不愛我,孩子無法給出確切答案,我想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吧。
在游樂場,有個孩子被某個游戲項目吸引,玩了一次還想再玩一次。媽媽當眾大聲斥責孩子:”你是怎么答應(yīng)過我的?做不到以后永遠別來!“
孩子抱著怒火中燒的媽媽,哭成一團。媽媽嫌棄地甩開他,厲聲要求他不要再哭,孩子止不住抽泣。
媽媽突然揚長而去:叫你哭,叫你哭!孩子在媽媽身后一路追趕一路更兇猛地哭……
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原本媽媽是出于愛帶著孩子去游樂場玩兒,孩子因為天性喜歡玩,玩開心了,一時難以做到”說走就走“,沒有信守承諾也是常有的事。
可是媽媽卻執(zhí)意要求孩子照她說的做,否則就棄他而去,在那一刻,孩子心里一定是非??謶值模踔翢o法判斷媽媽到底是否愛他。
其實不光父母深愛著自己的子女,孩子也都同樣很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也想做些什么讓爸爸媽媽開心一下。
可是碰上愛發(fā)脾氣的家長,孩子會發(fā)現(xiàn)自己做什么錯什么,總是被兇。
親子聚會的飯局上,大家在暢聊之際,有位媽媽不小心碰倒了自己面前的湯碗,湯水把時髦的衣服弄濕了大片,家長們紛紛遞紙巾過去,在場的小朋友們也都停止了嬉鬧。
突然她的孩子往包廂外跑去,她看見了大吼道:回來!沒看見媽媽衣服都濕了,你還瞎跑,就不能讓我少操點心!
5歲的孩子著急的吞吞吐吐的說,我想找服務(wù)員……給媽媽拿紙巾。
這位媽媽原本是因為自己把漂亮衣服弄濕了,惱怒之下就把火撒在了孩子身上,可誰知孩子竟做出了這么貼心的舉動,讓在場的家長們都十分動容,這位媽媽也有些羞愧自責的底下了頭。
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孩子獻給我們家長的心意,可是都被大人關(guān)注錯了重點,我們非但不表揚孩子體貼,反而曲解孩子沖孩子發(fā)脾氣:
“哎呀,你倒杯水都能灑到外面,這眼睛是怎么長的?”
“讓你今天把草莓吃完怎么不聽,我買那么貴,你就這么浪費錢的?”
每當這種時候,我們也許應(yīng)該想一想,孩子沒準是覺得媽媽累了,想給媽媽倒杯水,卻力弱沒有拿穩(wěn)水瓶;孩子也知道草莓很好吃,所以想給媽媽留一點,結(jié)果卻被媽媽責怪……
親情原本是這世上最溫暖、安全的感情,可是很多父母硬是用自己的三分脾氣,逼著孩子和自己疏離。
有位媽媽在單位是說一不二的領(lǐng)導(dǎo),能力強脾氣大,在單位常被評為先進??苫氐郊颐鎸⒆拥臅r候,她竟也用起了在單位的那一招:期望通過自己大發(fā)脾氣,促使孩子做的更好。
結(jié)果10歲的孩子受不了這個總是沒有好臉色的媽媽,竟留下一紙書信,離家出走了!
信上只有一句話:我不是你的員工,我不回來了,不要找我。
這可把她急瘋了,趕緊報警幫忙尋找。孩子找到了,卻不愿和她回去,還說自己寧可餓死在網(wǎng)吧里。后來是在警察的調(diào)解下,她才把兒子帶回了家。
她常抱怨前夫狠心,離婚留下他們母子,也常抱怨孩子都快上初中了還不懂心疼自己,覺得很委屈。可她卻沒想過,自己總是一言不合就沖孩子發(fā)脾氣,這樣的家長能培養(yǎng)出貼心的小棉襖和充滿愛心的暖男嗎?
