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知識與技能
技能學習
一、技能概述
含義:
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特點:
(1)技能是學習、練習得來的,不同于本能行為;
(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不同于認知經驗的知識;
(3)動作體現法則要求,不同于一般的隨意運動。
技能的種類:
操作技能(運動技能)如打籃球、吹拉彈唱
心智技能(認知、智力技能)包括了運用規(guī)則解決問題,記憶的技能。既包括加涅提出的認知策略,也包括加涅提出的智慧技能。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含義: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例子:如吹、拉、彈、唱,做瑜伽,打籃球
特點:動作對象的物質性(客觀性)有一定操作對象 如籃球、肌肉動作
動作進行的外顯性 所有動作都是表現在外面的,能被人看到的
動作結構的展開性 動作是一步一步的 如三步上籃
口訣:(客外展)
補充:(選擇)
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和肌肉運動強度劃分:
細微型操作技能 涉及到的肌肉不大 如打字、彈琴、雕刻、寫字
粗放型操作技能 涉及到的肌肉群大 如跑步、打籃球網球、舉重
根據動作的連貫與否劃分:
連續(xù)性操作技能 大于五秒的動作如騎自行車、彈鋼琴、舞蹈
非連續(xù)性操作技能 有明顯的開端和結尾,持續(xù)時間短如剎車、開門、射擊
根據動作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劃分:
閉合性操作技能 要根據環(huán)境變化調整動作 如撐桿跳、舉重、跳遠
開放性操作技能 不要根據環(huán)境變化調整動作 如打籃球、開車、武術
根據操作對象劃分:
徒手型操作技能 運用到一定運動器械 如單杠、雙杠
器械型操作技能 不需要器械 如游泳、健美操
2??馮忠良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單選、多選、簡答)
(1)操作定向
解做什么、怎么做
觀察老師怎么做并形成印象。
(2)操作模仿
學生照著老師的動作去做。
動作品質: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
動作結構:動作要素間協(xié)調性差
動作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較低
動作效能:效能較低
(3)操作整合
把學到的小動作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動作。
動作品質表現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
動作結構:整體動作趨于協(xié)調、連貫
動作控制:視覺控制不起主導作用,逐漸讓位于動覺控制(動覺控制開始占主導)
動作效能:效能有所提高
(4)操作熟練
達到動作自動化的階段。
動作品質:高度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
動作結構:銜接連貫、流暢、高度協(xié)調
動作控制:動覺控制增強
動作效能:心理消耗和體力消耗降至最低
口訣:定模整熟
費茨和波斯納提出的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選擇):
認知階段(操作定向階段):理解學習任務,并形成目標意象和目標期望
聯(lián)系形成階段(操作模仿和整合階段):使適當的刺激與反應形成聯(lián)系
自動化階段(操作熟練階段):無需特殊的注意和糾正
補充:安德森提出心智技能形成的三個階段
認知階段
聯(lián)結階段
自動化階段
3??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①準確的示范與講解。
②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③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地位:技能形成的具體途徑
練習趨勢:開始快,中間高原期,后期慢,總趨勢進步,有時會有暫時的退步
高原期(名詞解釋):常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稱為“高原現象”。高原現象一般在練習中后期出現。
高原期出現原因:疲勞、學習方法不適當、興趣缺乏等。
高原期并非是所有學習都存在的。
④建立穩(wěn)定而清晰的動覺。訓練肌肉的感受能力。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含義
含義: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智力活動方式
例子:閱讀、寫作技能
特點:動作對象的觀念性 對象是頭腦中的一些想法和觀念
動作進行的內隱性 動作在頭腦中進行
動作結構的簡縮性等特點 可以多步并一步
口訣:觀內簡
2??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加里培林將心智技能形成分為五個階段(多選):
動作定向階段 如學生學習加法運算,教師在黑板演算,學生學習。
物質或物質化階段 教師展示完畢,學生借助掰手指頭或用火柴棒計算
出聲的外部語言階段 在計算題目時把計算步驟念叨出來
無聲的外部語言階段 外部聲音消失
內部語言階段 完全轉變?yōu)閮炔垦哉Z,特別簡縮、簡練
馮忠良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簡答、選擇)
(1)原型定向(動作定向階段)
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2)原型操作(物質與物質化階段)
頭腦中建立起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實施。
(3)原型內化(出聲的外部言語、無聲的外部言語、內部言語階段)
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原型)向頭腦內部轉化
問題解決
一、問題解決的含義
1??問題的特征(多選)
給定條件
達到目標
存在的限制
2?? 問題的類型:
根據問題狀態(tài)的清晰程度:
結構良好:規(guī)矩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答案。教材上設計的練習題大部分結構良好。
結構不良:給定條件有限,自己根絕條件找到解決方案,沒有唯一正確答案。如怎樣發(fā)展教育的問題。
根據對問題的熟悉程度(選擇題):
常規(guī)性問題解決:用以前學過的定理、公式解決常規(guī)問題
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用新穎的辦法解決某個問題 如司馬光砸缸、高斯解決數學問題
3??問題解決的特征(多選、判斷):
(1)目的性。有明確的目的性。如漫無目的的幻想等,則不能稱為問題解決。
(2)認知性。有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等)的參與。吃飯、穿衣等自動化的動作不屬于問題解決
