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倚天詩文
臨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格律俱為平韻格,字數(shù)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以此填詞,抒情達意,一起來看看古來最著名的七首臨江仙吧!
楊慎 〔明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長江向東流,古往今來,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到現(xiàn)在都是一場空,隨著歲月消逝了。當年的青山依然存在,當年的太陽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邊的白發(fā)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談笑之中。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fā)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人的一生,你窮也好,達也罷,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時煙消云散了嗎。所以,只要有一壺濁酒,有幾個知己,就應該很滿足了。
蘇軾 〔宋代〕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里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貋淼臅r候仿佛已經(jīng)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我反復敲門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微波蕩漾的波濤聲。
我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回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xiàn)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蘇東坡的真性情,縱觀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xiàn)作者的鮮明個性,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性情是最難能可貴的。
陳與義 〔宋代〕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我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經(jīng)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zhàn)心驚。閑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里低聲吟唱。
這首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所作,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嘗,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
上片寫對已經(jīng)淪落的家鄉(xiāng)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jīng)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
晏幾道〔宋代〕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夢醒時覺得人去樓空,為孤寂困鎖,酒醉醒來,但見門簾低低下垂。去年春天離別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時,想象她在凋殘的百花中獨自凝立,霏霏細雨里燕子雙雙翱飛。
記得與歌女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通過琵琶的彈奏訴說出自己的相思。當初相見時的明月如今猶在,它曾照著象彩云一樣的小蘋回歸。
這首詞抒發(fā)作者對歌女小蘋的懷念之情。“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兩句,“落花”示傷春之感,“燕雙飛”寓繾綣之情。古人常用“雙燕”反襯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晏詞一寫“人獨立”再寫“燕雙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歐陽修 〔宋代〕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負曲江花。
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還記得當年剛剛進士登第時,春風得意,自以為前途似錦??扇缃駞s是官職卑微,身老天涯。多年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一事無成,白白辜負了當年皇上的隆恩和風光榮耀。
我聽說你要去赴任的閬州和神仙的住處相通,今后再難相見,就算我登上高樓也望不到你的家。獨處孤城,寒日無端西斜,離別愁緒難以說盡,只見那經(jīng)霜的紅樹連接著遠處的紅霞。
此詞當作于公元1045年(宋仁宗慶歷五年)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當時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
此詞蘊含了詞人豐富的情感:諸如久別重逢的喜悅、宦海沉浮的無奈和離別在即的愁緒。全詞想象奇特,虛實處理得當,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富有浪漫色彩。
李清照 〔宋代〕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shù)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層深,云霧繚繞的樓閣門窗經(jīng)常關閉。騁目四望,只見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來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圍,樹木漸綠,宣告春已歸來,但我卻無家可歸,看來要老死建康城了。
憶往昔多少回吟賞風月,飲酒作詩,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卻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還有誰會憐憫你的憔悴與衰???元宵試燈也好,踏雪賞景也好,都沒有這份心情了。
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為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元月初寫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其時宋室南渡已歷三個年頭。
國破家亡,奸人當?shù)?,個中愁苦,不能不用含蓄曲折的筆法來表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郁,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吟悲愴。
納蘭性德 〔清代〕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后,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xù)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里去了呢?原來是被冬日的積雪冰層、嚴寒的風所摧殘了,五更時這株柳樹只顯得凄冷蕭疏。皎潔的明月無私普照,無論柳樹稀疏還是繁茂,都一般關懷。
特別是在這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回憶起當年的那個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夢里相見,可慰相思,但好夢易斷,斷夢難續(xù)。遂將愁思寄給西風,可是,再強勁的西風也吹不散我眉間緊鎖的不盡憂愁。
這是一首借詠寒柳而抒傷悼之情的詞作,納蘭在詞中詠物寫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遠,可謂是其詠物詞中的佳作。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的情感的抒寫,亦將他復雜凄咽的內(nèi)心感受準確地傳遞出來。寫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