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Savethemint
導讀
什么是內驅力?
內驅力一定是發(fā)自內心的,不是后天訓練過的,并且做的時候怦然心動、心潮澎湃、心旌蕩漾,這樣事情才能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岳曉東老師提出,很多家長把“正面管教”變成了“全面管制”,讓孩子必須執(zhí)行,結果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這樣培養(yǎng)的孩子都是外驅力。
家長可以“三放求三自”,父母放手、放心、放權,孩子才能自律、自信、自立。
cinian
岳曉東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香港心理學會會士
輔導心理學分會首任會長
中央電視臺特邀心理專家
在心理健康、創(chuàng)新心理、咨詢心理、
幽默心理和青少年偶像崇拜
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先后在國內外的各類學術刊物上
發(fā)表學術論文250余篇
著有《登天的感覺》《關鍵陪伴》等
心理學科普讀物,深受讀者喜愛
01
培養(yǎng)孩子內驅力,家長要先開悟
▲ 圖片來源:Tokyoexpress49
岳曉東:現在學生的情緒低落或厭倦情緒相當普遍,2020年和2021年的結果顯示,小學就有抑郁傾向的高達10%了,抑郁癥患者是1.2%;初中階段抑郁癥檢出率(也就是抑郁傾向)是30%,抑郁癥患者高達8%,高中抑郁傾向的或者學的很疲憊不堪的就已經是40%,檢出率11%左右。
中國的抑郁癥患者的主體是青少年,12歲到20歲這個期間,也就是說10個孩子中幾乎就有1個孩子學到高考后,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人格問題,這不能不引起家長的關注。
我在《關鍵陪伴》書里寫到過“父母情感冷漠綜合癥”,就是執(zhí)行力太強,說是正面管教,其實是全面管制,最后把孩子的自主性全給剝奪了,讓孩子必須執(zhí)行,而且不能有任何差錯,不能有任何不好。這樣培養(yǎng)的孩子都是外驅力,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習。
什么是內驅力?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有內驅力的。內驅力一定是發(fā)自內心的,不是后天訓練過的,并且做的時候怦然心動、心潮澎湃、心旌蕩漾,這樣事情才能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你要承認,內驅力有個體差異的,個體差異的背后是多元智能,有的人學某些科目就是學不下去,有的人后續(xù)腦才開竅,有的人擅長空間想象,有的人擅長音樂。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有內驅力,得讓他做他愿意做的事情??赡芩L畫好、音樂好、運動好、人際交往好,但這些往往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硬逼著學他不愿意學的科目。家長要有智慧能拿捏,懂得關鍵陪伴。
▲ 點擊觀看【此念讀書】視頻號
02
孩子厭學,家長要懂得“共情式對話”
▲ 圖片來源:Tokyoexpress49
岳曉東:是,我們很多孩子在學校練“發(fā)呆功”,上課好像在聽,也不干擾其他同學,但最后什么都沒聽明白,而且因為差得太遠,補習也不行。
個體差異在小學階段或許不凸顯,可能孩子一努力成績就上去了,但高中學習難度和強度加大,孩子聽不懂或學習困難,那就是事實。
家長得承認學習對孩子來講是苦的,越往后越需要孩子有很強的自控力。現在的孩子不是學渣,而是“學癱”,癱瘓了還在學,打不死的小強。
岳曉東:第一,家長要懂得“共情式對話”。
有些家長會說,你不好好學,將來會虧欠家長虧欠老師,我花這么多錢你讓學習,你這樣對得起誰?不是這樣,家長要倒過來說。
你真不容易,你現在學習強度比媽媽那會兒多得多,我要是你早就趴下了,你還得硬挺著,你才是我敬佩的榜樣!你都不想去上學了,結果最后還是去了,你哪里來的這么大斗志?這叫“共情式對話”。
第二,要具體對外分科。
孩子會有一些優(yōu)勢的科目,無論文科理科,他很容易學進去,成績也容易提上去。到底是哪個苦惱的科目讓孩子產生厭倦情緒?要具體。
第三,家長要著重強化孩子學習好的科目來樹立自信。
不能因為孩子數理化沒學好,就覺得語文、政治、英語、也學不下去了,也許孩子這方面還是有優(yōu)勢的,要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和孩子討論。
我對所有厭學復學的孩子都說,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能學好的好好學,學不好的盡量學。因為你將來是靠你學得好的科目掙分,來補充你學不好的科。帶著這樣的狀態(tài)面對中考、高考,就不會那么崩潰了。
岳曉東:這種個案太多了。一個孩子宅在家里,走過了什么樣的心理歷程?
