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路:不要上了文學的賊船下不來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放在我手邊有一陣兒了,一直沒翻開。促使我去讀的是看到一篇林弈含生前的演講。她引經據(jù)典,報了很多書名、作家名、電影名,她對文藝的熟稔早已貫穿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我翻開她的作品就是想印證一種猜測:她是不是也中了文學的毒?這種毒是不是也要為她的自殺負一部分的責任?


我看得沉重壓抑。我不太關心小說的情節(jié)、走向——那些在翻開書之前就耳聞過了。始終纏繞著我的兩個問題是:第一:這個社會到底有沒有辦法避免性騷擾和性侵犯?能避免到什么程度?第二:一個人被性侵犯之后,能不能走出巨大創(chuàng)傷的陰影?該怎么做,能夠讓陰影不再擴張以至于把她吞噬?


越去考慮這些,越覺得生孩子是危險的,絕不僅僅是添丁添口的喜事。假如我生一個女兒,我有辦法保證她整個生命中不遭遇性騷擾和性侵犯嗎?哪怕我做得再好,都保證不了。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她有她成長的環(huán)境,有她所受的熏習,有她接觸的人和遇見的世界。生男孩就保險了嗎?假如我生個兒子,我能保證他一生不去性騷擾和性侵犯別人嗎?無論怎么教育他學好,他到社會上還是可能學壞。生在世界上,做個好人很難,做個壞人很容易。一個人不知不覺,受了環(huán)境的熏染,無意中就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除開這些,我也沒法保證子女在婚姻中不出軌,不婚外戀,不千瘡百孔傷痕累累。


哪個父母有辦法保證?


只能盡心盡力。如果孩子安全,那是她們的幸運,是要感謝上天的。


如果不幸,遭遇了性侵,像房思琪那樣,該怎么才能避免被巨大的傷痛吞噬?避免走到重度抑郁乃至自殺的地步?


我必須說——有人罵我“譴責受害者”也沒有關系,我還是要說出來:千萬不要將錯就錯。


第一個“錯”,是悲劇,是苦難和不幸。這種不幸不是自己的錯,是別人的錯。但是,不要“將”別人的錯,“就”成自己的錯。對悲劇的修辭不能把悲劇變成正劇。


房思琪要讓自己愛上性侵的老師,這個錯誤是致命的。我們理解她,心疼她,但請不要諱言這種應對的巨大錯誤。


促使她這么抉擇的背后是自尊,是羞恥感。自尊的背后是強烈的自我,是不允許自己承受不幸,哪怕不幸發(fā)生了,也要把它幻想成正當?shù)?,合理的?/p>


不是每一個被性侵的人都會像房思琪這樣抉擇。而她之所以這樣,不能不說,“中了文學的毒”是原因之一。我絕不是要把其他原因排除在外,我只是想強調:作為受害者,自己能做什么?為了避免傷害的發(fā)生和蔓延,最好不要做什么?


很多人喜歡簡單粗暴地把一切原因都歸結到侵害者身上,但凡有0.00001%的成分沒有歸到侵害者頭上,都會被罵作“給性侵者洗白”,我想說,這種人是糊涂蛋。照那樣看,房思琪這種女孩一旦受到性侵,沒有任何選擇,“被侵害——痛苦——瘋掉或者自殺”是必定的,瘋了死了,大家再為她哀悼,同情,譴責……有用嗎?


相比這些,我更在意的是:不幸發(fā)生前,如何避免?不幸發(fā)生后,如何止損?


