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嘗兩而進之。誰1以為二士,使其一士者執(zhí)別,使其一士者執(zhí)兼。是故別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枪释硕闷溆眩嚰床皇?,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yǎng),死喪不葬埋。別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于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后可以為高士于天下?!枪释硕闷溆?,饑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yǎng)之,死喪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jié)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有平原廣野于此,被甲嬰冑將往戰(zhàn),死生之權(quán)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于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然即敢問,不識將惡也家室,奉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識于兼之有是乎?于別之有是乎?我以為當其于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此言而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譯文】然而天下的讀書人非議兼(相愛)的言論還沒有中止,說:“兼(相愛)即使是好的,但是,難道可以應用嗎?”墨子說:“如果不可應用,即使我也要批評它,但哪有好的東西不能應用呢?姑且試著讓主張兼和主張別的兩種人各盡其見。假設(shè)有兩個讀書人,其中一讀書人主張別(相惡),另一讀書人主張兼(相愛)。主張別(相惡)的讀書人說:‘我怎么能看待我朋友的身體,就象我的身體;看待我朋友的雙親,就象我的雙親?!运瞪砜吹剿笥佯囸I時,即不給他吃;受凍時,即不給他穿;有病時,不服事療養(yǎng);死亡后,不給葬埋。主張別(相惡)的讀書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主張兼(相愛)的讀書人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他說:“我聽說作為天下的高士,必須對待朋友之身如自己之身,看待朋友的雙親如自己的雙親。這以后就可以成為天下的高士。”所以他看到朋友饑餓時,就給他吃;受凍時,就給他穿;疾病時前去服侍,死亡后給予葬埋。主張兼(相愛)的士人的言論如此,行為也如此。這兩個讀書人,言論相非而行為相反嗎?假使這兩個讀書人,言出必信,行為必果,他們的言與行就象符節(jié)一樣符合,沒有什么話不能實行。既然如此,那么請問:現(xiàn)在這里有一平原曠野,人們將披甲戴盔前往作戰(zhàn),死生之變不可預知;又有國君的大夫出使遙遠的巴、越、齊、楚,去后能否回來不可預知。那么請問:他要托庇家室,奉養(yǎng)父母,寄頓自己的妻子,究竟是去拜托那主張兼(相愛)的人呢?還是去拜托那主張別(相惡)的人呢?我認為在這個時候,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反對兼(相愛)的人,也必然要寄托給主張兼(相愛)的人。說話否定兼(相愛),(找人幫忙)卻選擇兼(相愛)的人,這就是言行相違背。我不知道天下的人都聽到兼(相愛)而非議它的作法,原因在哪里?”
【說明】墨子在本節(jié)的論述又牽強了,愛有差別,但并不等于不幫助朋友,而幫助朋友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有能力,如果你沒有能力,盡管有兼相愛的思想,我又怎么能放心把全家托付給你呢?如果朋友是別相惡的思想,但我有利益的回報,看在利益的份上,這個朋友也是可以托付的,因為他的目的是自愛自利。也就是說,自愛自利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彼此相惡交相互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