是她的壞脾氣,讓家人不肯重負,婚姻破碎,更讓孩子想著辦法逃離,不愿回家。
孩子每天都在長大,他會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你的壞脾氣,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只會加重他的叛逆。
我上初中的時候,班主任有次在班會上有感而發(fā),說自己的孩子脾氣倔,就像班里那幾個屢教不改的壞孩子。
老師說自己有次發(fā)脾氣罵孩子,孩子就像劉胡蘭那樣反瞪著她;她很生氣,把孩子反手摁在床上,問她你錯沒錯,孩子依然扭過頭來反瞪著她。
老師的女兒一直是文靜的乖乖女形象,我真想不到竟也會叛逆。
老師實在黔驢技窮了,憤怒地對孩子大喊一聲:你就不能讓媽媽高興點嗎?女兒大聲回敬說:“我不知如何讓你高興,就知道如何讓你不高興!”她當時感覺內(nèi)臟都要氣得出血了。
在我當了媽后,回想起這個小例子,十分能體會那種一口老血噴出來的感覺,想必老師當時也是難以釋懷。
叛逆的孩子往往會做出許多另家長和自己都后悔的事情,比如:
你越是讓我好好學(xué)習(xí),我越是吊兒郎當;
你越是管我,我越是飛揚跋扈;
你越是讓我往東,我就偏要往西!
結(jié)果就是知識沒學(xué)好,還養(yǎng)成了不好的性格和習(xí)慣,在社會中到處碰壁舉步維艱。
所以專家才建議:在孩子的青春期里,請母親們控制好脾氣,哪怕您也正處在暴躁的更年期。因為你的三分脾氣,不僅傷了自己的身體,更是讓孩子叛逆的偏離了軌道,錯過美好人生。
心理學(xué)研究指出:脾氣暴躁的父母容易培養(yǎng)出兩種孩子,一種孩子永遠在討好別人,永遠怕自己做的不好惹對方生氣;另一種是情緒難以穩(wěn)定,動不動就暴怒。
這兩種孩子長大后都難以擁有好的人際關(guān)系。
沒有人喜歡動不動就暴怒的同事或者朋友,因為沒有人愿意在朋友面前小心翼翼,朋友是因為快樂而相聚相知,而非因為喜歡安慰一個暴怒的人。
而永遠在討好別人的孩子呢?且不說這樣的孩子有多可憐。交朋友是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礎(chǔ)上的,一味的討好,只會讓人看輕了去。見誰都討好,雖然不會得罪任何人,但是沒有絕交,也必然沒有摯交。
是家長的壞脾氣,讓孩子或謹小慎微,或暴躁易怒。你發(fā)了脾氣是舒坦了,卻不知給了孩子孤獨的性格和人生!
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就什么樣的孩子。愛發(fā)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敏感、脆弱又好斗,孩子長大后也會脾氣暴躁、多疑苛刻,讓人難以親近。
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jīng)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二是內(nèi)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如果父母們已經(jīng)意識到發(fā)脾氣是多么傷人的一件事,就不要再讓孩子成為壞脾氣的犧牲品!
我們之所以對孩子發(fā)脾氣,往往是因為無力處理當下的局面,發(fā)完脾氣后,又往往用不了3個小時,就會感到特別后悔。
那我們不妨在即將發(fā)火前,先把將要出口的話審視一遍,確定這是否是最好的表達方式,還有沒有更好的語言,讓孩子既懂得了道理,又明白媽媽還是愛自己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盡量不用發(fā)脾氣的方式去讓孩子與自己達成一致。
另外,“點到為止”非常重要。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累加的過程,一次這樣做未必能看到效果,但堅持這樣做,就會看到令人驚喜的改變。
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當時俯首認錯,才算教育到位。其實,有時候孩子雖然沒說什么,但行動上已經(jīng)認錯了。如果非得逼著孩子低眉順眼、誠惶誠恐,累加起來則是過度教育。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和家庭希望,希望每個父母都能修煉出好脾氣,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個美好的人生!
-----------------------------------------
文章來源:grace 《你的三分脾氣,毀了孩子的七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