(3)序列性。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認知過程參與,如記憶、思維等,僅有一個心理操作不能稱為問題解決?;貞涋k公室門牌號只涉及記憶不屬于問題解決。如下象棋有多種認知過程。
二、問題解決的過程(選擇、簡答)
1??發(fā)現問題。如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為什么東西往下走。發(fā)現問題是問題解決的開端。
2??理解(明確、分析)問題。通過多方面查閱資料形成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即形成問題的表征(在頭腦中充分理解問題)。
3??提出假設。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
4??檢驗假設。把假設付諸實施。
口訣:發(fā)明提檢
三、問題解決的策略
問題解決的策略:
算法式:嘗試策略,把所有可以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嘗試。如一把一把嘗試哪把鑰匙可以打開門。
啟發(fā)式:根據一定的經驗選擇最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啟發(fā)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名詞解釋、選擇)
不斷對比起始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的差距,不斷提出一個一個的小目標,通過實現小目標來達到最終目標的過程。如日本馬拉松運動員,通過記住路上的一個一個標志性建筑物,來實現總目標。
2??爬山法
與手段—目的分析類似。其不同之處在于,手段—目的分析包括這樣一種情況,即有時人們?yōu)榱诉_到目的,不得不暫時擴大目標狀態(tài)與初始狀態(tài)的差距,以便最終達到目標。
3??逆推法
逆推法就是從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往起始狀態(tài)去推。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簡答)
口訣:原問已定情
1??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就是指問題呈現的狀態(tài)。如用連續(xù)四條直線一次通過九個圓點。要突破問題情境的約束。
問題表征
2??已有知識經驗
專家與新手就有區(qū)別
3??定勢與功能固著※
(名詞解釋)定勢(即心向)是指重復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tài)。
陸欽斯的量杯實驗證明定勢
定勢對解決問題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名詞解釋)功能固著:
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物體的傾向稱為功能固著。只想到常規(guī)用途,想不到非常規(guī)的用途。如吹風機除了吹頭發(fā),也可以吹衣服。磚頭是蓋房子的,但也可以打人
實驗:鄧克爾實驗
點蠟實驗
4??原型啟發(fā)
從其他事物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魯班根據草的邊緣發(fā)明鋸子,瓦特根據頂起的壺蓋發(fā)明蒸汽機。
醞釀效應:思考問題時把各個條件充分思考卻想不起答案,把問題放一放后出現頓悟,找到答案。
5??情緒與動機
此外,個體的認知結構、個性特征以及問題的特點等也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五、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簡答)
口訣:知方練習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和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機會
4??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
創(chuàng)造性
一、含義(名詞解釋):
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統(tǒng)一,發(fā)散思維是核心。
基本特征(選擇)※:
(1)流暢性。在短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多少。如說磚頭的用途
(2)變通性。角度多,從不同側面想出不同答案。
(3)獨創(chuàng)性。自己想到的答案別人想不到。如什么是圓的?答李谷一唱歌時的嘴型
二、影響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選擇):
1??環(huán)境
環(huán)境寬松,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高。
2??智力
高智商是高創(chuàng)造性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即高創(chuàng)造性一定有高智商,高智商的不一定有高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與智力的關系: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創(chuàng)造性,也可能有低創(chuàng)造性;
低創(chuàng)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創(chuàng)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個性
三、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簡答)
1??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環(huán)境
2??注重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
3??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
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常用方法有:
(1)頭腦風暴法。有問題,集體討論,相互產生影響,相互激發(fā)。
原則(多選):暢所欲言,對方案不評價或判斷
鼓勵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鼓勵多種想法、多多益善
鼓勵提出改進意見
(2)發(fā)散思維訓練。訓練發(fā)散思維的方法有多種:
用途擴散:磚頭有哪些用途
結構擴散:能想到多少三角形的結構
方法擴散:用吹能干什么事
形態(tài)擴散等:從一個事物的顏色、味道擴散,如紅顏色的東西有哪些
(3)推測與假設訓練。想像一種不存在的事情 如補充故事的結尾,假設你是校長怎么做
(4)自我設計訓練。自己制作小手工藝品,自己設計。