第一,去道德化。原來孩子不上學很愧疚,但后來就無所謂了;
第二,去人格化。原來孩子自律、好強、積極向上,現在因為不上學,不愿意再奮勇向前;
第三,去社會功能化。原來孩子還跟朋友交往,后來就跟同學分離了。原來和同學在一起還可以談功課,談男男女女之間的事情,現在同學在與時俱進,自己沒什么可談了。先是同學不見了,然后親朋好友不見了,最后只見父母。
第四,自圓其說合理化,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孩子就對父母說,我變成今天這樣都是你們給逼的,我當初玩游戲你們不讓我玩,現在我卯足了玩。這是合理化的過程。
孩子越滾越低,滾到最后可能有回避型人格障礙。家長讓這些孩子回到學校,等于浪子回頭,是高難度動作。孩子如果發(fā)自內心愿意,自是求之不得,如果他不愿意,家長也沒法強迫。
我見過很多孩子回到學校幾天又毀了,再也不去了,甚至產生了一系列軀體化的癥狀,所以我說,有些家長把孩子給養(yǎng)廢了。
到今天這一步,之前一定已經有很多劇烈的沖突,父母強制執(zhí)行,孩子硬著頭皮,到了某個節(jié)點徹底反叛。這就是為什么要讓孩子做事為自己負責。完成這樣的轉化,需要家長的智慧或能力。
▲ 點擊觀看【此念讀書】視頻號
03
關注孩子是否有“易感性人格”
▲ 圖片來源:Tokyoexpress49
岳曉東:中國文化當中講求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因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果孩子真學不下去,每天去學校都很痛苦,家長讓孩子每天接受劇烈的痛苦,會精神崩潰的。這種情況可能還真是換個學習環(huán)境更好。
這種孩子我見的多了。前一陣做過一個咨詢,媽媽是特級教師,孩子目前在家,媽媽剛開始給孩子很多壓迫感,后來發(fā)現孩子確實學習上反應比較慢、比較痛苦。最后爸媽也想通了,讓孩子在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學點東西、得到提升,孩子就特別主動說,我要學廚師,我的夢想就是開個餐廳。
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至少要能學得下去,有成功體驗。
岳曉東:你說的太對了,這就是我講的就是積極玩樂,playfulness。100年前撒歡玩沒人管,現在玩好像變成一種罪惡。孩子已經疲憊不堪了,你再給他加重量,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他的植物神經的紊亂、睡眠不足、缺乏成就、快感缺失等等,可能有抑郁傾向甚至確診抑郁癥。
有一些孩子敏感、脆弱、追求完美,容易自我譴責、自我傷害,屬于“易感性人格”,易感性人格的孩子本來就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崩潰。
家長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易感性人格,如果是那更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一周內讓孩子嗨一天,不要再逼他了。
岳曉東:對,這些孩子徹底放飛自我。三年不讓玩,一玩玩三年。所以家長不要讓孩子學傷了,不要讓孩子厭惡學習,不要讓孩子厭惡家長。家長只要稍微智慧一點,跟孩子多商量,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其實也沒那么難。
04
親子相處,“三放求三自”
▲ 圖片來源:Tokyoexpress49
岳曉東:小學階段有的孩子可能真有嚴重的學習障礙,比如閱讀障礙影響他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孩子學習比較困難,坐不住,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除此之外孩子學不下去,父母應該給他更多的理解,跟他交流,慢慢孩子被看到了,也因為這份信任和理解愿意再努力。