我想說一句很政治不正確的話:有人“天然”比別人更容易遭遇性侵犯。


這句話說的是“實然”,不是“應然”。不是“該不該”,而是“世界是不是這樣”。總是有人搞不清實然和應然的區(qū)別,所以啰嗦一句。


換句話說,大家都在危險的環(huán)境里,她成為狼的獵物,遇害的幾率,比別人高。


第一,有人天生不太設防,比別人缺乏足夠的警惕心和防范意識。


這絕不意味著警惕心和防范意識后天不能培養(yǎng),而是說,應當了解人與人天生的差別。就像有人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天生比別人更容易丟東西,有這種特點的人在所有人中占3%到7%——有人大學四年一次手機都沒丟過,有人丟十部手機,有些小孩總愛丟東西,家長打得要命,可能家長根本不知道,“愛丟東西”是孩子天生的特質。有些人走路從不崴腳,有些人走路總是崴腳,不要怪總是崴腳的人不小心、不看路,這有天生的成分在的。


還有人天生容易睡著,跟人說著話就睡著了,為了避免睡過去,能站著就不坐著?!灰堰@看成病,而是要明白,人與人之間,天然存在種種參差不齊。有人天生比別人機警多疑,有人天生不設防。


第二,有些人天生比別人長得好看。


第三,有些人生在落后的地區(qū)和家庭,生在父母根本不懂性教育的家庭,成長在性教育缺失的環(huán)境里。


我就是這樣。從小到大,我沒有從家庭和學校中得到過任何性教育——除了初中二年級的生物課本,那幾節(jié)老師還略過不講了。有人出生的環(huán)境就這樣,怎么辦?重新投胎?


第四,有些人敏感、脆弱,自尊心強,羞恥感強。世界上有那種潑辣剛烈的人,受到侵犯必然狠狠回上一針,也有人因為羞恥感默不作聲,痛苦忍受。


第五,有些人生活在性侵犯高發(fā)的國家和地區(qū),工作在性侵犯嚴重的行業(yè)和領域,周圍接觸的有性侵犯動機和前科的人更多。


還有其他很多差別,或先天,或后天。


當一個人恰好處在所有這些特點的交集中時,她遭遇性侵犯的幾率,是要比別人高得多的。所以我說,有人“天然”更容易被性侵?!疤烊弧闭f的不是先天,而是說現(xiàn)在的狀態(tài),目前的處境?!疤烊弧辈皇遣荒鼙桓淖?,恰恰是為了改變,才更需要了解現(xiàn)在的特質和處境,了解自己與別人的種種差別。了解之后,才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暴露在危險中的幾率比別人高,而構成這種危險的眾多因緣中,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容易改變?


一旦不幸發(fā)生,給生活籠罩上巨大的陰影之后,仍然不是結局。就像得了同樣的癌癥(喻體是在“不幸”上),有人能治愈,有人會迅速垮塌死掉。在傷痛發(fā)生后,有些行為會將業(yè)已發(fā)生的傷痛不斷地放大再放大,就像癌細胞的惡性擴張,直到吞噬掉整個人;有些行為會將業(yè)已發(fā)生的傷痛控制住,至少不讓它再擴張蔓延。


一個沉湎文學、藝術的人,沉湎得越深;一個偏于感性的人,越呵護縱容自己的感性,她就越容易選擇將傷痛不斷放大再放大的路。傷痛對文藝來講,是一種滋養(yǎng),是一種肥料,而這種肥料必然以摧殘自身為代價。


郭柯的《二十二》中,那些老人并沒有怎么回憶過去經歷的傷痛,她們很多人早已對傷痛記憶不清了。有個研究者一針見血:記得太清的人活不了這么久。對外人來說,銘記傷痛有時候是必要的,是為了避免前車之鑒;但對受害者來說,選擇回憶傷痛銘記傷痛往往是一種大摧殘。而沉浸在文藝中的人,對傷痛多有一種過于常人的迷戀。她們很少會主動選擇遺忘傷痛,她們并不清楚具體該做些什么有助于傷痛的忘卻或者克制,乃至于不斷暗示自己:傷痛是如此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淡化。


傷痛無法淡忘,不僅因為傷痛本身的大小,還因為你一遍一遍地復習它,因為你縱容自己復習它。


我們說“優(yōu)點”和“缺點”,實際上,并沒有“優(yōu)點”和“缺點”,只有“特點”。“優(yōu)點”和“缺點”,都是“特點”放在具體的環(huán)境場景中,呈現(xiàn)出的功用。