如果孩子確實智障或多動,要到學校或到醫(yī)院做個測評,看看孩子學不進去是不是有生物學基礎的,而不是他不想學。小學階段一般能升到初中的孩子,學習上都沒有沒問題。
有一些孩子,尤其是女孩比較敏感、脆弱,有“易感性人格”,稍微有點挫折,她就耿耿于懷。要幫助這類孩子樹立自信,更多讓她看到自己努力能獲得成功的科目,不要去看一時改變不了科目。
到了高中就要更關注女孩,女孩子在高中階段出現抑郁癥的概率是男孩子2~3倍,女孩子原來靠勤奮、靠自律一路高歌,但到了高中之后學習難度和強度加大,可能成績就沒有那么好。
另外,孩子吐槽的話不能太當真。家長有時候行動太快,表態(tài)太猛,把親子關系撕裂了,更激惹了孩子的厭學情緒。所以逆反也不僅跟學習有關,也和家庭溝通不暢快有關。
岳曉東:你說的太對了,父母就是容易表態(tài)太猛、出牌太急。父母要給孩子話語權,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孩子剛一說話,父母就打住了。
父母要留給孩子評判權,讓他評論是非,讓他自己有主見;父母還要給孩子決策權,讓他能有自己想做的。這叫“三放求三自”,父母放手、放心,放權,孩子才能自律、自信、自立。
很多家長大包大攬,全面管制弄得孩子很壓抑。這種事例我見的太多,10個孩子當中差不多有1個最后出現各種各樣的人格障礙、精神障礙等。孩子怎么變成這個地步?
岳曉東:對,有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因材施教或因人而異。
第二,揚長避短。
每個人考入高中,都是有一定學習能力的,不然早就被淘汰了。把優(yōu)勢科目學好了,這是你的自信之本。孩子為什么自信崩潰了?是因為學不下的科目,讓他喪失了自我信念。
以前有個厭學復學的孩子,之前是一般學校的學霸,后來到了重點中學重點班,覺得同學都比他優(yōu)秀,他直接就躺平了,不上學。他跟我談話,我找到一件事情讓他改變。
他有一次去學校,正好那天考試。他差不多有一個多星期沒去,那天他裸考,沒做任何準備,結果考了班里第30名,我就抓住這點問他,語文沒做任何準備考那么好,這十多天一直上課的同學也知道今天要考試,做了復習,還不如你考得好,你告訴我因為什么?
這個事情對這孩子觸動很大,因為他一直關注自己沒學好,但是你要看你學好的科目。不是我告訴你要對自己有信心,你能學得好,而是事實證明你確實做得好,所以要揚長避短。
第三,淘寶。
家長為什么看孩子越看不順眼,就是盯著缺點和問題不放。我梳理里程碑事件,強調優(yōu)勢品格,就是要看到孩子的內心力量。
樂觀、感恩、寬恕、幽默、正直、勇敢、創(chuàng)新、共情、堅韌……這些從哪來?孩子每天都在學,他每天都在面對學習上成績的起伏,同學之間的矛盾糾紛,老師的誤解和壓力,每天情緒都在波動,還在練就感恩、幽默、自信和樂觀。
家長拿別人家孩子打壓自家孩子,孩子會覺得你不愛我,很受傷。家長要找出孩子的成功故事,里程碑事件來激勵他,孩子更愿意配合,這樣才有真正的內驅力。
所以父母要多看孩子的優(yōu)點,也要幫助孩子多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否則孩子越不自信,遇到困難就不相信自己能好,這是惡性循環(huán)。很多厭學的孩子和家長都沒有變通,要不學得特別好,要不就不學了。
▲ 點擊觀看【此念讀書】視頻號
05
優(yōu)質陪伴,“愛商因理解”
▲ 圖片來源:Tokyoexpress49
岳曉東:對,陪伴有優(yōu)質陪伴也有劣質陪伴,我有個五字訣叫“愛商因理解”。
愛就是對孩子多表現出愛護、愛陪、愛理、愛聊。
生活中講愛和心理學講愛有什么區(qū)別?生活中講愛是摟摟抱抱,心理學講愛是尊重理解。被愛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賞識、被肯定。你在有愛的環(huán)境成長,你就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
商就是有事多跟孩子一起商量、商議、商定。
要平等對話、民主協(xié)商,不然孩子剛開始還爭權益表達自己想法,后來就不表達了,凡事就說我去問我爸媽。
因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家教不是一招鮮,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要讓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情。
理,理解、理會、用更多的理性。當父母真正能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愿意配合。
解,解釋、了解、和解,家長要放下身段跟孩子平等對話,有效溝通。
岳曉東:首先是筑夢。
為孩子心中點一把火,興趣變志趣,志趣變志向。就是剛開始只是興趣愛好,后來給他做各種各樣的平臺建設,孩子不斷獲得重復體驗,就變成志趣了,他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就成為了志向。
比如剛開始他只是喜歡玩樂高,最后變成了工程師,可能因為孩子一早就有這樣的夢想,家長就做輔導員,打掩護、敲邊鼓,為孩子筑夢。
第二是淘寶。
給孩子開表揚會,梳理里程碑事件。每個孩子都有高光一刻,只是你不愿意去提,或者你覺得夸獎他就驕傲了。梳理里程碑事件,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發(fā)現他的優(yōu)點、特點和亮點。當你看到孩子所有的良好表現都是你給他教出來的時候,你就沒法發(fā)現孩子內在的力量或他自己的成績,你只是給他灌輸了,他沒有自己踐行。
梳理孩子里程碑事件,就是要在孩子身上找力量。比如孩子學習不好,怎么提升成績?和同學鬧矛盾,怎么化解?面對校園霸凌或老師的誤解,怎么樣和解?
這些事情都是需要孩子用情商解決,需要孩子有獨立、自信、樂觀等特質。孩子每天都在踐行著,家長要去幫孩子梳理他在這些事件中呈現出來的陽光心態(tài)和正能量,這樣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力量。
有些家長更可惡,習慣性成癮行為的要罵自家孩子,一定把別人的孩子帶上,你瞧你表哥人家怎么做的,你怎么做的?你看你老妹在哪讀書,你在哪讀書?我怎么養(yǎng)你這么個孩子?原生家庭成原罪,孩子記仇不積恩,都是這種貶低事件積累,一路到如今。
第三是“易子教育”,通過外人的幫助,實現家教的目的。
我們的成功都不是努力就成功的,努力只是先做條件,你或許勤奮又自律,可以為自己設定目標而努力,但是努力之后能不能做成,就看有沒有過人之點了。
孩子要有求助的意識,以后走向社會和職場要組建團隊,要懂得相互配合,否則孩子凡事都藏著掖著,自己搞定,結果辛辛苦苦犯錯誤,認認真真走半路。我就是通過貴人指點、主動求助進了哈佛大學,我又指點別人去了斯坦福大學。
第四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自我探索或交流的機會。
我哈佛大學的導師是猶太人,名字叫老麥,他怎么培養(yǎng)孩子?上中學的時候,孩子每天回來回到家里吃飯,吃完了有一個小時的交流時間,他就問孩子,今天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而不會直接告訴孩子你做錯了什么,你沒做什么,你該怎么做。
他先讓孩子自己說,讓孩子自己談夢想,給孩子話語、評判權和決策權,讓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他的事情,孩子就會很自信、很自主、很自立、很自覺,不是我旁邊燒的溫暖了你,是你自己點燃你,那把火溫暖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