像敏感、細膩這些特質,有助于一個人成為很好的詩人,寫出很好的詩,但當她面對創(chuàng)傷的時候,正是這種特質,把她牢牢地宥在創(chuàng)傷中,比別人更難走出陰影。


林弈含書里說,“隱喻是危險的”。她也許早已看到征兆,但她終究沒有擺脫文學的魔咒,以至于下筆處,開口時,總有濃郁得化不開的文藝特質。這種傾向會反哺傷口,會讓她撕裂的傷口越裂越大。


文學本身不是賊船,它有很好的地方。但如果你只能上不能下,它就是賊船了。


生活是粗糙的、粗糲的、粗暴的。文學不是,文學是美的。文學就像一層濾鏡,讓沉浸在其中的人,對生活的種種粗陋不堪,種種惡劣,視而不見。也有粗暴的文學,粗糙的文字,但那是文學的粗暴和粗糙,不是生活的粗劣和粗陋。當一個人,熏染上厚厚的文學氣質之后,再看生活,不免直視不了種種穢惡和不堪。


我們總是贊譽“自尊”。但是“自尊”不全是好東西。你要用針刺破“自尊”,用解剖刀割開“自尊”的外衣,才能看見里面到底是不是一團敗絮,到底有多少成分是“自負”、“自戀”、“自卑”、“自欺”、“自憐”、“自哀”、“自悼”、“自棄”,才知道剩下多少成分是“自立”、“自知”、“自慊”、“自強”。


長久受文學熏染的自尊,更容易長養(yǎng)“自戀”、“自負”與“自欺”、“自憐”。文學是讓人高傲的東西,又是讓人脆弱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只能上文學的船,不能下文學的船,就永遠會有一種妙玉式的洗不掉的潔癖。這種潔癖終究免不了在生活的重錘下被擊毀?!坝麧嵑卧鴿?,云空未必空??蓱z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就是這樣。


眼總是耽著美的東西,對五濁惡世的穢惡不凈就視而不見了。你雖然選擇不看,它還是在的。文學濾鏡下的美,不是真正的美,是虛妄幻想變現(xiàn)出來的,是對粗糙穢惡的不忍直視,不屑直視。那么,對于生活的真相永遠都會缺乏真正的理解,面對苦難,只能去美化它,修飾它,而沒有力量去承擔。等幻想破滅,走投無路,更大的悲劇就會發(fā)生。


房思琪到后來連覺都睡不成,一閉上眼睛,全是那種場景。佛教叫“等流果”。一件事你反復不斷地做,它就反復不斷地熏染你,塑造你,給你的印象越來越強烈,乃至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將這種境界奪走。房思琪不斷地暗示自己愛上老師,可心底終究知道這是自欺。將錯就錯不是出路。將錯就錯只會錯上加錯。其實,不要說性侵犯,就是正常的戀愛中,一個人愛上人渣,智商不也下降到零嗎?


戀愛和文學一樣,都是有毒的。不是說它們本身是毒藥,而是說它們?yōu)樯罴恿艘粚用阑臑V鏡,讓人拒絕面對真相,正視穢惡,承擔痛苦,克制悲傷。佛教的修行,不凈觀是必須的一環(huán),不是可有可無的,唯有經過不凈觀,見到的凈才是堅實可靠的,是不垢不凈的凈,而對不凈視而不見的凈,是出于妄想,虛誕不實的。


陷溺在文學中的人,去看生活,難免不帶偏差,難免見不到生活的種種粗糲與穢惡,如果不能更多地了解自己,正視穢惡,用“自知”、“自立”來應對苦難和不幸,口號般的安慰與顧影自憐意義有多大呢?用血的代價澆灌出一朵悲傷的花,雖然好看,可不令人惋惜心痛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水緣文學?散文隨筆】夫妻睿智的對話?||顧立佳(江蘇)
那些人格中的天賦、優(yōu)勢,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羞恥感
擺脫自我羞恥感。
安妮·埃爾諾:一個“世界性”的寫作者 | 社會科學報
明明很喜歡,卻要把對方推開|“自虐”行為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